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記載
趙彥,
膚施人。
萬曆十一年進士。授行人,屢遷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
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遼陽既失,彥請增兵戍諸島,特設大將登州,登、萊設鎮,自此始。天啟二年,
廣寧復失。彥以山東南北咽喉,列上八事,詔多允行。
先是,薊州人
王森得妖狐異香,倡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徒有大小傳頭及會主諸號,蔓延畿輔、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森居
灤州石佛莊,徒黨輸金錢稱朝貢,飛竹籌報機事,一日數百里。
萬曆二十三年,有司捕系森,論死,用賄得釋。乃入京師,結外戚中官,行教自如。後森徒
李國用別立教,用符咒召鬼。兩教相仇,事盡露。四十二年,森復為有司所攝,越五歲,斃於獄。其子好賢及鉅野
徐鴻儒、武邑於弘志輩踵其教,徒黨益眾。至是,好賢見
遼東盡失,四方奸民思逞,與鴻儒等約是年中秋並起兵。會謀泄,鴻儒遂先期反,自號中
興福烈帝,稱大成興勝元年,用紅巾為識。五月戊申陷鄆城,俄陷鄒、滕、嶧,眾至數萬。
時承平久,郡縣無守備,山東故不置重兵。彥任都司
楊國棟、廖棟,而檄所部練民兵,增諸要地守卒。請留京操班軍及
廣東援遼軍,以備徵調。薦起故大同
總兵官楊肇基為山東總兵官,討賊。賊乘肇基未至,襲兗州,為滋陽知縣楊炳所卻。棟等擊敗賊,復鄆城。其別部犯鉅野,知縣趙延慶固守不下,國棟兵至,敗之,又敗其犯兗州者。遂偕棟等合攻
鄒縣。兵潰,游擊張榜戰死,賊遂圍曲阜、郯城。旋敗去,遂復嶧縣。
七月,彥視師兗州。甫出城,遇賊萬餘,彥縋入城。肇基急迎戰,而令國棟及棟夾擊,大敗之橫河。時賊精銳聚鄒、滕中道,彥欲攻鄒、滕。副使
徐從治曰:“攻鄒、滕難下,不如搗其中堅,兩城可圖也。”彥乃與肇基令
游兵綴賊鄒城,而以大軍擊賊精銳於黃陰、紀王城,大敗賊,蹙而殪之嶧山,遂圍鄒。大小數十戰,城未下,令天津僉事
來斯行及國棟等乘間復滕縣。國棟又大破賊沙河,乃築長圍以攻鄒。鴻儒抗守三月,食盡,賊黨盡出降;鴻儒單騎走,被擒。撫其眾四萬七千餘人。彥乃紀績,告廟獻俘,磔鴻儒於市。鴻儒躪山東二十年,徒黨不下二百萬,至是始伏誅。
於弘志亦於是年六月據武邑白家屯,將取景州應鴻儒。斯行方赴援山東,還軍討之。弘志突圍走,為諸生葉廷珍所獲,凡舉事七日而滅。好賢亦捕得伏誅。
彥已加
兵部侍郎,論功,進尚書兼右
副都御史,再加
太子太保,廕子錦衣世僉事,賚銀幣加等。奏請振濟,且捐鄒、滕賦三年,鄆城、嶧、滋陽、曲阜一年,鉅野半之,皆報許。
三年八月,召代
董漢儒為
兵部尚書,極陳邊將克餉、役軍、虛伍、占馬諸弊,因條列綜核事宜。帝稱善,立下諸邊舉行。參將王楹行邊,為哈剌慎部襲殺,彥請核實論罪,並敕諸邊撫賞毋增故額。有傳我大清兵欲入喜峰口者,彥憂之,畫上八事,帝皆褒納。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罪,彥亦抗疏劾之,自是為忠賢所惡。貴州征苗兵屢敗,彥列八策以獻,詔頒示軍中。
彥有籌略,曉暢兵事。然征妖賊時,諸將多殺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錦衣,頗招搖都市。給事、御史交劾之。彥三疏乞罷,忠賢挾前憾,令乘傳歸,子削籍。初,妖賊興,
遼東經略王在晉遣兵助討,彥敘功不及在晉,在晉憾之,至是為南京吏部,數詆彥。
給事中袁玉佩遂劾彥冒功濫廕,且言
京觀不當築。詔削其世廕,並
京觀毀之。尋追敘兵部時邊功,即家進
太子太傅。未幾卒。
生平
明代陝北出了許多名宦,趙彥是其中之一。
趙彥是延安城北人,萬曆十一年進士,為人沉敏,有智略,臨大事屹然如山。
趙彥在光宗做皇帝時被任用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光宗只做了一年皇帝便病死了。熹宗嗣位後,由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行將滅亡的明王朝奸佞當道,內外交困,危機四伏。遼東戰事接連失利,軍事重鎮遼陽、廣寧先後失守,領土淪喪。四川土司奢崇明作亂,占據重慶等州、縣、衛、所四十多處。貴州土目安邦彥揭桿而起,占領遵義,重兵圍困省城貴陽。明朝統治者調集雲、貴、湖、廣、川五省兵力征討。白蓮教興起,教徒遍布京城附近和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教徒徐鴻儒在山東舉兵起義,頭系紅巾作為標識,亦稱作紅巾軍。紅巾軍一舉占領巨野縣城,迅即進兵鄆城,鄆城知縣棄城而逃。緊接著鄒縣、滕縣告急,鄒縣署印通判、滕縣知縣偷生逃命不知去向,鄒縣、滕縣被紅巾軍占領。
