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映像

身體映像是對身體特徵的態度和反映,被認為是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對實際的社會適應有很重要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體映像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介紹,影響因素,微系統對身體映像的影響,外系統的影響,宏系統對身體映像的影響,個體因素對身體映像的影響,

介紹

身體映像,也有人譯為“身體意象”對個體生活與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對其進行探討和研究是極為必要的。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對身體映像或身體圖式的研究就已經產生,近20年來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身體映像是對身體特徵的態度和反映,被認為是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對實際的社會適應有很重要的影響。

影響因素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模型,將這些因素劃分為微系統(父母、同伴、伴侶)、外系統(媒體)、宏系統(社會文化)以及處於生態系統中的個體因素四類,下面將——進行說明。

微系統對身體映像的影響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微系統指的是個體生活的周圍環境,是個體直接接觸的部分,對個體有直接的影響。具體而言,則包括父母、同伴和伴侶。
① 父母。父母作為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可以通過示範、反饋和教導來影響兒童的身體映像。Fisher等人(轉引自Cash & Pruzinsky,2002)提出身體映像包含父母對胎兒性別角色和長相的預期,當嬰兒出生後,如果其長相和父母期望的相似,那么父母就會很喜歡嬰兒,嬰兒的情感需求便在一個愛的環境裡得到滿足,逐漸形成自我價值感,這些感受進而成為安全身體映像的基礎。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長相做出消極的行為或情感反應,孩子就會形成消極的身體映像。從父母處知覺到的壓力是與個體,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不滿意和飲食關注關係最密切的因素之一(Ata,Ludden,&Lally,2007),而這些壓力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父母對孩子體型、體重和飲食的評論。Rodgers,Paxton和Chabrol(2009)以338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對於女性,父母的積極、消極評論都與被試的身體滿意度和飲食關注直接相關,而對於男性,只有消極評論與身體不滿意直接相關,父母的評論完全或部分通過社會比較或內化的中介作用而影響身體映像。
除了言語的評論,父母的態度和行為也會影響個體的身體映像,如今的妙齡年輕女性,其母親多為對自己身體非常挑剔的第一代,她們同樣自女兒出生起就極為關注其體型(Cash & Pruzinsky,2002)。那些異常挑剔自己身體的母親,她們的女兒表現出更消極的身體映像和更高的貪食症患病率,並採用更多有害的減肥方法。Jaffe和Worobey(2006)考察母親對身體和肥胖的看法如何影響孩子的體重和飲食,結果發現那些較害怕自身超重的母親更為擔心其孩子的體重,儘管其害怕的態度無法預測其限制孩子飲食的行為,但卻足以說明母親對自身體重的態度科學與否能夠影響其對孩子體重的看法。
總之,父母對孩子肯定或否定的反應,無論是言語評論還是非言語的態度和行為,都會對孩子身體映像的發展造成影響。為了能夠促進個體積極身體映像的形成。Cash和Pruzinsky(2002)提出了對父母的要求,包括能夠向孩子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鼓勵他們開發體能,教育孩子關注其身體內部的感受,在家裡不嘲笑孩子的外表,引導他們批判性地看待媒體,教導孩子自己定義身體映像而不是依據他人的反映,傳授青少年身體變化的知識(尤其是在青春期時),做一個健康的自我知覺的表率等等。
