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嶺高蹺(洛陽趙氏高蹺)是傳承於孟津縣白鶴鎮趙嶺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當地有“自古竹馬看趙嶺”之說。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398年(一說1396年),已有600餘年,它以高蹺、竹馬等為基本表演形式,隨鑼、鼓、鑔、鐃擊打產生的韻律節奏進行表演,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是豫西地方傳統表演藝術的代表,現多為春節、元宵節、工程奠基儀式、開業慶典等助興而表演。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溯源,
簡介
趙嶺高蹺當地有“自古竹馬看趙嶺”之說。是自成一體的豫西高蹺中的一朵奇葩。現多為春節、元宵節、工程奠基儀式、開業慶典等助興而表演。孟津縣白鶴鎮“趙嶺高蹺”已作為傳統舞蹈入選《洛陽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作為一種地方民間藝術,趙氏高蹺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一說1398年),當地趙氏始祖趙鑾由山西洪洞遷來並將高蹺藝術傳承發展壯大,已有600餘年。
孟津縣白鶴鎮趙嶺村南靠邙嶺,北依黃河,村史有600多年,90%的村民都屬趙氏家族。該村的趙氏高蹺距今已傳承25世。
表演形式與特色
(1)趙氏高蹺一般由一百五十人至三百人組成規模大型演出隊,有高蹺騎竹馬、高蹺上抬、高蹺和尚、劉翠,有十二面盤鼓、30面鑼、10付鑔、10付鐃,服裝、道具為古式式樣。
(2)趙氏高蹺高度不等,以高蹺竹馬、高蹺台抬為藝術形式,伴著盤鼓、鑼、鑔、鐃擊打產生的韻律節奏,來演繹歷史故事。其表演形式鋼柔並濟,妙趣橫生。高蹺踩法是以傳統踩騎為基礎,全場以總令旗搖擺,四匹竹馬隨迎馬鼓聲上場,一字排列,隨著催馬鼓的響起,四匹竹馬便開始隨節奏表演。表演內容有藝術雜技性質,並穿插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3)趙氏高蹺從製作到表演皆以始祖傳統為宗旨,竹馬、和尚頭、高蹺、抬桌、雕刻、道具設計等技能巧妙,程式、步驟、藝術深化,表演鼓樂配合,這一完整道具銅器配備,體現了歷史傳統及傳承人的無量心血。
(4)趙氏高蹺踩法、耍法、路數比較複雜,局部鼓文、銅器韻律配合,跳法有步驟,如:引馬譜文為上場,摧馬譜文為馬擺頭,搖仰架勢,正常譜進入,腦撞、圍窩、旋蹬、洛譜為入場,和尚劉翠走雙交譜文,高抬桌行走開場譜和雙交一回譜文,整體節目表演內含藝術雜技性質,穿插歷史情節,引人入勝,聞視舒暢。
經典劇目
《四馬出征取西川》《壽星獻桃》《王三妮降香》、獨蹺獨腿《獨領紅纓斗金猴》、高蹺《月明和尚度劉翠》,高蹺四抬八護、9米高《佛昌閣還願》等。
社會影響
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趙氏高蹺的經典劇目《四馬出征取西川》、《張三追妻》、《壽星獻桃》等深受民眾喜愛。尤其是高蹺踩竹馬動作驚險,馬跳逼真,剛柔並濟,妙趣橫生。1940年,趙氏高蹺演出團在參加古津百姓為九眼泉還水活動時,曾有高蹺黑馬過清河的驚人一幕,贏得千人掌聲不息;1942年參加古津一帶的娘娘廟大會時,黑、青、紅、黃四馬高蹺過舞樓,著陸如常,觀眾震驚,豎拇指稱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趙氏高蹺還曾在山西、陝西、貴州、江蘇等地演出,繁榮了城鎮文化生活。
趙氏高蹺還連年參加孟津縣一年一度的元宵燈節踩街活動。那高超的踩蹺技藝、生動的人物形象、浩浩蕩蕩的隊伍,震撼人心,高蹺表演成為元宵節的一道藝術大餐。
緊跟市場傳承發展
由於不少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高蹺演出人員漸少,再加上演出經費不到位,趙氏高蹺的演出規模逐漸縮小。為了讓傳統藝術傳承下去,這兩年高蹺隊以市場為導向,組織40人左右的小型高蹺隊赴各地演出,村幹部還主動出擊,聯繫演出事宜。同時,為了使高蹺藝術後繼有人,村里組織人員把鼓、鐃、鑔的韻律配合譜成曲印成冊,分發給村民,鼓勵村民演練。趙嶺高蹺的發展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去 年,縣文化局投入上萬元資金,為趙嶺村添置了鼓、鐃、鑔、竹馬、服裝等演出用品。此外洛陽市還將建立高蹺藝人檔案,對高蹺藝術進行研究;將表演內容製成影像資料發行;每年組織高蹺表演,廣泛宣傳高蹺藝術,將趙氏高蹺作為一個文化品牌進行保護,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