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趙聲(1881—1911),字百先,今
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大港街道人。
幼極聰明,仗義執言,習文練武,8歲能文,9歲應試。14歲時有鄉人無辜被污吏拘捕,其母泣請聲父營救;而聲已入獄砸枷,救出鄉民。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以第一名成績考取江南水師學堂。在校日漸傾向反清,深得同學擁護。學生苦於封建管束,舉聲與校方交涉,因言論激烈被迫退學。一次偶代陸師學堂某生作文,被該校監督俞明震發現,大為賞識,破格收其就讀。課餘研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深感國事非改革專制體制不可。常向同學說,我們今天發憤苦讀,不是為了發財做官,而是準備以後親手從黑暗中拯救國家,畢業後赴日本,得識黃興、何香凝等,深信中國大有希望,革命貴在實行。不久回大港創辦書報社、國小堂、體育會,宣傳救國主張。
清光緒二十九年秋,任南京兩江師範教員,寫《保國歌》,痛斥清王朝的殘暴罪行,號召人們團結起義建立共和國。章士釗為之翻印散發,影響極其深廣。時值全國掀起拒俄運動,聲參加北極閣學生集會,借俄事演說革命,聽眾無不義憤填膺。為地方官吏所嫉恨,欲加緝捕,遂走湖南,任長沙實業學堂教員。湖南學界的革命思想得聲灌輸,更磅礴一新。
次年6月,聞
袁世凱擴練北洋軍,遂北上保定。但袁知聲為革命黨人,委文書職,暗加監視。遂入京,遇黨人吳樾,互傾膽肝,共謀反清大計。別後曾寄吳詩,有“大好頭顱拼一擲,太空追攫國民魂”之句。清光緒三十一年秋,北洋陸軍在河間舉行秋操,聲入某鎮任隊官,相機發動起義,籌劃未成。適江南創建新軍,入九鎮督練公所任參謀官、江陰新軍教練。
後隨
郭人漳至廣西任管帶,常借洪楊事激發部下,但官吏防範甚嚴,志不得逞。回寧任九鎮三十三標二營管帶,不久升任標統,次年加入同盟會,更傾力於培植革命力量,其部隊“文明為全國陸軍冠”。九鎮統制徐紹楨讚揚說:“現在能扎硬寨、打死仗的,只有伯先一人。”嘗率部至明孝陵,痛敘朱明興亡故事,清軍殘殺漢人罪行,士兵無不切齒振臂,誓死跟從主將報仇。事為兩江總督端方偵知,想藉此加害趙聲,得徐紹楨力保,以免職了事。
十二月,萍瀏醴起義爆發,端方派徐前往鎮壓,聲隨軍同行,暗中派人與起義領袖聯繫,約以陣前接應,不料至萍鄉時義軍已敗。遂走廣東,任新軍二標二營管帶,因治軍有方升為標統。未幾,廉州豪族劉思裕以抗糖捐起兵,聲奉命與郭人漳前往鎮壓,暗中派人與劉思裕計議共圖大事,並約郭接應。郭藉口拒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致使起義軍慘敗。聲知事不可為,單騎勸劉轉移,劉不聽而為郭鎮壓。
七月,同盟會員
王和順起義欽州,孫中山派人聯繫郭人漳、趙聲策應,郭表面答應而告密於粵督。及起義軍攻欽州時,郭率部阻擊,致使起義軍大受損失,轉攻靈山而失敗。聲馳往靈山助攻而不及,回師廉州時,與諸將校痛飲,酒酣吟詠,有“八百健兒多踴躍,自慚不是岳家軍”之嘆。
清光緒三十四年春,回駐廣州,因郭告密,被貶為陸軍國小監督,後任第一標標統。
兩廣總督愛其才,擬升聲為第一協協統;端方獲悉,上書陸軍部長蔭昌,並密電粵督稱:“聲才可重用,但思想危險,不要養虎貽患。”聲遂被降為督練公所提調。
次年三月,終因處境艱難歸里。端方得訊,令文武協捕,幸得報走脫,其家受騷擾兩月。不久,赴香港籌劃廣州新軍起義,被推為總指揮,倪映典為副,決定於清宣統二年(1910)春節起事。不料新軍與警察除夕發生衝突,倪於初三返省了解情況後,未及向聲報告,率部進攻,旋遭慘敗。聲去順德運動會黨再起而未成。清吏探知事變主謀為聲,懸五萬元購其頭,致聲愈難藏身,匿名租田耕種於香港。清宣統三年六月,應召去日,深得孫中山器重,曾與譚人鳳等以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請以長江流域為革命中心,惜未被採納。
