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與發病機制】
距骨脫位(dislocation of astragalus)的發生率較其骨折多,多由足部跖屈位強力內翻所引起。此外,當足部急劇內翻,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斷裂,內、外踝骨折時,可發生脛距關節暫時性脫位。當足部輕度跖屈位,強力內翻損傷時,距骨下關節的骨間韌帶撕裂傷,跗骨向內脫位,而距骨仍保留在踝穴內時,稱為距骨下脫位或距-跟-舟狀骨脫位(圖1)。
在距骨下骨間韌帶斷裂的同時,踝關節外側副韌帶亦同時斷裂,距骨體可自踝穴脫出,成為距骨全脫位。距骨全脫位時,局部皮膚往往被撕裂,露出距骨關節面或外踝骨折端。皮膚未撕傷者,距骨突出部的皮膚也很緊張,有壓迫壞死的可能。
A.脛距關節脫位;B.距跟舟狀骨脫位;C.距骨全脫位(正位);D.距骨全脫位(側位)
【治療概述】
1.脛距關節脫位 多並發於踝部骨折或踝部韌帶撕裂傷。在整復骨折時,脛距關節脫位常可一併整復。但當脛後肌腱、血管,神經或腓骨長、短肌腱移位,發生交鎖,手法不能復位時,應手術切開整復。
2.距骨下脫位(距-跟-舟狀骨脫位) 距骨下脫位時,距骨由於其他跟骨的支持而呈下垂畸形。整複方法為麻醉後,由助手把持小腿,術者一手握住足跟,一手握前足,先將足向跟側強度屈曲牽引,然後將足外翻、外展即可使之整復。整復後用石膏管型將患足固定於背伸90°中立位。如脫位時,距骨頭的內側或舟狀骨的外側因撞擊而骨折,整復後固定不穩時,可將足固定於外翻位。
3.距骨全脫位距 距骨全脫位發生於足部最大內翻位,距骨可以從其垂直軸心上旋轉90°,以至距骨頭指向內側,並可沿其長軸再旋轉90°,使其下關節指向後側,因此距骨體處於外踝之前,距骨頸在內側,與跟骨相接觸的關節面指向後側,與脛骨相接觸的關節面位於皮下,手法復位極困難。須在麻醉下,膝部屈曲位,助手行對抗牽引;另一助手一手握足跟,一手握前足,跖屈位牽引,增大脛跟間隙,在將足強力內翻的同時,術者用兩拇指向內,後推擠距骨後部,同時沿其縱軸推擠,矯正旋轉移位。如有困難可用跟骨牽引以增寬脛、跟間隙,進行整復,復位後用下肢石膏固定。
距骨脫位後,嚴重地損傷了距骨血運,為了血管再生和防止缺血壞死,石膏固定時間一般不應少於3個月。
對手法復位失敗,或開放性損傷的病例,應及時手術復位,以免發生皮膚壞死。一般採用踝部前外側橫切口,術中須注意保護附著於距骨上的軟組織,以防發生壞死。術後石膏固定時間與手法整復後相同。陳舊性距骨全脫位,可行距骨切除術或踝關節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