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璩

趙璩(1130年―1188年),字潤夫,初名趙伯玖,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秉義郎趙子彥的兒子。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年),年七歲,被選入宮,由吳皇后撫養,賜名璩,除和州防禦使。後改保大軍節度使,封崇國公。紹興十五年(1145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紹興二十二年,加恩稱皇侄,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紹興府。宋孝宗即位後,授少保,改靜江軍節度使。累章乞閒,改醴泉觀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追封為信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130
  • 逝世日期:1188
  • 主要成就:崇國公,恩平郡王,信王
  • 性別:男
家庭成員,史書記載,主要軼聞,傳世詩詞,

家庭成員

父親:趙子彥,秉義郎。
長子:趙師淳,歷任忠州團練使、永州防禦使
次子:趙師瀹,武翼大夫
三子:趙師淪,武翼大夫。
四子:趙師路,武翼大夫。
孫子:趙希懋,曾任永州郡守,《洪武永州府志》卷二載:嘉定間,郡守趙善謐徙而下之,創講堂於左,上為御書閣。郡守王佐請於朝,乞監書藏之,幾千篇卷。講堂前列四齋,別立一齋於東,以待宗子。由講堂而入,其中曰“環綠”。稍西而上,桂陰森密,曰“萬桂亭”。循亭之西南隅,闢地為射圃,郡守趙希懋復增廣之,教授皮龍榮增刊文籍置於閣。

史書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
信王璩字潤夫,初名伯玖,太祖七世孫,秉義郎子彥之子也。生而聰慧。
初,伯琮以宗子被選入宮,高宗命鞠於婕妤張氏;吳才人亦請於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賜名璩,除和州防禦使,時生七歲矣。伯琮以建國公就傅,璩獨居禁中。俄拜節度使,封吳國公,宰執趙鼎、劉大中、王庶等堅持之,命不果行。會秦檜專政,遂除保大軍節度使,封崇國公。尋詔赴資善堂聽讀。紹興十五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時伯琮己封普安郡王,璩官屬禮制相等夷,號東、西府。逾年,改武昌軍節度使。
二十二年,子彥卒,璩去官持服,終喪,還舊官。顯仁太后崩,普安郡王始立為皇太子,璩因加恩稱皇侄,名位始定。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紹興府。
孝宗即位,璩表請入賀,許之,特授少保,改靜江軍節度使。頃之,省紹興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璩累章乞閒,改醴泉觀使。淳熙中,除少傅。高宗崩,奔赴得疾,逾年而薨,年五十九,追封信王,累贈太保、太師。
始,璩之入宮也,儲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頗以為疑。孝宗既立,天性友愛,璩入朝,屢召宴內殿,呼以官,不名也,賜予無算。
子四人:師淳歷忠州團練使、永州防禦使,師瀹、師淪、師路並補武翼大夫。孫希楙,特補保義郎

主要軼聞

宋高宗趙構失去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兒子趙旉也在苗劉之變後死去,加上太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國一網打盡,因此從太宗的後代之中幾乎找不出可以繼承自己皇位的合適人選。為了不至於使自己在百年之後皇位落於外姓人氏之手,宋高宗被迫在宋太宗的哥哥宋太祖的後代中尋找可以繼承自己皇位的人選。
與宋太宗的後代不同,當時宋太祖的後代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想在這一千多人之中選出合適的人選亦並非易事。經過一番仔細的搜尋,宋高宗終於找到了一胖一瘦兩個小孩。在兩個太子人選當中,趙昚便是其中一位偏瘦的小孩。剛開始,宋高宗對趙昚並沒有太大的好感,而是中意胖點的小孩。按理說趙昚繼承皇位的機會應當也就到此畫上了句號,但是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在他放棄做皇帝的夢想之時,發生了一件微小的事情,進而使整個局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動。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宋高宗將趙昚和胖小孩叫到一起,恰巧此時闖進了一隻貓,趙昚正全神貫注地聽宋高宗講話,貓闖進來後連眼睛都沒有眨一下;而胖小孩卻不同,貓闖進來後他顯得很驚慌,再也無心聽宋高宗講話,連忙伸腳去踢貓,動作極其粗魯。胖小孩這一粗魯的舉動徹底葬送了高宗原本對他僅存的一絲好感,最終,高宗打發走了胖小孩,將趙昚留在宮中。按理說,趙昚被留在宮中之後,皇位繼承人非他莫屬了,但是他在宮中待了將近有20年,卻沒有被確立為太子,這讓人匪夷所思。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趙昚非宋高宗親生,宋高宗始終對他懷有成見,他希望多給自己留些時間,渴望出現自己能生育的奇蹟;其二是宋高宗的母親韋賢妃不喜歡趙昚,而喜歡另一個養育在宮中的趙璩,她一直勸高宗立趙璩為太子,這使宋高宗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不知如何取捨。
最終,他想出了一個既可以不使韋太后生氣,又可以考驗趙昚和趙璩的萬全之策:給他們兩人分別送去十名絕色處女,待半個月之後再將這些絕色佳麗召回來認真查驗,誰破處最少,誰將是皇位的最佳人選。宋高宗想出的這個招數很管用,效果也很明顯。送給趙昚的十個佳麗被召回來之後完好如初,而送給趙璩的十個佳麗卻全部都不再是處女。
最終,趙昚通過了宋高宗的考驗,順利地被立為太子,直至登上皇帝的寶座,即宋孝宗

傳世詩詞

賸借紅塵一日閒,有勞妙語徹幽關。
豈知隱几如南郭,也愧移文向北山。
有意清風憐我在,無心孤月伴君還。
三茅若問今訊息,為報逍遙天地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