十一月,孫中山特召聲往檳榔嶼研究起義問題,決定集全黨精英,與清廷決一死戰。廣州得手後,趁勢北伐,直搗清廷老巢。聲十二月二日致書孫中山:“先生到歐似仍以速進為是。”“弟以身許國,斷不能偷此無味之生。”表示了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次年一月底,成立統籌部,黃興任
部長,聲為副部長,定於三月十五日起義,聲被推為總指揮。不料黨人溫生才暗刺駐防首領孚琦,清吏大震,全城搜捕,起義延遲至二十八日。黃興於事前三日入粵,見形勢緊張,復將起義日期延遲一天。二十八日夜,聲得黃興急電:“速來廣州起義。”而當時香港已無船開廣州。
次日聲至廣州,事已失敗,無可挽回。大志未遂,戰友多歿,身為總指揮,未得親臨戰場,徒見同志犧牲,抑鬱悲憤,回港成疾,病篤昏迷時猶呼“黃帝”、“岳武穆”,後召同志於榻前,勉勵甚切:“我對不起死難同志,報仇雪恨就靠你們了。”並吟“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詩句。
四月二十日逝世,葬於香港,匿名樹碑,書“天香閣主人之墓”;章炳麟為訃報國殤,“中外之士,識與不識,聞之皆為流涕”;黃興、胡漢民代表同盟會作“告南洋同胞書”;江南新軍士兵聞耗,痛哭遙祭,哀悼不已。
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明令追贈趙聲為上將軍,迎遺骨歸葬於鎮江竹林寺旁。民國15年鎮江人民建伯先公園,作為紀念。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
先行者,趙聲年輕的生命化作推翻封建、開啟共和的驚天巨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畫卷中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人物軼事
創作《保國歌》
趙聲(1881—1911)原名毓聲,字伯先,號百先,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大港鎮人。革命黨人。他少懷大志,能文善武。17歲中秀才。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開始接觸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學說。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與黃興結識,同年夏回國,任南京兩江師範教員和長沙實業學堂監督,積極宣傳革命思想,
課餘,他秘密創作了《保國歌》。這是一篇類似民間小調的文藝宣傳品,共938字。歌詞對於如何實現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新國家,以及新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提出了一些基本方針和若干措施。大意是:團結一致,各地區革命力量密切合作;禁鴉片煙;破私見,立公德;加強武備,收回國家主權;開辦實業;普及教育;不盲目排外;加強宣傳,漸開民智;強化中央政府,民主選舉議會;強調國家獨立,力拒外國干預內政等等。
《保國歌》是一篇以詩歌為載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言書,堪與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及鄒容《革命軍》相媲美,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文獻。當時,章士釗秘密印刷了數十萬份《保國歌》,由曹工丞裝入大口袋,沿長江步行千里散發,引起了極大反響。《保國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流傳廣泛,對喚起民眾投身辛亥革命起了積極有效的鼓動作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前夕的1911年10月5日,《民立報》刊登了這篇戰鬥檄文(該報一度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機關報)。