②同伴。同伴對個體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於青少年而言,同伴對其身體映像的影響程度甚至超過父母,其中,最為明顯和直接的方式是同伴給予的外表反饋。大量研究(Halvarsson,Lunner,Westerberg,Anteson,& Sjöden。2002)都發現,受到同伴對外表的批評或嘲笑的個體,表現出更低的身體滿意度,被同伴嘲笑的經歷對一般心理機能、身體映像和飲食障礙都有直接的影響。同伴對外表評論的發生頻率和效價(正性/負性)都與身體映像障礙和自尊相關(Herbozo & Thompson,2006)。
除了反饋之外,同伴的行為也對個體的身體映像和飲食行為造成影響,其中一種是欺侮行為, Engström和Norring(2002)研究發現,那些受到更多欺負的女孩,其渴求身材纖瘦的願望更強烈,罹患飲食障礙的風險更大。Lunder, Frisén和Hwang(2006)的研究也發現,在10歲兒童中,同伴的社交排斥與其對自身長相、體重的評價相關,受到欺負的女孩較之男孩,在知覺他人如何看待自身長相方面,有更低的身體自尊,與欺侮行為相對的是同伴的社會支持,缺乏社會支持網路的個體可能會錯誤地追求完美的體型以贏得眾人的接受,容易產生不良的飲食行為;而如果個體感受到同伴的支持,那么這種社會支持就可以充當個體抵抗“瘦理想”壓力的保護傘,從而減少對身體的不滿(Chen,Gao,& Jackson,2007)。
另一種對身體映像造成影響的是同伴的示範行為,研究發現較之男孩,女孩更容易受到同伴減肥的示範行為影響(Cash & Pruzinsky,2002)。Paxton,Schutz,Wertheim和Muir(1999)對同伴影響的研究發現,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及其同伴擁有類似的身體映像擔憂和節食行為。大學女生朋友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飲食障礙水平。究竟是同伴群體中互相影響而形成相似的身體映像態度和節食行為,還是因為擁有相似的身體映像態度和節食行為才形成同伴群體呢?Crandall(1988)對於貪食行為的社會感染進行研究,發現在加入一個團體之前,其成員的飲食行為並不相關,但是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某個成員的貪食行為可以由其朋友的貪食行為來進行預測,這固然是對前面問題的一個回答,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進一步探討方能予以解決。
③伴侶 。伴侶之間有大量的時間相處和分享經歷,因此伴侶對個體外表的看法和反饋會對其身體知覺、關係知覺有顯著的影響。在結婚多年之後,個體對其身體映像的自我知覺,往往反映了他(她)對伴侶對其外表看法的理解。伴侶間關於身體的交流能夠同時影響雙方的身體映像。Ogden和Taylor(2000)研究表明,男性的消極身體映像受到妻子對其身體的批評影響。最新的一項對60多歲的老年夫婦的研究同樣發現,丈夫對自身外表的評估與妻子對自身外表的評估呈正相關,丈夫對其妻子外表的評價與妻子對自身外表的評價呈正相關,同樣,妻子對丈夫的評價也與丈夫對自身外表的評價呈正相關(Oh & Dmhorst,2009)。
除了伴侶間的評論之外,與伴侶的關係同樣會影響身體映像。身體滿意度與關係滿意度呈正相關。由於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外表的吸引力,因此男性對關係的滿意度與其對伴侶體型的滿意度顯著相關。如果伴侶間關係不好,那么女性為了挽回關係,會感到很大壓力,不得不採取行動來屈從於文化身體標準,努力使自己看起來性感。Morrison,Doss和Perez(2009)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女性的價值觀之後,男性與伴侶的關係及其對伴侶身體的改變意願能夠預測女性的飲食、體重和體型擔憂,Luo,William和Edward(2005)研究表明,如果中國女性在身高或者社會經濟地位上超過了其伴侶,那么雙方都會對其自身外表不滿意。

