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趙輝(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輝,男,1954年生,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現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f二級教授,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輝
  • 外文名:zhaohui
  • 出生日期:1954年
  • 職業: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研究成果,研究特色,

研究成果

(一)研究項目:
1、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文學譜系研究》(2011年)
2、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秦神壇、政壇言說與先秦詩賦史論言說慣例的生成》(2008年)
(二)主要著作:
1、《先秦文學發生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
4、《心旅第一驛-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心態之源》,東方出版社,2002年
(三)主要論文:
1、《漢代經學對漢賦繁榮的影響》,《華中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
3、《天問-- 屈原給弟子的思考提綱》,《江漢論壇》1985年第12期。
2、《漢武帝以後的散文》,《湖北教院學報》1978年第3期。
4、《原始宗教與楚辭》,《湖北教院學報》198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
5、《談科學發明中的感性因素》,《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
6、《屈原與黃老》,《湖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7、《神仙、醫藥、楚辭》,《中州學刊》1989年第3期。
8、《先秦倫理比較觀》,《社會科學動態》1989年第12期。
9、《簡論楚辭特質形成的原因》,《中南民院學報》1990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
10、《楚文物中動物雕刻造型的文化內涵分析》,收入《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南朝文人詩歌創作的通俗傾向》,《湖北師院學報》1993年第7期。
12、《戰國諸子的使命感與諸子散文的勃興》,《江漢論壇》1998年第5期。
13、《中國古代神怪小說的地域特徵及成因》,《中南民院學報》1998年第3 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
14、《古典文學中情與物的對應的文化淵源》,《湖北師院學報》1997年第10期。
15、《雅、頌的價值取向與英雄神話》,《中南民院學報》1999年第3期。
16、《南朝文學新變的原因》,《湖北教院學報》1998年第2期。
17、《古神話衰亡之謎》,《民間文化》1999年第2期。
18、《戰國時期的復古思潮與諸子的悲劇意識》,《中南民院學報》2001年第6期。
19、《試論音樂對楚辭的孕育作用》,《中國楚辭學》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
20、《厚生與元康文學的詞采繁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1、禮制、物慾、人格——論漢代詩歌兼及後來文學中物慾描寫的意蘊,《學術交流》,2005年第2期
22、《唯有“文采”不成“文”---先秦“文”的三維建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6期摘要
23、《從致意性看贈送和答類詩歌的實用性》,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4、《易象思維的特徵及文化表達》,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
25、《禮與贈送酬答詩的起源與本質》,江漢論壇,2008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7期摘要
26、《登高而賦三形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27、《“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辨》,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28、《左傳》的敘事體式與禮之關係考,中州學刊,2008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6期摘要
29、《文勝質則史》,光明日報,2009,2,2
30、《百國春秋佚文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31、《歌與詩的起源及原始功能異同》,武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7期轉載
32、《楚辭》《詩經》不同藝術本質的宗教闡述,中國楚辭學,第十一輯,學苑出版社,2009年版
33、《詩言志與功成作樂》,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9期摘要
34 《先秦諸子散文的“史”體性質及淵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35、《先秦文學主流言說方式的生成》,文學遺產,2012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18期轉載

研究特色

趙輝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特色為:
一、從宗教形態的禮樂言說形態來尋找先秦文學主要文學體式的原點,從和政治形態的禮樂言說形態來闡述先秦文學主要文學體式、言說慣例的形成,從先秦神壇、政壇、文壇的一體化角度釐清中國文學本原、本質、表現特徵的生成。
二、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文學譜系研究》主要研究中國文學譜系的生成及發展機制,文學譜系的構成及其要素(功能、文體、風格、題材、地域)在文學譜系形成中的不同和主次作用,功能、文體、風格、題材、地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對文學譜系形成的影響,行為方式的轉換與文學目的、功能、文體、內容、主體的變異,行為場合的轉換與主體身份轉換、主體身份的轉換與行為目的、功能、文體、內容與表現形式的轉換而形成的文學譜系的發展,對各個時代的文學進行譜系分析,總結中國文學發展的規律。
著作《先秦文學發生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詩、賦、史、論諸種文體的體式、言說慣例發生。趙輝提出了“限定時空言說”的理論,認為先秦的這些文體及其言說都是神壇、政壇的產物,而神壇、政壇的言說都處於“限定時間”之中,有著特定的言說場合,特定的主體言說身份,特定的言說對象。主體在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規定下,必需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看什麼對象說什麼話,因而言說什麼,怎樣言說都是被規定著的。從這一特殊的視角出發,對詩、賦、史論等文體的產生及其言說內容、言說形式和價值取向的形成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討。專家認為:“這是一項非常具有創新意義、別開生面、特色鮮明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獨創了“限定時空言說”這一理論框架,突破了長期以來人們所習慣的以當今的、來源於西方的文學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先秦時期文學現象的套路,對先秦時期原生態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及其本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闢的闡述,令人信服地論述了先秦時期詩、賦、史、論等各種文學樣式在其原初的禮樂政治文化背景中的意義和特質。該研究成果為理解先秦文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對先秦文學乃至整箇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將產生重要影響。”《楚辭文化背景研究》和論文《原始宗教與楚辭》、《簡論楚辭特質形成的原因》在《楚辭》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被認為是眾多的楚辭研究著作中,從楚文化背景方面研究楚辭發生學“尤為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觀點被學界廣泛引用。另一部研究先秦社會文化心態的著作《心旅第一驛-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心態之源》由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化學家馮天瑜為該書作序,說該書“每每別有心會”,是“解析古代中國社會心理的力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