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根圓通畢陵伽婆蹉:二十五圓通菩薩之第十位。畢陵伽婆蹉本是比丘,他在五百世中都生在貴族家,是個婆羅門,畢陵伽婆蹉因出身高貴,很人優越感,看不起別人,性情暴躁,經常出口傷人。 他出家後,乞食時常要橫渡恆河,但他不會游泳也不坐船,就站在河邊吆喝恆河女神:“小丫頭,別流了,停一下讓我過去!”恆河神停流一會兒,讓畢陵伽婆蹉過去。事後恆河神覺得窩心,就向佛祖告了一狀。佛陀就把畢陵伽婆蹉叫來,讓他去向恆河女神道歉。 畢陵伽婆蹉不敢不從,就向恆河女神合十道歉:“我道歉,請別生氣了,小丫頭!”眾人大笑。佛陀對河神說:“他嘴帶髒字是多世的積習,別跟他一般見識。” 據說一次畢陵伽婆蹉在城中乞食,不留神腳上扎了一根大刺,渾身疼痛。由此想到:你如果認為很疼,就覺得很疼,如能保持“清淨心”,心裡就沒能痛感了。畢陵伽婆蹉“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種煩惱畢淨,遂成羅漢。 畢陵伽婆蹉以身體的感覺修法悟道,得阿羅漢,遂為“身根圓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根圓通畢陵伽婆蹉
- 外文名:Root yuantong BiLing ng woman antecedents
- 地位:二十五圓通菩薩之第十位。
- 實質:畢陵伽婆蹉本是比丘
簡介
畢陵伽婆蹉本是比丘,據《法華玄贊》卷一、《智度論》卷二載,他在五百世中都生在貴族家,是個婆羅門,畢陵伽婆蹉因出身高貴,很人優越感,看不起別人,性情暴躁,經常出口傷人。
他出家後,乞食時常要橫渡恆河,但他不會游泳也不坐船,就站在河邊吆喝恆河女神:“小丫頭,別流了,停一下讓我過去!”恆河神停流一會兒,讓畢陵伽婆蹉過去。事後恆河神覺得窩心,就向佛祖告了一狀。佛陀就把畢陵伽婆蹉叫來,讓他去向恆河女神道歉。
畢陵伽婆蹉不敢不從,就向恆河女神合十道歉:“我道歉,請別生氣了,小丫頭!”眾人大笑。佛陀對河神說:“他嘴帶髒字是多世的積習,別跟他一般見識。”
據說一次畢陵伽婆蹉在城中乞食,不留神腳上扎了一根大刺,渾身疼痛。由此想到:你如果認為很疼,就覺得很疼,如能保持“清淨心”,心裡就沒能痛感了。畢陵伽婆蹉“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種煩惱畢淨,遂成羅漢。
詳解
注釋
“從佛如道”:從佛剃落而入於出世之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數”,屢。佛常開示說:“人生即是苦!”以及“一切世間不可樂。”——世間之中,一切皆悉無常,並無真實的快樂可得;但愚夫計著,以為於無常法中有樂可得,是故勞勞碌碌,往外賓士,追求無樂之樂,這就是凡夫的顛倒:無樂計樂。聖人了知,無常敗壞法中,無樂可得,是故不執、不取,因而離染、離系。這就是四聖諦中之苦聖諦。
“心思法門”:“思”,思惟。“法門”,指苦聖諦法,以此苦聖諦法可令眾生得解脫,故是解脫之法門。於乞食路中,都在攝心思惟法門,表示畢陵伽婆蹉很用功,很用心在修,行住坐臥都在修。無怪乎他很快就開悟了。我們看經,學諸聖賢,就是要留意這些要點,努力效學。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因為心中只顧觀苦聖諦,所以沒有注意到路上有毒刺,因而為其所傷。
“舉身疼痛”:“舉身”,全身。痛是一種苦,而他正好在觀苦諦,忽然碰到苦事,正是發悟的好因緣。
“我念有知,知彼深痛”:“念”,即是觀之義。“有知”,身中有個能覺知者。此言:我此時即觀我身中有個能知覺者,可覺知此深巨之痛。
“雖覺覺痛”:雖有能覺之心覺知此深痛。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但我又更深一層推求,觀了我本覺清淨之心,實無有任何痛受,能痛此清淨之覺心(亦即:沒有任何“痛”能痛到它!)因為清淨之覺心實不被痛受染著——清淨之覺心,無有痛之妄覺。又可作是觀察:被毒刺刺到的腳,痛是在腳,然若無心,腳是四大,四大本是無情物,腳如何能知痛?因此痛應不在腳。若說以心執取痛受,故覺有痛,則痛是在心?然而心又沒有被毒刺刺到,如何沒有被刺到的反覺得痛?此不應理,是故說痛在心、或說心覺得痛,不應道理。因此,遍身尋痛處而不可得,故知痛受虛妄,而能覺痛之心實為“妄覺”,所覺之痛受亦是“妄受”。以能覺所覺皆悉虛妄,故實無能所可得;以實無能所可得,故清淨心中實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寧”,怎么。“雙覺”,即能知痛之“覺”,以及清淨覺心之“覺”。如是進一步觀察,故知前說之“清淨覺心”實是第八識之見分,而“能知痛之覺”實是前六識。然則,前六識之覺固然是妄覺,而第八識之見分亦非真覺。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攝念一心諦觀此真覺、妄覺,即達覺所覺空,故疼痛之身及覺痛之心識,忽然俱被清淨覺力所銷熔,妄身妄心皆不可得。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虛”,空。指三七日(二十一日),住於三昧,由三昧力銷盡諸漏。
“純覺遺身”:“純覺”,純一本來之覺性。由返觀內照而體入純一之本來覺性,因而遺忘身心,入於一真圓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