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脫位

踝關節是人體重量最大的屈戌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的內外踝和距骨組成,距骨由脛骨的內踝、後踝和腓骨的外踝所組成的踝穴所包繞,由韌帶牢固地固定在踝穴內。因距骨體處於踝穴中,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包繞,牢固穩定。當踝關節遭受強力損傷時,常常合併踝關節的骨折脫位,而單純踝關節脫位也極為罕見,多合併有骨折。而以脫位為主,合併有較輕微骨折的踝部損傷,簡稱為踝關節脫位。踝關節脫位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踒、扭而致傷。常見由高處跌下,足部內側或外側著地,或行走不平道路,或平地滑跌,使足旋轉,內翻或外翻過度,往往形成脫位,且常合併骨折。按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外脫位,內脫位,前脫位,後脫位。一般內側脫位較多見,其次是外側脫位和開放性脫位,後脫位少見,前脫位則極少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islocation  of ankle joint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踝關節
  • 常見病因: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
  • 常見症狀:受傷後踝部即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和觸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引起。當踝關節跖屈位時,小腿突然受到強有力的向前衝擊力,可致踝關節後脫位。當踝關節背伸位,自高處墜落、足跟著地,可致踝關節前脫位,當壓縮性損傷使下脛腓關節分離時,可致踝關節上脫位。

臨床表現

受傷後踝部即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和觸痛。後脫位者脛腓骨下端在皮下突出明顯,並可觸及,脛骨前緣至足跟的距離增大,前足變短;前脫位者距骨體位於前踝皮下,踝關節背屈受限;向上脫位者外觀可見傷肢局部短縮,腫脹劇烈。
後脫位者脛腓骨下端在皮下突出明顯,並可觸及,脛骨前沿至足跟的距離增大,前足變短;前脫位者距骨體位於前踝皮下,踝背屈受限;上脫位者外觀肢短縮。常規X線片能夠確診。CT掃描可發現細微骨折

檢查

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射片、CT掃描等。

診斷

關節脫位診斷並不困難,常規X線攝片很容易證實上述診斷;特殊檢查:CT掃描容易檢出合併存在的微小骨折

治療

1.踝關節後脫位的治療
應立即在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下復位。復位方法是先屈曲膝關節,再行足跖屈牽引,當距骨進入踝穴後,即背伸踝關節,並用長腿石膏固定5周。合併有嚴重骨折按踝關節骨折處理。
2.踝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傷後立即在麻醉下復位,屈膝關節、足背伸,進行牽引,當距骨與脛骨前下唇解脫,即推距骨向下向後復位。復位後,用長腿石膏固定足在跖屈位3周,後更換足踝背伸位石膏再固定2~3周。若有嚴重骨折,固定時間共需8~12周。
3.踝關節向上脫位的治療
在良好麻醉下牽引復位。復位時膝屈曲,自大腿向上反牽引,握持足向下牽引,當距骨向下至踝穴時,脛腓骨便可復位對合。此時跖屈,背伸踝關節,以矯正踝關節前、後方移位。上短腿石膏,足在微背伸位,內、外踝要用力擠壓使之對位。石膏在2周時更換,避免腫脹消失後石膏的相對鬆弛。若傷處軟組織腫脹劇烈,復位失敗或甚感困難者,可予手術開放復位。手術中對距骨體不需要作內固定,但周圍韌帶撕裂、斷裂傷者必須修補;合併有踝部骨折者,骨折復位後須作相應可靠內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