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姓

蹇姓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蹇,通“謇”,又與“褰”、“搴”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蹇姓
  • 源於:風姓,子姓,姬姓
  • 得姓始祖:蹇修、蹇叔、蹇重。
  • 家譜文獻:貴州遵義蹇氏家譜
簡介,基本信息,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蹇姓名人,蹇叔,蹇碩,蹇義,蹇賢,蹇達,蹇先任,蹇先佛,蹇先艾,蹇先超,蹇先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用聯,

簡介

基本信息

蹇姓,源於子姓。蹇,通蹇、謇、褰、搴。
蹇姓
讀作jiǎn(ㄐㄧㄢˇ)

姓氏淵源

蹇(Jiǎn)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修,是傳說中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離騷》中由記載:“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註:蹇修,伏羲之臣也。伏羲氏與其妹妹女媧對人類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個時代智者的賢識。由此,誕生了為男女之間傳語聯繫、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為媒,以通辭理,說明蹇修是個很會做媒的人,故而後世的人們皆稱媒人為“蹇修”。例如,在蒲松齡編著的《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蹇姓
在蹇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大多操持媒業,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通“謇”,又與“褰”通。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名士,與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過百里奚。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王推薦了蹇叔,蹇叔後來在秦國成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輔佐秦穆公教化民眾,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春秋霸業。
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蹇重,屬於以先租名字為氏。史籍《風俗通義》中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有蹇重。“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一度非常強大,其時蹇重為魏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謀臣,姬姓,與著名的趙簡子為同時代之人。
在典籍《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了蹇重對君臣關係以及所謂“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觴大夫於曲陽,飲酣,文侯喟然嘆曰:‘吾獨無豫讓以為臣。’蹇重舉酒進曰:‘臣請浮君。’文侯曰:‘何以?’對曰:‘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飲之,嚼而不讓,曰:‘無管仲鮑叔以為臣,故有豫讓之功也。’”蹇重的意見,打消了魏文侯的許多顧慮,推動了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的進程,功秉一時。
在蹇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蹇修、蹇叔、蹇重。

遷徙分布

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位,以襄陽為郡望。蹇氏族人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後逐漸向南、向東擴展。漢、唐之際,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蹇氏族人分布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雲南、陝西、重慶、貴州、山東、福建、台灣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布。
蹇氏,發祥地為中原今河南省淮陽縣(古稱宛丘)一帶,後在河南至陝西往返遷移,在中原一帶居住。春秋時期,蹇叔在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出生,成年後移居山西太原,結識了百里奚,與之交好。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公推薦蹇叔為官,蹇叔才又從太原(宋國)遷居秦國為官,部分族人跟著定居陝西鳳翔一帶。蹇叔去逝後,後代又逐漸由陝西、山西向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黃河中下游往返遷移,在漢唐之際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又遷居四川、重慶、貴州、廣西、雲南,分布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安徽、雲南、陝西、貴州、山東、江西、廣西、吉林、福建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蹇叔去逝後,部分蹇氏族人經陝西鳳翔遷至山西太原,三家分晉後遷至今山西霍縣西,後遷至睢陽,成為睢陽八大家之一。西漢時,隨劉邦軍隊遷至陝西鹹陽,東漢時遷至河南洛陽,漢未遷至四川成都。從晉朝統一中國後,到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蹇氏族人都處於隱居時代,沉淪三百餘年,在隋朝後期才又活躍起來,離開成都遷至山西太原府。唐初,隨李世民軍隊遷至陝西長安,盛唐未隨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難成都,部分族人定居漢中,“安史之亂”平息後又回到長安。唐未黃巢起義攻占長安,公元880年,先祖蹇道原作為唐朝大臣隨唐僖宗避亂,舉家遷到了成都,黃巢被朝廷官軍剿滅後,蹇氏後人分析唐朝即將衰敗,就沒有再隨僖宗回到長安,而是隱居在成都附近的雙流縣。整個五代十國期間,蹇氏後人在四川沉淪一百五十年左右。先祖蹇周輔(公元1021~1096年),四川雙流 (今成都雙流縣境)人,在書院師生的鼓勵下,入朝參加科考考取進土,因做官遷離故土,為宋朝做官四十餘年。作為宋神宗時期一位較有才幹的人物,他“善於訊鞫,鉤索微隱,皆用智得情”,辦案很有經驗。一些“事連掖庭”的重大案件,“它司累月不能決”者,“乃命周輔”。曾因審理李逢案,使“台臣雜治無異辭”,連神宗皇帝也“稱其能”。蹇周輔鹽法是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為適應北宋政府聚財之需,在禪宗皇帝支持下,由蹇周輔親自主持,對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區鹽法中的落後環節進行的一次變革,是元豐時期政府理財的重要一環。蹇周輔辭官後隱居江西廬山。其子蹇序辰,字授之,登第後數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廣西常平。1127年北宋滅亡後,蹇氏族人向江西中部遷移至吉安。1279年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大勢侵入,漢民遭遇突襲,蹇氏族人開始離開故土,部分族人向巴蜀西部遷移,部分則繼續留在江西吉安,但向山區密林深處遷移(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羅霄山脈中段,扼湖南、江西兩省咽喉通道,地勢極為險要),躲避兵荒,繼續沉淪。先祖蹇義(1363-1435),原名蹇鎔,字宜之,巴縣(今屬四川)人,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生於今重慶市江北區(當時稱龍潭大山鳳居沱)一個貧困的農民之家。當宋朝建立,中國社會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先祖蹇義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即大明朝建朝近二十年競爭空前的首屆殿試中金榜題名,明太祖朱元璋讚揚他“孝義有佳”、為大明最有學識和思想的文化新人,賜手書為其改名為“義”,並當即授中書舍人,調至身邊“朝夕左右”,做文膽代筆,從此躋身於國家的權力核心和最高決策層,且任朝廷高官整整50年,歷任大夫、少師、太保兼吏部尚書(天官),歷仕五朝六帝,為(明太祖至明英宗)六朝皇帝依仗之重臣。在明未清初(1656年),根據清朝廷頒布的誥令,久居江西吉安的蹇氏族人大部分開始向蠻荒之地的四川、貴州遷移定居。部分蹇氏族人離開重慶四川之後,由於與之前遷移的家族失去聯繫,繼續南遷至貴州畢節、雲南鎮雄縣、巧家縣、綏江縣、文山市、曲靖師宗縣等地。蹇姓望居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一帶,其後襄陽曆為郡、州、道、府之治所)以及江蘇省宜興市。