1903年,沙皇俄國違約,不撤走於義和團運動時入侵東北的俄軍,並向清政府提出7項無理要求,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12月,南京各新式學堂(包括軍校)的學生紛紛集會、請願,要求“請增武備課;練習兵操,養成軍國民之體格;效死疆場,以御外侮”。
1903年12月22日,南京“水陸師、高等師範、練兵學堂數百人,大會於北極閣,趙聲登上大會講壇。與別的演講者不同,他因勢利導,進一步向聽眾灌輸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當局怕南京的拒俄運動演變為反清革命,遂下令通緝革命黨嫌疑分子趙聲、章士釗,二人聞訊避走他鄉。
統領第九鎮33標
1905年,南洋新軍擴征。兩年來在北洋新軍中開展兵運而未見成效的趙聲趕回南京入伍,並回家鄉廣泛動員有知識的熱血青年參軍。“故第九鎮兵士,鎮江人最多,而文明為陸軍冠。”趙聲因徵兵有功,統兵有方,被第九鎮統制(師長)徐紹楨任命為第33標標統(團長)。趙聲奉行“軍事救國”方針,一心把部隊造就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武裝。他在軍營設“閱書報社”,向官兵灌輸進步思想和文化知識。他創作了一首充滿愛祖國、愛駐地南京的激情的軍歌,以激勵、鼓舞士氣:“散步散步江南道,一幅畫圖位置英雄好。鐘山如龍城如虎,長江匹練西北來環繞。綠楊夾道杏滿城,錦繡江山錦繡何能較!國家恩我恩無限,生此帶礪以慰我懷抱。吾儕何以報國家?願將赤血染上青青草!”趙聲常於星期日率部行軍至明孝陵,對著明太祖遺像,“演說有明興亡及滿族凌虐事。言至痛心處,常放聲大哭,聞者無不墮淚。於是兵士皆知祖國之仇,誓以死從烈士起義”。他自奉簡樸,對貧苦士兵卻慷慨解囊。說:“願交天下士,罄我懷中藏。”對軍事訓練,他更是常抓不懈。由於他“治軍紀律嚴明,勤加操練”,“軍士受其訓練久,精銳整肅,遂為江南冠。”徐紹楨稱讚說:“方今能扎硬寨、打死仗者。唯(趙)伯先一人耳。”趙聲廣泛聯絡第九鎮革命志士,培植了冷遹、李竟成、柏文蔚、林述慶、倪映典、巴澤憲、彭大松、熊成基等一大批革命骨幹。
加冕“長江盟主”
1906年春,同盟會“江淮別部”負責人吳春陽奉命來南京發展組織。吳與柏文蔚、倪映典、胡維棟、龔振鵬等“岳王會”(安徽秘密革命團體,會長為陳獨秀,總部設在蕪湖,南京設有分部)成員接頭,經過秘密聯絡、醞釀,第九鎮軍官趙聲、林述慶等人“暨陸師、將備、師範各校同志密會於雞鳴寺,加入同盟會者數十人”。其中許多人原為岳王會成員。同志們推舉趙聲為同盟會的“長江盟主”,即沿江的蘇、皖等5省的負責人。此決議上報設在日本東京的同盟會本部,得到孫中山的批准。於是南京的同盟會組織遂在
鼓樓之東某宅(一說在儀鳳門內)設立秘密機關。 正當趙聲醞釀起義之時,不料端方搶先下手,他得知趙聲的部下放火焚燒了玄武湖湖神廟中供奉的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曾國藩的畫像,便想藉此追究、興大獄,並咬牙切齒地說:“33標皆革命黨,可用炮轟!”後經徐紹楨勸說方罷休,但他堅令趙聲退役。
1906年6月,孫中山專門派人來請趙聲去廣東擔任軍事領導工作。
出師未捷身先死
1911年4月,廣州起義的失敗,大批革命精英的損失,長久的勞累,使得趙聲積勞積憤成疾。
1911年5月18日,趙聲懷著壯志未酬的悲憤溘然長逝,年僅30歲。
大事年表
1881年3月16日 趙聲出生於江蘇
鎮江新區大港鎮。大港始祖趙子褫,父趙蓉曾,母葛氏。
1894年 因大港的
巡檢司衙役無辜敲詐拘捕鄉民,趙聲直闖巡檢司,解救無辜貧民,被譽為“義俠少年”。
1897年 趙聲學業有成,考中秀才。
1898年10月 離家出遊,考察民情。
1902年年底 畢業於江南陸師學堂。
1903年2月 赴日本考察軍政。
1903年夏 日本回國,在家鄉創辦了“閱書報社”、 “安港學堂”和“體育會”,集中培訓熱血青年。
1903年夏末 應聘擔任
三江師範學堂教師。在校期間,秘密編寫七字唱本《歌保國》。
