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

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

《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講述了:1934年4月,閩贛粵的紅軍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來堅持鬥爭的一小支部隊,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圍剿”。為了保存力量,我們的部隊暫時轉移到山上。這樣一來,黨和民眾失去了聯繫。八角坳的黃新是個忠誠可靠的女同志,自從和黨失去聯繫後,她就繼續領導和組織民眾對敵鬥爭。但是,她也時常為沒有黨的指示而苦惱,正在這時,上級黨委派老程去和黃新接頭。老程了解了情況,傳達了黨的指示。臨行前,黃新把保存下來兩元銀洋的黨費交給老程帶走。因為沒有指示,老程不便帶走。黃新同時考慮到,山上同志的聲活很苦,交錢還不如交實物好些。《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由趙奇繪編。

基本介紹

  • 書名: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
  • 出版社:連環畫出版社
  • 頁數:99頁
  • 開本:32
  • 定價:38.00
  • 作者:王願堅 趙奇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614512
內容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趙奇連環畫作品選:黨費》由連環畫出版社出版。

序言

在摸索中走過
趙奇
作為連環畫,首先表達的是對文學的尊重。為了這份認識,這次重印《爬滿青藤的木屋》和《黨費》的時候,我想將原著——那兩篇發表在不同時期的小說和畫而放到一起。這樣,雖然文字長了,並且與畫面有時脫節,但我覺得文字所生出的內容,那種感覺,對於讀者而言會是更有益處。感謝本書的出版者,他們接受了。
我總以為,文學表達的東西是深刻的,文學依據故事存在,而故事本身不一定是文學的意義。連環畫恰恰-是利用畫面,作為另一類讀者,把說不盡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也正是繪畫作品的一個特點。為什麼有了小說還需要繪畫呢?“這不盡的內容”是否還有意義呢?這的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暫且放下理性分析的方式,直接面對畫面,直接地感受它的特殊之處——那就是意味深長的東西了。我們談連環畫的創作,如果畫面的努力僅僅是把文學的意思再說明出來,也許就失去了繪畫的意義。繪畫所做的,它的解讀,實際上是一種創作:它通過自己的形象在對內容做著自己的詮釋。藝術作品的本質不是會議討論的總結,也不是法律檔案,它因創造而產生的意境,是讓我們能生活進去。因為連環畫的畫面與文字的相互依靠,我們把這種關係當成了製作廣告說明圖,那么,讀者就無法進入到閱讀與欣賞的層面了。這樣,我在創作連環畫的時候,沒有像有人說的那樣,把通俗性、把易懂、易明白的要求看得重要。我在想,哪有把好東西弄得大家都不懂了呢?樸素,我這裡換了一詞,以示我的追求,我覺得那是作品的品質,作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好了。所以我在畫面上儘量不去修飾什麼,我只是努力地想盡辦法去表達形象。現在看出來,那些畫面,在語言的表現上,其實手段有點亂套,沒有成熟畫家的風範。好在有了樸素的意識,使得別人還能看一看。
由於作品的原因,當然也有我的理解,這些畫面看著有點沉重,也許這個事實使人覺得它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連環畫。這裡我多說一句:為什麼把連環畫視為它就是大眾的讀物?——我們說大眾的時候,是指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較差,還處於啟蒙時期的特定人群。我沒有說錯的話,把藝術的接受者分成幾堆人,高級的和不高級的吧,問題就顯而易見——即使孩子,他們的理解力就差嗎?我們給孩子們提供的養料——請接受這種比喻——就可以“兌水”?所謂的通俗於不通俗,完全足人為的勾當。而我在畫著的時候,是沒有想到給誰看的。
那么,我畫著,也就是盡我的力,我在表達著我的感受,於是,就有了大家見到的“我的作品”。關於創作的語言,被稱為是什麼本來無所謂,對於文學、對於繪畫都是如此。如果說不利的因素,我倒覺得是輕率,這是說作者。我又想起了畫那些畫面時的情況:因為年輕、因為性格所至,我看著腳本就動手了——我後悔當初放鬆了對原著的閱讀,過分地信賴二手貨,這真正是初出家門的“毛愣”。但是,也還有著僥倖,年輕人的膽大妄為有時候還可以創造出新鮮的內容。說著這種意思的時候,接著的問題一直折磨著我:為什麼不把事情做得仔細一點呢?說實話,我心裡足存在歉疚的。——沒有也就是沒有吧,我把自己的行為留在那裡,也就是留在那裡了。我願意今天的讀者再看到“我的作品”時能認真地讀一讀原著,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補充一下畫面的不足,將藝術的欣賞過程變得更為豐富。
不過,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為了記憶的。我們知道,並非是什麼都可以成為記憶,一般說來,放到這個層面說的話就是有意思的東兩了。那時候的連環畫可是有許多讀者的,它不像今天接受的圈子這么小。一件作品大家爭相觀看,這情形想想就使人感動。在那個年代——我們放下討論過去與現在其問的差別,只看現象:一本文學刊物可以發行到幾百萬,據說《連環畫報》最高的發行量是120萬份。那么,這是連環畫的功勞嗎?我以為不是,這是年代,這是生活,我們把感謝應該放到這裡。於此,也就沒有抱怨了吧?我們把在現實中所遭遇的一切都認為是生活的贈予,這時候的獲得,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正是在年輕的時候畫到了那樣的作品。開始都是發表在《連環畫報》上,借著它的勢力,使許多人看到了。現在,正是當初看到的人,他們不忘舊情,又想起了從前的生活,是誰的幸運?這又是一種複雜的現象——沒有人能說清經歷對於一個人的影響,那么閱讀呢?似乎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年紀不大時候讀到東西,有些內容可能成為某種情結伴隨終生。是的,有許多事實已經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是以年齡說的,也是與從前的連環畫打過交道的人說的。可是,越出這部分讀者,對於今天的人們,過去人的經歷就沒有一點興趣?比如他們喜歡讀什麼樣的書、看什麼樣的畫,他們有著怎樣的情致和愛好,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就不想了解?我想不是的。甚至我覺得,是這部分內容才構成了具體的他們的形象,因此,這部分內容更有吸引力。
一些朋友告訴我說,我們所做的工作是收藏記憶,從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我沒有仔細考慮這個問題。可是,我在想,我們的生活永遠是在當下吧?以我的體會而言,現實中的事情,總會使人想起從前,凡是在思想中可以記憶的,我們都會感覺到它的鮮活,那么,從前也就成為了當下。
時間那個容器,承載了我們太多的生活內容,過去從來就不在遙遠。在某些時刻,過去的內容像是一種光,會把我們身體照亮。如此,我們看到乾淨、純粹的自己。我們也願意把這些事情作為禮物放在面前,是送給朋友還是自己,就不得而知了。有了這樣的心思,我們行動起來不顧其它——又是在重複著從前的錯誤吧?沒有關係,誰能把事情想好了再做?事實是,對於作品中存在的粗糙、不盡人意之處,我們都沒有計較。我們放任了自己,在生活的路上,所有人都是摸索著走過。
2010年中秋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