蹇姓名人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省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據《公羊傳》記述過蹇叔就所謂“哭師”而作的申辯:“百里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穀梁傳》、《呂氏春秋》、《史記》也專寫了這事:“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史記·秦本紀》)一句話,蹇叔他們不承認這種“哭之”是“哭師”,因為這是“沮哭”國家軍隊的嚴重問題。他們的話是可信的:賢人不撒謊,忠臣不沮軍,更何況確有哭的對象在場,哭的原因也可以理解。

蹇碩

蹇碩(?-189年),東漢時期的宦官。據《後漢書》記載,中平五年(188年),蹇碩為上軍校尉靈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對其特別信任,並以其為元帥,以監督司隸校尉以下。蹇碩雖然握有兵權,但對何進非常畏忌,曾和宦官們一起說服靈帝派遣何進西擊邊章韓遂。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在病重時將劉協托給蹇碩。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何進再立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命袁紹入宮捕殺蹇碩,混亂中蹇碩被中常侍郭勝所殺,其士兵亦被何進所領。

蹇義

明代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縣(今屬四川省)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因奏事稱旨,太祖又喜其誠篤,為之更名義。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狩北京,命輔皇太子監國。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與戶部尚書夏原吉齊名。因得帝寵信,數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十九年,蹇義分巡應天諸府,訪軍民疾苦,黜免擾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條陳數十事奏行。翌年,成祖聽信讒言,怪罪太子,蹇義受牽連入獄,次年獲釋。仁宗即位後,以其為國朝元老,兼有監國功勞,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贊修築獻陵宜儉。宣宗即位後,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於左右從備顧問。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義為人樸實,待人以誠。久任吏部尚書,歷事五朝,對明初政治曾起過重要作用。其為政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賢

蹇賢-(1374——1450),字希堅,明重慶府巴邑大寧(今重慶巫溪)人氏。累官至榮祿大夫、少師兼吏部尚書、特進光祿大夫,贈太師,謚忠定,明代巴邑蹇義之侄親。宗祖祠重慶江北之鳳居沱。湖南安鄉,湖北利川蹇氏之始祖。

