四川“車么妹”起源於清朝末期,當時名叫“小車舞”。按慣例,“車么妹”一般在舊曆正月鬧“花燈”時表演。最初,“車么妹”由河南、河北傳來,當時因為黃河泛濫和蟲災,兩地荒民流落天府之國四川。他們通過表演“車么妹”四處拜年,討取生活費。後來,這種喜慶熱鬧的表演形式被許多巴蜀民間藝人學會,於是“車么妹”便在巴蜀流行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么妹
- 別稱:“車燈”、“么妹燈”
- 屬於: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地區:四川
名錄,歷史來源,其他事件,列入非遺,
名錄
巴蜀民間的“車么妹”,它又稱“車燈”、“么妹燈”、“車車燈”,或稱“彩蓮船”、“跑旱船”等。
2008年,重慶的四川“車燈”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川“車么妹”流傳民間百年。
歷史來源
重慶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傳統的四川“車么妹”表演者一般為3人,1人飾么妹,1人飾小花臉,1人飾車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增加了4個手執燈籠的“報子”,表演技巧可概括為一句:“么妹要穩,花臉要逗。”【巴蜀民間,逢年過節和廟會演出時,一男子扮“么妹”坐於彩船上,手把船沿,隨唱詞做出前後仰俯搖擺動作,面露嬌羞忸怩狀。另一人則扮船夫手執彩扇按曲調節拍作划船狀,邊歌邊舞,還有傳統的板式打法和唱腔作幫腔,向你娓娓道出一個個生動詼諧的故事。】
到了1951年,重慶藝人唐心林、孫清河、李康生等人在茶社平台上表演“車車燈”,加上了道具“四葉瓦”竹板和伴奏樂器二胡等,發展腔調中“平句”為“上下句”結構,多達百十餘句用於演唱故事及人物,因此又稱為“車燈調”。
至此,“車么妹”說唱曲調發展為成套音樂,並催生舞台表演的出場、亮相、台步、身段等的規範化。
其他事件
小眾曲藝曾瀕臨失傳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川“車燈”藝人面臨著艱難的處境:一方面“車燈”對於藝人自身的素質要求頗高,比如清新的嗓音、敏捷的身段等;另一方面傳統藝術又受到多元娛樂方式的嚴重挑戰,漸漸地,四川“車燈”瀕臨後繼無人的艱難境地。
惟一傳人夏曼雲收徒弟
在2006年2月的一個冬日的重慶,58歲的陳東華和38歲的葉開友跪在地上,向四川“車燈”惟一傳人、表演藝術家夏曼雲遞上了拜師茶。
夏曼雲從11歲便開始學習四川“車燈”,對這門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她曾激動地表示:“車燈在四川曲種中形式最豐富多彩,如果它滅絕了,將悔恨終身。”
年過六旬的夏曼雲通過半年考察,終於收下了兩名徒弟,瀕臨絕跡的“車燈”藝術,終於有了延續的希望。
未來
如今的夏曼雲,已經收了不少熱愛這門藝術的徒弟。她手把手教會他們車燈板的慢板、快板、搖板、碰板等技巧,如何用長約15厘米、厚約1.5厘米的木板奏出多變的節奏,配合唱詞,展現這門藝術的百年魅力。
列入非遺
2008年6月14日是中國的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第一批非物 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酉陽擺手舞、車燈、永川豆豉釀製技藝等16個項目榜上有名。至此,重慶擁有的國家級“非遺”已達29項。這次公布的名錄包括第二批非物遺產510項,以及第一批非物遺產擴展名錄147項,牛郎織女傳說、漢字書法、中 醫藥文化、太極拳、端午節民俗、黃帝祭典等均榜上有名。重慶市入選的項目共有16個。除了車燈、秀山民歌、酉陽擺手舞、酉陽民歌、梁平抬兒調等傳統音樂、曲藝外,市民熟悉的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榮昌摺扇等傳統製作技藝也位列其中。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市非物遺產進入國家級名錄數量的增加,各項搶救和保護工作步伐也逐漸加快。以川江號子為例,國內首部川江號子大型專著《川江號子》已問世,首條川江號子展示木船也將在奧運會前送到南岸洋人街向公眾開放。據了解,目前除29項國家級非物遺產外,還有62個市級項目,為今後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礎。2007年,重慶市市專門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遺產項目配套了130萬元保護資金,為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