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集山芋冬粉製作技藝

趙集山芋冬粉製作技藝,淮安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集山芋冬粉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

歷史淵源

趙集鎮位於洪澤湖北岸,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都。趙集處於淮陰區的最南端,南臨洪澤湖,西與淮陰區韓橋鄉相鄰,東臨二河與清浦區和平鎮隔河相望,東南與洪澤縣西順河鎮接壤,北與南陳集鎮為鄰。趙集地面原為洪澤湖灘,清鹹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洪澤湖水位下降,大片灘涂露出水面,時稱“新湖灘”。鹹豐十一年(1861),北方紳士趙瑞應官詔前來開荒定居,後逐漸有人在趙家門前擺攤設點,進行交易,日久形成集市,稱為趙家集。由於靠近洪澤湖,溝河縱橫,趙集歷來盛產魚蝦,是遠近聞名的漁米之鄉,
紅薯,明萬曆年間經由福建地區被引入國內,並擴散至全國。而趙集鎮又因土壤肥沃,盛產紅薯及冬粉而聞名遐邇。1958年,趙集公社立新農場生產的一株山芋淨重32斤,被送到省里參展,趙集山芋從此名揚四方,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發嘉獎令,授予趙集全國農業生產先進單位。

工藝流程

趙集山芋冬粉製作主要有以下數道工序:
選料:選表面光滑,無病蟲害,無青頭,大小適中的紅薯。以早茬個大、陽坡沙壤土地的山芋出粉量最高。
清洗:將選好的紅薯裝入籮筐放入水中,把泥土、雜質洗掉,並把紅薯兩頭削掉。
製漿:將洗淨的山芋磨成粉漿(70年代前用石磨,後改用機械)。
濾粉:將粉漿加清水邊攪拌邊過濾,沉澱12小時後,將上層的漿水倒出,然後加入清水(100千克山芋約加100千克清水),充分攪拌,並用細布過濾二次,沉澱後除去清水,再裝入布袋滴乾水分後取出濕澱粉。在陽光下曬乾,製成山芋澱粉。
制糊:將乾澱粉用熱水調成糊狀,再用沸水邊沖邊攪拌。約18分鐘,粉糊呈透明均勻狀,易於出絲時即為粉茨。在粉茨內先加0.5%的明礬,再與濕澱粉混合,攪揉成無疙瘩、不粘手、能拉絲均勻細膩的軟麵團。
漏絲:把調好的麵團放入漏瓢中(瓢眼直徑為8—12毫米,架在距水鍋水面約40厘米處),然後用拳頭均勻捶打麵團,使之成條狀從瓢眼中徐徐落入開水鍋中,遇熱凝固即成冬粉。水開但不沸騰(水溫保持在97℃左右以保證冬粉不易折斷)。
冷卻:用乾淨竹筷挑起鍋中浮起的冬粉,放入冷水中冷卻,撈起涼透,再用清水漂過,防止冬粉互相粘連。用竹竿穿起,冬粉長度約120厘米。
冷凍:必須在室外溫度零度以下,才可以將冬粉冷凍,凌晨兩三點鐘,再翻一次即可。
晾曬:陽光出來後,將冷凍後的冬粉涼起來,用手將結凍的粉條擰開、攤勻、風吹日曬即可均勻乾燥,乾燥後的成品即可包裝待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