蹇達

蹇達(1542年-1608年),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右都御史兵部尚書
蹇達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抗倭名將。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正是蹇達麾下的得力幹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教授蹇浩透露,這幾年來,結合大量國外資料研究,還原了一位被清朝統治者從史書中抹殺的重慶籍民族英雄——蹇家先祖蹇達。”可以這樣說: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這是英國皇家科學院士、著名軍事科學家約瑟夫·尼德旱姆博士評價的由蹇達主政的明朝兵部

蹇先任

蹇先任(1909.4.5-2004.7.25),女,排行老二,人稱蹇二姐,曾化名黃代芳,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賀龍元帥的第二任夫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早年和大弟蹇先為(見上)在長沙兌澤中學讀書,參加學生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湖南軍閥許克祥也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在長沙不能立足,便潛回家鄉繼續開展革命鬥爭。不久身份暴露,遭到反動當局通緝。1929年參加賀龍領導的紅4軍,成為湘西第一個女紅軍,歷任紅4軍文化教員、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文書科科長,同年9月與賀龍結婚。1931年春賀龍奉命率領紅軍東征,留在湘西做地方工作。1934年10月到湘鄂川黔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隨紅二、六軍團參加長征,一直到了陝北。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受組織委派去蘇聯紅軍大學學習。回國後,先後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1942年與賀龍離異。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後,歷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中共圍場縣委副書記、書記,中共平北四海縣委書記,哈爾濱市東傅家區區委副書記,瀋陽市東關區區委書記兼區長,為東北全境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起,歷任中共湖南常德地委委員兼慈利縣委書記、慈利縣縣長,中共常德地委民運部部長,武漢市人民政府秘書廳主任、武漢市監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中共武漢市紀委副書記等職。1954年6月調國家輕工業部工作,任審乾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幹部司副司長、幹部學校校長兼中共幹校黨總支書記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迫害和打擊。1978年恢復工作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秘書長(副部長級)。1985年12月離職休養。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2004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為黨的事業奮鬥一生,將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革命和解放事業。

蹇先佛

蹇先佛(1916.7-),女,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蹇先任之胞妹,中國人民解放軍蕭克上將夫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排行老四,1923年7歲時念私塾,後入慈利縣女子學校讀書。1932年入長沙衡粹女校藝術師範班學習。1934年7月畢業,同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12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4年底參加紅軍後,發揮自己的專長,每到一處,就用紅粉漿在牆上寫標語、畫宣傳畫。1935年11月開始長征時已懷有身孕,以堅強的毅力,懷著、帶著孩子勝利走完了長征路。她和姐姐蹇先任被稱為“長征中的姊妹花”。1936年11月調到中央軍委後方政治部宣傳部工作。西安事變後,調到陝甘寧邊區政府外交情報處工作。1937年春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到西安做黨的地下工作。1938年12月調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組織部工作。1939年春到1942年春,先後歷任中共北方分局黨校總支書記,中共冀熱察區黨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1944年春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冬返回華北,先後在中共北方分局、華北中央局組織部做幹部工作。1949年夏任中南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中央軍委軍訓部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燃料工業部電力設計局副局長,電力工業部(後為水利電力部)幹部司副司長、司長,水利電力部政治部負責人。1978年2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力工業部副部長、中共國家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1982年9月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蹇先艾

(1906-1994),現代作家。1906年生於貴州遵義。學生時期即開始寫作,1926年參加文學研究會,與李健吾等組織曦社,出版《爝火》雜誌。1931年至1937年任北京松坡圖書館編纂主任。此時著有短篇集《朝霧》、《一位英雄》、《鄉間的悲劇》等。抗戰時期,在貴州與謝逸等組織每周文藝社,出版《每周文藝》,還主編貴州日報副刊《新壘》。1937年至1951年,先後任遵義師範學校校長,貴州大學等校教授。這時作品集有有《鹽的故事》、《幸福》等。1951年至1965年相繼擔任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文化局局長等職。此間作品有短篇集《山城》、《倔強的女人》和散文集《新芽》等。