外系統的影響

作為外系統,報紙、雜誌、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介質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對個體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身體映像研究中,媒體對身體映像的影響是極為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方向之一。僅理論解釋就有社會比較理論、自我圖式理論、自我差異理論、培育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等多種(sarah,2008;羊曉瑩,陳紅,2006)。
雜誌封面骨感的模特、電視上熱播的減肥藥廣告、網路上流行的快速減肥方法……個體每天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媒體上充斥的各種與身體有關的信息,耳濡目染之下受到影響也在所難免,Grabe,Ward和Hyde(2008)對49項實驗、28項相關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女性在觀看了媒體中纖瘦美麗的形象之後,較之觀看平均、超重身體或非人形象,對身體更為不滿意,不僅追求時尚、渴求美麗的女性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男性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女性追求的是極度的纖細、曲線美,而男性則追求的是孔武有力、肌肉健美。Barlett,Vowels和Saucier(2008)對10項實驗、15項相關研究進行元分析,結果表明消極身體映像和觀看的理想男性媒體形象數量有較強的相關,在觀看了這些形象之後,身體映像變得更加消極。然而媒體形象對個體身體映像並非只有消極影響,Tiggemann,Polivey和Hargreaves(2009)的研究發現,一些女性在觀看了纖瘦形象之後,反而報告出積極、自我加強的效應,原因在於她們將自己想像成了模特的樣子。
媒體對身體映像究竟是如何作用呢?許多研究考察了這一過程中的中介或調解變數,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社會比較(Tiggenmann & McGill,2004)和對媒體宣揚的纖瘦理想的內化水平(Yamamiya,Cash,Melnyk,Posava,&Posavac,2005)。社會比較,顧名思義,即個體將自身與媒體上的形象作比較,由於彼此間的差距甚大,就會產生消極身體映像,但如果個體懷有自我完善的動機,差距反而會是一種促進,驅使個體採取運動、節食等措施來改善身體狀況,此時媒體對身體映像的作用就是中性或積極的(羊曉瑩,陳紅,2006),Leahey和Crowther(2008)的研究還發現,比較目標的不同,對身體映像的影響也不同,此外,社會比較不僅可以充當媒體影響的中介或調解變數,許多研究也表明,其自身亦可以影響到女性的負面身體映像(陳紅等,2007;Jackson & Chen,2008c),個體的社會比較傾向,能夠預測其身體自尊的降低(Chen & Jackson,2009),至於內化,如果個體將媒體宣揚的錯誤的身體標準內化,那么就會對自己的身體過於苛求,身體滿意度下降,形成消極的身體映像,Yamamiya等人(2005)研究發現,對媒體理想形象內化水平高的女性,其身體映像更容易受到影響。一項縱向研究表明,初始狀態的“瘦”理想內化能夠預測9個月後的身體自尊變化(Chen & Jackson,2009)。

宏系統對身體映像的影響

“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環肥燕瘦,各盡其妍”,社會文化對身體的影響古來有之。如今的西方文化強調“瘦”理想。以瘦為美,越瘦的人越具有吸引力(Myers & Crowther,2007)。美國飲食障礙協會2002年的調查表明。美國女性平均,身高約為1.63米,平均體重為63.5公斤,而文化所推崇的美國模特平均身高為1.80米,平均體重為53.1公斤,很明顯這種由文化所看重、由模特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標準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很難達到(Strahan,Wilson,Cressman,& Buote,2006)。文化對“纖瘦”的強調使得對身體不滿意在西方社會極為流行,進而引起許多社會、心理和生理問題,包括飲食障礙、非法藥品的使用、美容手術、節食、低心理幸福感、肥胖和過度鍛鍊等,在國內“瘦”文化所造成的外貌壓力同樣會引起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體映像擔憂(Jackson&Chen,2008b)。
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譬如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國,比較推崇稍大的體型,因為其代表了高地位、權力和財富(Polloek,1995)。一些研究也表明這些文化中的人們,特別是年紀較大的一代人都偏愛較大的體型,即使是年輕入,在選擇理想體型上,較之西方被試,都選擇較豐滿的體型(Craig,Halavatau,Comino,& Caterson,1999)。在一些非洲文化中,通常將年輕女性送去“增肥屋”,從而為將來的婚姻做準備。在這些文化中,身體不滿和進食障礙的發生率都遠比西方低(付丹丹,2009)。
有趣的是,隨著文化的傳播,尤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之前“以胖為美”的文化中也出現了對“纖瘦”的追逐以及身體不滿意(Becker,Gilman,& Burwell,2005)。許多研究都發現社會經濟地位的增長,能夠預測對更纖瘦體型的偏愛( Tovée,Swami,Fumham,& Mangalparsad,2006),不僅僅在已開發國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飲食障礙和身體不滿意也越來越普遍(Jackson & Chen,2008a)。在某種程度上,與身體映像有關的種種問題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個體身體映像的研究是當前的研究熱點,發現文化共同性和差異性亦是今後需要進一步探討之處。