在這危難之際,山東武備空虛,沒有多少軍隊,而且因為遼東戰事吃緊,籌集軍餉幾乎把所有的地皮盡行剝去,餉缺兵稀。
趙彥奏請朝廷,緊急動員募練鄉勇,截留廣東援助遼東的軍隊在山東境內平定叛亂,舉薦原大同總兵楊肇基統領山東軍隊討賊。
紅巾軍蜂起雲涌,起義隊伍多達十七支,這邊奔散,那邊嘯聚,黨徒不下200萬。官軍日夕追剿,疲於奔命。有一次,趙彥在兗州巡視,剛出城便與一萬多紅巾軍遭遇,趙彥縋城而入才逃得性命。
紅巾軍精銳集中在鄒縣和滕縣之間,官軍難以取勝。趙彥採納部下“攻堅不若攻瑕,搗實不若搗虛”的建議,集中優勢兵力在黃陰、紀王城大敗紅巾軍,先後殲滅武邑於弘志、深州王好賢、艾山劉永明統領的紅巾軍,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突襲峰山,攻撥滕縣,消滅紅巾軍大量有生力量,將鄒城團團圍住。
徐鴻儒與高尚賓、歐陽德、豐九敘、許道靖等紅巾軍首領誓死守城,堅守三月,城內食盡糧絕。趙彥下令招降,除徐鴻儒外一概免死。紅巾軍被分化瓦解,有四萬七千多人向官軍投誠。擒獲紅巾軍首領徐鴻儒,押解到京城,處以分裂肢體的酷刑。歷時七個月,轟轟烈烈的白蓮教起義徹底失敗。
趙彥鎮壓白蓮教有功,晉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
趙彥在尚書任上,竭盡人臣之能事,懲治邊防將領剋扣軍餉、奴役軍人、虛報兵丁、侵吞戰馬等軍用物資的行為,加強邊防。傳聞清兵欲從喜峰口進犯,趙彥非常憂慮,提出八條建議,被皇帝採納並受到褒獎。貴州征討苗兵屢次失敗,趙彥列舉八條對策,朝廷頒布詔書在軍中施行。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熹宗皇帝姑息養奸袒護魏忠賢,趙彥亦抗疏劾之,因此被魏忠賢所憎惡。楊漣等一批大臣被魏忠賢迫害致死,趙彥被罷免官職遣歸原籍。趙彥回到家鄉後在城北創辦書院,設有燃藜樓、會經堂、西廊,門口立有義學坊,史稱趙公書院。崇禎年間鬧災荒,趙彥輸粟賑貧救活許多人。
家族
趙氏家族在明代和清代數百年間大紅大紫,到清朝後期敗落。趙彥的祖父趙仕與其兄趙瑤是同科舉人,在延安府城建有兄弟同科坊表。趙仕字丹山,出選武鄉縣知縣時,武鄉縣一半是石山,一半是農田,民貧而悍。趙仕盡心撫恤,清賦役,將墾田的命令懸掛於衙署門前,使民眾周知,讓民眾安居樂業。又成立文社,親為訓課,自是文風丕振。對疑難案件考察查訪實情,秉公決斷,有錢的人以金錢賄賂趙仕,趙仕正色拒之。趙仕為官清廉,致政還鄉時行李簡單,幾乎不能保證途中正常食宿費用。晚年開設五經社,著有《丹山集》。
趙彥做官後,趙氏家族更是名重一方,趙彥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俱封蔭尚書。朝廷在延安府城敕建莞樞猷茂坊表彰趙彥的功績,延安府城還為趙彥建有宮保尚書坊。在清嘉慶年間延安尚有趙太保祠供人祭祀。從延安府志輯錄的《趙光祿章墓志銘》可以看到趙氏家族官宦眾多,而且與曾任兵部尚書的楊(兆)家,總兵肖(如薰)家、參政馬(茂才)家等名門望族俱結為姻親。趙章是趙彥的弟弟,曾任光祿署丞,到五十多歲時辭官返鄉,開辦家塾,以積德訓導為事。其長子趙廣印任兵部員外郎,妻子是大參揚吉的孫女;次子趙大印任甘固總兵、都督同知,妻子是翰林學士王大任之孫、知縣王邦弼的女兒;三子趙廷廓任漢羌鎮標游擊,妻子是都御史白希繡侄女,經魁白希彩的女兒;四子趙隆印是河南固始知縣,妻子是舉人王評的孫女;五子趙廷錫,順治辛丑進士、方仕天台令,妻子是湖廣參政馬茂才的女兒;六子趙廷英,貢監侯銓,第一任妻子是知縣楊汝桂的女兒,第二任妻子是大司馬、太保楊兆孫女、鳳陽道僉事楊正苾女兒;七子趙廷颺,拔貢,妻子是河南按察司經歷薛廷謨女兒;八子趙廷嘉,歷官戶部員外郎,妻子是知縣馬如龍孫女、商州學正馬茂花女兒。趙章的二女兒是總兵蕭如蕙的兒媳,三女兒是貴定知縣劉爾怡的妻子。墓志銘還羅列了趙章的孫子、重孫皆與官宦人家結有姻親。
趙氏家族人丁興旺,占有大量田產。延安城周圍有良田萬垧(每垧約三畝),且在延河上游購置了十七個村的土地,雇用大量長工種田,經營商鋪,雇用傭人料理家務,生活奢侈。清同治年間社會動亂,趙氏家族人死財散,倖存者寥寥無幾,幾近絕嗣,在延安城周圍、延河上游羅居、火石界等地有後裔居住。
參考文獻
《明史·卷二百五十七》
嘉慶本《延安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