蹇先超

蹇先超(1919-1935),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住縣城東街。排行老五(父親蹇承晏),即為蹇先為烈士、蹇先任副秘書長、蹇先佛副部長(同見下)的小弟。
1934年12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主力部隊攻占湖南省慈利縣城後,17歲的蹇先佛(見下)和14歲的蹇先超在兄(蹇先為)姐(蹇先任)有影響和父母的支持下,為了北上抗日,姐弟二人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由於蹇家姐弟的自覺帶頭,這次縣城周圍有200多名農民加入了紅軍隊伍。姐弟倆慈愛的媽媽捨不得剩下的一雙兒女離開自己,就跟隨他們一道,好讓這一雙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孩子,在生活上能繼續得到她的照顧。一直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在國民黨軍130多個團的“圍剿”中進行戰略轉移前,她才被迫離開又伴隨了10個月的兒女去追尋避難的老伴蹇承晏。紅軍從甘孜出發後,經過約500百多里的跋涉,進入了茫茫無垠的草地。一路上紅軍得不到給養補充,斷了糧以後,人們只得挖野菜、草根、煮牛羊皮,最後連牛羊皮和野菜都沒有了。有的人走著走著就倒下死了,有的坐下去就再也沒能起來。蹇先超雖然未成年,卻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子漢,憑著稚嫩的身軀和堅強的革命意志,頑強地走在紅軍長征的行列里,不怕強大敵人的追擊,更能忍受饑寒交迫的苦難,有一股成年人的英雄氣概。拖著沉重的腳步,忍著飢餓的煎熬,非常吃力地行走在艱險的草地上。直到氣衰力盡再也走不動,衰竭得連一絲力氣都沒有了,只好原地坐了下來,誰知他這一坐下就再也沒有起來,犧牲時還不滿16周歲。是一個可敬可愛默默無聞的紅軍英雄。

蹇先為

蹇先為(1911-1932),湖南省慈利縣城關鎮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排行老三,為蹇先任(見下)的大弟。1925年高小畢業後,考入長沙兌澤中學。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7年春,被黨組織選送到湖南省工人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5月“馬日事變”後,擔任過中共湖南省委秘密交通員。不久返回家鄉慈利縣,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底前往石門渫陽,從事組織農民暴動的工作。1928年農曆除夕,率領暴動隊員襲擊本縣中鄉南圻國民黨警察所和區公所,當場處決挨戶團頭目。後為避敵搜捕離開石門,輾轉到達湘鄂邊找到賀龍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被任命為警衛營書記官、黨支部書記。不久調任共青團鶴峯縣委書記。先後在全縣組建八個共青團區委,發展共青團員600多名。1930年7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士兵委員會主席。隨部參加攻克天門、應城、京山、皂市、安陸等戰鬥。1931年秋被任命為中共湘鄂西特委巡視員。1932年夏隨中共鶴峯縣委轉移途中,在祥台與慈利縣保全團遭遇,隊伍被打散,遂來到楊樹坪附近的曹家溝隱蔽。因叛徒出賣,被敵逮捕後殺害,犧牲時21歲。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荊襄堂、襄州堂。

