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足下
【拼音】:zú xià
【注音】:ㄗㄨˊ ㄒㄧㄚˋ
解釋
◎ 足下 zú xià
[you;sir] 對同輩、朋友的敬稱,古時也用於對上
大王足下。
然足下卜之鬼乎?
基本解釋: 代詞。對對方的敬稱:願足下更慮之。
詞語分開解釋:
足 :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泛指教義之淺顯者)
引證釋義
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 知氏 ; 韓 魏 雖弱,未至如其在 晉陽 之下也。”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 穎川 ,吾常謂之知言。”
唐 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腳底下。
《玉台新詠·古詩》:“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飛雲履》:“ 樂天 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升朱府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謂真之進步,在於己之足下。”
指腳底板上。
《漢書·宣帝紀》:“﹝ 宣帝 ﹞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燿。” 顏師古 註:“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足所立之處。
《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喻指身邊。
《宋書·夷蠻傳·訶羅陀國》:“所遣二人,一名 毗紉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出處
【出處】:按“足下”作為敬稱的釋義,最權威當如蔡邕(蔡文姬的父親)所說——東漢·蔡邕《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與言殿下、
閣下、足下、
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辭彙的出處無確鑿資料查證,以資料來說,早至戰國時期已有將“足下”明確用作敬稱的用法。《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 ;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
至於其出處的淵源,有個故事很有趣,可以參考。此故事涉及寒食節、清明節、“足下”等多個檔案元素的由來,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後為
晉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並割股肉讓他食用的
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中。晉文公知道後,派人去綿山尋找,他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晉文公十分悲痛,於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製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表示對他人的敬稱。
【示例】:唐
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明 王鐸《又答石寓》:“昔人得魏墨跡,輒投水,曰:吾為魏藏拙,足下(袁可立子)今為我藏拙。”
楊沫 《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
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