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災避難

躲災避難

【解釋】躲:逃避;避:避開。閃躲與逃避災難。注音:duǒ zāi bì nà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躲災避難
  • 解釋:閃躲與逃避災難
  • 拼音:duǒ zāi bì nàn
  •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
涵義,歷史,引申,

涵義

【名稱】躲災避難
【拼音】duǒ zāi bì nàn
【解釋】躲:逃避;避:避開。閃躲與逃避災難。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歷史

【出處】·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今日權且去滄州躲災避難,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聚。”

引申

【現實意義】 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只有竭盡全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用行動戰勝自然災害。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災害做鬥爭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解放後提出的“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方針, 就是對這些經驗綱領性的總結。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的侵襲,全國每一個成員都必須為之做出貢獻。這也是人人奉獻,眾志成城,既保小我,又利大我的社會公德。概括成功的經驗,面對自然災害,每個人都應儘量按以下十個字去做:
1.學: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
2.聽:經常注意收聽國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災害部門 發布的災害信息,不聽信謠傳。
3.備:根據面臨災害的發展,做好個人、家庭的各種行動準備和物質、技術準備,保護災害監測、防護設施。
4.察:注意觀察研究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進行某些測試研究。
5.報:即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驚恐。 但要儘快向有關部門報告,請專業部門判斷。
6.抗:災害一旦發生,首先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召喚民眾,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
7.避:災前作好個人和家庭躲避和抗禦災害的行動安排,選好避災的安全地方,一旦災害發生,個人和組織大家進行避災。
8.斷:在救災行動中,首先要切斷可能導致次生災害的電、火、煤氣等災源。
9.救:要學習一定的醫救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以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及時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為減少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損失,除了個人保護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的防災保險。 相信隨著國家減災體制的健全,減災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個成員的努力,一定會大幅度減少災害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