家譜文獻

貴州遵義蹇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貴州省博物館。

字輩排行

重慶
重慶巫溪朝陽鎮蹇氏字輩:南益維光大,萬發永吉昌,家興全忠孝,福祿考自強,國正天易順,少年定安邦。
重慶奉節蹇氏字輩:“中良傳家興有德世代遠”
重慶潼南蹇氏字輩:德福臣爾朝,儒政維仁宗,永遠躍先澤,文光畢士通。
重慶城口蹇氏字輩:正大光明,德永遠宗。發其百萬,忠良順家。和福子孫。
重慶酆都蹇字輩:國政朝文時精華,萬象興隆永瑞光,贍養少宗成仁帝,蘭田貴子映明坊
重慶南岸蹇氏字輩:道德文原啟;時維異來成;朝廷應合正;仁義禮智信;登崇宗泰守;福才萬世興
重慶江津蹇氏字輩:時來天子三錫澤,廣(光)大詩(書)書(聲)萬世昌, 榮華富貴多福擇,祖德宗功兆馨香
重慶巴縣蹇氏字輩(不完整版): 朝廷應和正,仁義禮智信,登崇宋太守,福祿萬世興
重慶長壽蹇氏字輩:道德源文啟 時來裕維承 朝廷應合正 仁義禮智信 登崇宗太守 世代復聯興 本立芳隆盛 家齊業廣榮 安邦懷遠大 在國獻經綸 永紹沿書澤 儒學慶昇平 天官開弘恩 昆仲俊賢明 步武光先緒 雄謀振華林 康長滿財貴 千秋顯昌恆
重慶彭水字輩:維奉常成友,國正天興順,世代祚朝廷,剛明登金榜(冊),文昌禮立仁,大中書勝美,萬山應光榮,華堂立龍位,清和智安生(升),永遠享太平。
湖南
湖南安鄉、華容蹇氏字輩:昌後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啟正,永代迪前光。守典傳家政,鴻猶廣國華,英才恆繼體,作述集休嘉。
湖北
湖北房縣蹇氏字輩:“……培德正興本禮家臣……”
湖北利川蹇氏字輩:昌後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啟正,永代迪前光。守典傳家政,鴻猶廣國華,英才恆繼體,作述集休嘉。(大厚承先德,振宗守天常,斯文本心真,永代列紹光 )
湖北松滋蹇氏字輩:“正大光明洪開永昌紹承祖德為起賢良”。
四川
四川南充蹇氏字輩:年思國天元。大朝文學啟,明廷仕永登,根培崇仁秀,映紹時維榮。( 良思國天其員大曹文學允明聽是女申根佰從委秀映尚時圍任) 續字輩:華興昇平慶,宏志茂賢嘉,良澤定顯倫,宗繼程萬遠。
四川蒼溪蹇氏字輩:(白山鄉)顯元奉文思,國際聯登時,先聲可茂士,有得應天之。(黃貓鄉)士已未韋三,大地從正道,宗德繼志長,李藝傳受本,寅信克受昌。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分支 蹇氏字輩:工運成單、登是平大、名任易里、志星國的、家和神顯、謠清跟允、華勇繼成 另有相同(工運長單登是庭大名任易李志星國第家和常顯要清恩榮華勇繼承)
四川自貢、瀘州分支 蹇氏字輩:思宗敬祖、廣生賢良、孝維廷國、忠相朝邦、文武聯登、蘭桂騰芳、明天佑汝、世光永昌
四川巴中蹇氏字輩:大朝文學啟,明廷仕永登,庚佩叢仁侯,萬代子孫欣
四川宜賓市屏山縣太平鄉蹇氏字輩:大有成亭洪之居,文澤朝應宗復興,良才永定平安泰,天錫美竹幫國清
四川成都市邛崍市/湖南省麻桿縣孝感鄉蹇氏字輩:金家澤萬逢,文朝德洪忠.鳳開龍樓步,普天慶雲風.
陝西
陝西漢中蹇氏字輩:朝應國明(倫)維,萬登(燈)林正長,紅雲福興義(利)
遼寧
葫蘆島蹇氏字輩:“……北上族人起,天地風逍遙”
山東
山東蹇家蹇氏字輩:效述申家令,昭穆斯同符,一本起雲仍,叢龍廣天祖
山東臨沂蹇氏字輩:紀樹深家令兆木斯同福
貴州
貴州正安蹇氏字輩:孟世仕來(時來天子)三錫澤,廣大詩書萬世昌
貴州遵義道真蹇氏字輩: 應來臣玉孟,以下分立三支字派,
一是大土坪: 仕志光朝廷,忠孝榮世澤,德化慶長明。
二是南埡口: 仕時祥開泰,運世盛重儒,宗福祿增輝。
三是方丘: 仕源壽世昌,清明中相國,大道孝聯芳。(此三支字派用完後,共用新續字輩)三會啟偉 業,黔北樹金星,多才貴奉獻,仁義昭乾坤。群賢思強國,龍鳳喜飛騰,前旺後發遠,剛正永陽春。
雲南
雲南鎮雄蹇氏家譜,國臣士朝映洪秀,家慶發祥登仁壽,耀祖光宗元世憲,萬代金龍總在賢。

宗祠用聯

八言通用聯:千里行師,老成進諫,三朝著績,銀印增榮:上聯說春秋時期的蹇叔,原寓居宋國,後經百里奚推薦,秦穆公用他為上大夫。穆公要遠襲鄭國時,他極力諫阻,未被採納。出兵時,他到隊伍前哭著送軍中的兒子,說:“晉國軍隊肯定在崤山抵禦秦軍,你必死在那裡。我等著收你的屍骨吧!”結果正如他所說,秦師全軍覆滅,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大將都被晉人俘獲。下聯說明朝時期的巴縣人蹇義,字宜之,原名珞,明洪武年間進士,宮中書舍人。明太祖曾問他:“你是蹇叔的後人嗎?”他叩頭不敢回答。太祖見他誠實,為他改名為“義”。明成祖時,曾輔佐太子監國,軍政大事都依靠他,後官至少師。歷官五朝,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尤其顯赫。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分別賜他銀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