1903年9月 發起和組織了三江師範學堂、水師學堂、陸師學堂等校師生數千人,在雞鳴寺北極閣舉行集會,抗議
沙俄侵占我國東北的暴行。同年,應聘到湖南長沙實業學堂任歷史、兵操教師。
1904年6月 北上保定,投入北洋新軍,策動革命。
1905年秋 出任江南南洋新軍
督練公所參謀官。因出色的軍事才能,深受上司器重,委以江陰新軍教練。同年,任廣西新軍管帶(營長)。
1906年 任暫編南洋新軍第9鎮(師)17協(旅)33標(團)2營管帶。同年,升任33標
標統。2月,加入同盟會,並被舉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冬,因鼓勵士兵剪辮子,縱容士兵焚燒曾國藩神祠畫像,籌划起義,被削去兵權並離開隊伍。12月,回任第9鎮營中軍官。
1907年春 策應孫中山,趙聲奔赴廣東。任廣東新軍2標2營管帶,旋即升任2標標統。
1908年春 任黃埔陸軍國小監督。其間以黃埔
陸軍國小堂為基地,大力培植革命分子,積極籌劃在廣州發動新軍起義。
1909年10月 根據孫中山的指示,趙聲到達香港,擔任廣州起義總指揮,並制定了具體的起義計畫。
1910年 組織領導庚戌廣州起義。
1910年6月 應孫中山先生電召,啟程赴日會晤孫中山。
1910年6月底孫中山、趙聲、黃興在南洋商決大舉之策,趙聲任香港同盟會會長。中國同盟會總部從東京遷至香港並設總機關部,同志舉孫中山為外部總長,趙聲為內部總長。
1910年11月 參加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開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會議。
1911年1月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成立,趙聲任副部長兼交通課長。3月10日,在統籌部召開的“發難會議”上,決定趙聲任起義總指揮。會後,趙聲深入各先鋒隊中作戰鬥動員和軍事輔導。
1911年3月29日 趙聲率部趕往廣州參加起義。由於先期到達廣州的副指揮黃興,運籌不當,起義失敗。
1911年4月8日 趙聲積勞憂憤,盲腸炎發作。面對失敗後的消極局面,他不顧自己的病情,深切勉勵同志說:“吾負死難諸友矣,雪恥唯君等”。
1911年4月19日 病情惡化,臨終前連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4月20日下午13時,與世長辭,時年31歲。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追贈趙聲為上將軍。4月,趙聲靈柩由香港遷葬鎮江南郊竹林寺旁,建墓、立碑、樹牌坊,彰顯其業績。
1931年 “伯先公園”落成開放;
伯先路命名;
趙伯先銅像建成。
1992年鎮江市政府在趙聲故里設立鎮江
經濟開發區,簡稱“鎮江新區”。命名主幹道為“趙聲路”。
2006年 新區實現“三年大變樣目標”修繕伯先故居。
人物事跡
一、 宣傳革命
二、 培養了大量的革命人才
三、 運動九鎮新軍
四、領導廣州新軍起義
五、 指揮黃花崗決戰
趙聲故居
趙聲故居為其太祖父留傳,始建於19世紀中葉,占地923平方米,建築面積735平方米。
故居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四進,東側為廂房,第三進為樓房,設書房“天香閣”,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江南清式民居風格。趙伯先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其後裔也一直居住在這裡。
1999年12月,趙聲故居被鎮江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故居損毀較為嚴重,也存在安全隱患,2006年6月起鎮江新區投入500多萬元,按文物管理部門修繕如舊的要求對故居主體進行了修繕。如今,趙聲故居已成為革命教育基地和對外交流的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