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畫鼓催春》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主要描寫了閩地春意時間的景象,上片生動地記錄了黔州地區少數民族採茶制茶的風俗,下片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視覺、嗅覺等感官感受,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描寫了茶湯的香氣和形態,抒發了作者內心對茶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畫鼓催春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黃庭堅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⑴
畫鼓⑵催春,蠻歌⑶走餉⑷。雨前⑸一焙⑹誰爭長⑺。低株摘盡到高株,株株別是閩溪樣⑻。
碾破⑼春風⑽,香凝午帳。銀瓶⑾雪滾翻成浪。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⑿影在秋江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踏莎(suō)行:詞牌名,雙調五十八字,又名“柳長青”、“喜朝天”、“踏雪行”等。
⑵畫鼓:有彩繪的鼓。
⑶蠻歌:南方少數民族之歌。古時稱西南少數民族為蠻夷,當地所唱的歌曲稱為蠻歌。
⑷餉:給在田間裡勞動的人送飯。
⑸雨前:綠茶的一種,用穀雨前採摘的細嫩芽尖製成。
⑻閩溪:即建溪,福建閩江的北源,流經武夷山茶區。張舜民《畫墁錄》有:“追至本朝,建溪獨盛,采焙製作,前世所未有也。”溪產有建溪貢茶,即龍團鳳餅。
⑼碾破:將茶碾碎。
⑽春風:指茶。
⑾銀瓶:銀質的瓶,常指酒器,此指盛茶的茶具。宋徽宗《大觀茶論》:“餅(同‘瓶’)宜金銀,小大之制,惟所裁給。”
⑿摩圍:指摩圍山,在黔州。
白話譯文
茶農們擂響畫鼓,催促春天的到來;唱著山歌去田間為勞作的人們送飯。採茶人們都爭搶著在雨前節之前焙制好茶葉來一爭高下。他們摘完稍矮一些的嫩芽,就伸手去摘那些長在高處的嫩芽,不管長在何處,每一株茶樹所摘下的茶葉都像是建溪茶那樣完美。
將春茶碾碎,香氣瀰漫在房間的帳子上。茶具里的茶水,像潮水一樣翻滾。今夜酒醒之後無法入睡,看見摩圍山的影子倒影在秋江上。
創作背景
這首詞應是作於紹聖三年(1096年)或紹聖四年(1097年)時期,此時黃庭堅被貶於黔州,居住在摩圍閣,作者於此地見到少數民族採茶,制茶的過程,激發了作者的愛茶之心,創作此篇來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第一、二句從聽覺入筆,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採茶時的熱鬧景象,敲響畫鼓,催促春茶趕緊醒來;唱著民歌,走在田間為採茶人送去飯菜。“畫鼓催春”描繪的是採茶前的開茶儀式,冬季已經過去,可是春雷還未響起,為了催醒春季的芽茶,大家擂響畫鼓,模仿春雷的響聲。“雨前一焙誰爭長”,寫人們趕在雨前節前,連忙焙制好茶的情形,大家緊張地焙制茶葉,希望在雨前節之前焙制出好茶,一較高下。後兩句則詳寫採茶的場景,建溪龍團鳳餅是宋代貢茶,堪稱茶中絕品,詞中把所采之茶與建溪茶作比,稱讚茶之珍貴。
下片前三句寫煎茶時茶的香味和茶水的形態,把春茶碾碎,入水煎之,襲人的茶香瀰漫室內,就連帳子上都似乎凝聚了濃濃茶香。再看茶具里的純白茶水,如水浪般翻滾。這三句從嗅覺和視覺上讚美所詠之茶,“茶色貴白”,“雪”字即極為形象地描繪了茶水的色澤。最後兩句“今宵無睡酒醒時,摩圍影在秋江上”,化用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了飲茶後的感受。作者在詞的末尾以打諢之法作結,使詞境詞意得到出其不意的轉換和升華。
該詞詠茶卻從採茶開始寫,詠茶之餘為我們展開一幅生動熱鬧的採茶圖,又以一意外之句為全詞結尾,深化了此詞的主題和意境。
名家點評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喬柏梁《中華上下五千年茶道趣話》:反映了普通平民生活,帶有強烈的世俗氣息,代表著宋詞世俗化的審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