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石疏林圖(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

秀石疏林圖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卷一般指本詞條

《秀石疏林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幅繪古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是作者“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全圖巨石疏空,竹葉秀潤,枯木荒簡,自成一股渾然天成的文人清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秀石疏林圖
  • 作者:趙孟頫
  • 創作年代:元代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7.5cm,橫62.8cm
  • 畫作類型:墨筆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秀石疏林圖
畫中作一巨石;又畫古木叢篁,分置巨石罅隙間;巨石前,生長著一簇簇的竹叢,地上長有小草。
尾紙上有作者自題一首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拖尾有元代柯九思等6家題記,鈐元“柯敬伸氏”、清“蕉林粱氏書畫之印”等多方。

創作背景

水墨枯林竹石,大抵始於唐代,至北宋文同、蘇軾有較大的發展,南宋金元間繼有作者,至趙孟頫加以強調,形成一時風氣,盛行於整個元代。此圖後紙的自題詩表明他主張用書法的飛白畫石,以寫籀之法畫枯木,以“永字八法”寫竹。這幅《秀石疏林圖》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實踐。該圖拖尾有柯九思、危素、王行、盧充賴等元代中後期宮中官宦們的題文,很可能是趙孟頫在大都任上完成的,其作留在了大都。

藝術鑑賞

主題

在畫作多變的筆法中,可窺到作者的情感特質,看那蘭花似乎被雨水或露水浸透,晶瑩潔潤,異常可愛。石頭雖是以急促而寬博的飛白線條勾出,但由於轉折力度弱,加之淡墨多,故蕭散而不蒼澀,仍顯得玲瓏剔透。全圖如散花天女,珠玉環佩,玲當作響,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純潔生靈的深摯的愛和對秀美的追求。

形象

畫中巨石全用草法,橫拖豎抹,忽行又止,樹與荊棘用楷法和隸法,蘭竹用篆法。於是石之蒼朴、蘭之滋潤、棘之挺拔,相互輝映,秀麗、蕭散、幽淡諸種味道交織並納、渾然一體。

技法

從這幅《秀石疏林圖》可以看出,坡石的勾皴以側鋒斫掃,蒼勁的筆道中絲絲露白,正是典型的“飛白”書體;枯木則筆筆中鋒,點劃凝重,曲折重迭,頓挫有致,顯出篆籀的意趣;寫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勁利而有彈性,撇葉用八分法,豐腴而又敦實,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永字八法”,枝葉紛披,搖曳生姿。整個描繪,以輕重疾徐的筆勢,配合了乾濕濃淡的墨彩,來攝取對象的形質、態勢、情趣,樸實利落中,特別顯得格局宏敞,意象高華。
此圖中的拳石,以側鋒“飛白”筆法繪成,極顯空靈灑脫之意,而疏林的竹、點葉樹、枯枝,包括石根下之小草,則運用了中鋒的勾、撇、點。竹為新竹矮篁,以濃墨之筆畫葉,筆力凝重。畫草則用弧曲自下向上掠去,顯出草的秀氣和生命力。三支枯乾,似鹿角形狀,其線條圓曲堅挺,有北宋畫風遺韻。圖左邊一株點葉樹,枝幹硬曲,可看出用筆頓挫轉折,用中鋒直點樹葉,含蓄內斂。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碎石峻嶙,枯枝槎牙,在畫面中心聚集起一叢荊棘橫生的線條組合,組合中疏密有序,密集參差,連空白都似乎是信手拈出中含有無限的生機。

後世影響

該圖成為後世“書畫同理、同源論”的例證。趙孟頫書畫相通的畫學思想深化了元代文人畫的藝術追求,在畫枯木竹石時,趙孟頫強調了書畫用筆的內在聯繫。趙孟頫的“古意論”和“書畫相通論”導引了元代宮廷和江南文入畫的發展趨向,故該圖在文人畫中的藝術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歷史傳承

該圖在《石渠寶笈·初編》、《虛齋名畫續錄》著錄。
該圖經元柯九思、明項元汴、清梁清標等人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7年9月—12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舉辦“趙孟頫書畫特展”,《秀石疏林圖》在其中“第二單元:書畫交輝——趙孟頫的藝術成就·書法藝術”中展出。

作者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故畫史又稱“趙吳興”。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學士,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領域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造詣高深,早年學宋高宗,後取則王羲之、王獻之,末後復學李邕,以完全唯美的風格見稱,被譽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是唐以後書法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