個體因素對身體映像的影響

除了上述各種因素之外,個體本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會對身體映像產生影響。
①體重指數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用於測量身體真實肥胖程度的一個指標,是影響身體映像的生理因素。其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BMI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身體映像(Chenct al,,2007),是身體滿意度的一個有力的預測變數。BMI增加會伴隨許多問題,如身體滿意度下降,減肥驅力增加、自我價值感降低和節食行為,Luo等人(2005)考察了中國成人的身體映像擔憂的諸多因素,發現女性的BMI與其自評吸引力呈U形關係,即隨著BMI的增加,自評吸引力下降,而在BMI超過25後,自評吸引力又隨BMI的增加而略微上升;而男性的BMI與其自評吸引力則呈倒U形關係,即當BMI處於中等水平時,男性的自評吸引力最高。此外,當處於中等程度的BMI時,女性開始產生減肥的需要,而且在年輕人、城市人和受過教育的人群中更為突出。
②人格 。人格與身體映像的關係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完美主義對身體映像的影響。完美主義者有諸如“害怕別人監督”、“不現實的期待”和“強烈的自我批評”等特點,使得其很容易產生身體映像障礙,有研究考察了特質完美主義和身體映像障礙之間的關係,發現自我指向的完美主義(即要求自己完美)、社會規定的完美主義(即認為他人要求自己完美)、對過錯的關注(即對過錯的反應很消極,把過錯當作失敗)以及對行動的懷疑(即對自己表現水平和準確性感到不確定),這些方面的增加都與身體映像障礙的增加有關(Barsch,2007),Sherry等人(2009)則從完美主義的呈現策略角度來考察其與身體映像障礙的關係,結果發現完美主義的個體通過隱藏本身的不完美來而作用於身體映像障礙。
除了身體映像障礙以外,完美主義還與飲食障礙有關。McGee,Hewitt,Sherry,Parkin和Flett(2005)的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自我呈現的各個維度都與飲食障礙症狀有關,而且它還能夠預測那些對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女性的飲食障礙症狀,但是不能預測那些喜歡自己身體、認為實際和理想外表間不存在差別的女性的飲食問題。
另外一個與身體映像有關的重要人格特點是衝動性。衝動的個體在行事前,缺乏思考,不顧及可能產生的風險後果。研究發現,厭食症患者較常人更少衝動,而貪食症患者較常人更多衝動(Claes,Vandereycken,& Vertonmaen,2002)。然而衝動性並非一個穩定的人格特質,它與飲食障礙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Cassin & Ranson,2005),如果能夠對個體的衝動性進行操控,在此基礎上觀察其對身體映像、飲食活動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了解衝動性人格與身體映像的關係。

③負性情感 。大量證據表明,負性情感與身體不滿意和飲食障礙相關(Wildes,Simons,& Marcus,2005),個體的抑鬱水平能夠影響節食行為(Meno,Hannum,Espelage,& Douglas,2008)。原因在於負性情感能夠扭曲對自我和世界的信息加工過程,使得個體過於關注身體特徵,更容易知覺到外表缺陷。Meno等人(2008)、Chen和Jackson(2008a,2009)的兩項縱向研究發現,負性情感能夠預測女孩的飲食障礙症狀變化和男孩的外表自尊及體重自尊變化。
依戀類型 。Ward,Ramsay和Treasure (2000)發現,在臨床和非臨床樣本中,不安全的依戀都與飲食問題相關。Cash,Theriault和Annis(2003)研究大學生的一般成人依戀和浪漫關係依戀,結果發現在一般依戀類型中,安全型的依戀與身體滿意度正相關,而在浪漫關係依戀中,焦慮型依戀與身體滿意度呈負相關,迴避型依戀與身體滿意度無關。Mikinley和Randa(2005)的研究還發現了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依戀類型與身體滿意度的關係,對親密朋友的依戀類型能夠顯著且單獨預測其身體滿意度,而對浪漫伴侶的依戀則無法單獨預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