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藥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文化古蹟,古橋,保護文物,歷史人物,
建置沿革
民國十八年(1929年),始有越溪鎮建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境內置湖西鄉、越漢鄉為城區所轄。10月,撤併鄉鎮, 境內湖西、越溪兩鄉合併為越西鄉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越西鄉與湖東鄉擴並為越溪鄉,屬城區轄。鄉公所駐越溪鎮下塘街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7日,越溪解放,越溪鄉為吳江縣城廂區管轄。
1950年9月12日,復歸吳縣管轄。
2001年8月,越溪鎮與
長橋鎮合併,組成新的長橋鎮,在越溪設辦事處(其管轄範圍不變,職能不變)。
2004年3月,從吳中經濟開發區劃出,成立越溪街道辦事處,隸屬吳中區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境內湖西、越溪兩鄉共設13保130甲。其中湖西鄉786戶,設7保72 甲;越溪鄉643戶,設6保58甲。同年10月,湖西、越溪兩鄉合併為越西鄉,設10保114甲。
1958年9月,越溪人民公社成立,轄6個農業大隊,61個生產隊。
1961年8月,又將6個農業大隊分為9個農業生產大隊,79個生產隊。
1969年1月,太湖公社紅旗大隊劃並越溪人民公社,原14個生產隊按生產類型縮編為6個生產隊。
1983年9月,恢復鄉村建制,越溪共有12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組。
2000年末,越溪下設12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村,1個市鎮委員會。
2004年3月,成立越溪街道辦事處,下設2個行政村、6個社區。
區劃詳情
2010年,越溪街道轄8個社區,2個行政村。具體為:龍翔社區、珠村社區、溪上社區、莫舍社區、吳山社區、木林社區、溪江社區、教育園社區;以及張橋村和旺山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越溪位於蘇州市區西南,東依京杭大運河,西倚四季花果飄香的七子山,南臨煙波浩瀚的東太湖,北座名勝古蹟上方山,是蘇州市的南大門,越溪城市副中心地位日益顯現。
越溪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1°19′,東經120°36′。2010年,越溪街道總面積48.8平方公里。
氣候
越溪地理環境優良,氣候條件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年無霜日300天。
地質地貌
越溪大地構造以木瀆向斜的東南翼由石灰系黃龍組至泥盆系茅山群諸地層組成,見於七子山、堯峰山、橫山帶。境內七子山系泥盆紀地層,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剝蝕。地質以粘土為主,自然承載力是18---24T/m2,屬無地震區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62年,全鎮有耕地面積14205.3畝,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大搞整田平地,荒地變成糧田,耕地面積有所增加。之後,隨著大辦社隊工業,尤其是鎮、村工業的崛起, 企業徵用土地;建築業的興起,民房建築占用土地;交通運輸的發展,建築公路徵用土地;教育事業的優先,學校徵用土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
2000年底,全鎮山地面積4400畝,水面10000畝,平地25600畝,其中耕地面積 10096畝,包括高湖田調整產業結構面積5 000餘畝。2004年,全鎮耕地1100餘公頃,水面600公頃,山地650餘公頃。
礦產資源
越溪丘陵山地均為石英石,1972年在楊梅園(與橫涇旺山交界)開始採石鋪路,後建成石料廠,供塊石、石子、沙和塘渣,用於集體和民用建築。1997年,因越湖路沿路景 區保護,石廠停辦。
藥產資源
越溪山區藥產資源豐富,中草藥品種主要有:威靈仙、地骨皮、車前子、車前草、紫蘇 (紫蘇葉、紫蘇梗)、金銀花(藤)、野菊花、枇杷葉、金錢草、夜交藤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95年越溪全鄉總人口14443人;1995年越溪全鎮總人口14423人;2000年越溪全鎮總人口14754人;2010年,越溪街道常住人口10萬餘人。
民族
越溪俗以漢族為主,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只有壯族一個少數民族,全部為婚嫁遷入。2000年底,有壯族,土家族,蒙古族三個少數民族 。
交通
經濟發展
綜述
2009年,越溪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3%;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8.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6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10%和12.5%。全街道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0%。2012年,全街道完成集體總收入14508萬元,較上一年增長33%,其中街道集體收入5808萬元,較上一年增長31%;村級集體收入8700萬元,較上一年增長35%。
第一產業
2000年末,越溪糧食總產361.4萬公斤,水稻畝產605.5公斤,農民人均收入5967元。2009年越溪新成立了街道股份合作總社,一期註冊資本2200萬元,新增村、社區合作社12家,受益農民3800戶、農民24800人,分紅300多萬元。鎮、村集體總資產達5.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0%,8個社區、村全年可支配收入3821萬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25%。建成無公害生產基地3個、市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1個、江蘇省丘陵山區項目1個。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800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1%。
第二產業
2000年,越溪擁有鎮村企業74件,形成了機械、印刷、電子、化工、建材、工藝、服裝等七大行業。年工業產值9.14億元,銷售7.5億元。2009年,越溪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23.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增至43家,完成總產值13.8億元。
第三產業
2009年,越溪街道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65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3%。全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500萬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20%和30%。2012年,全年接待遊客1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益3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37%和30%。
社會事業
教育
2000年末,越溪有中學一所,中心國小1所,村完小3所,成教中心1所,鎮幼稚園1所,有教職工146人,在校學生2227人。2012年,越溪中學獲蘇州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越溪第二國小奠基,木林、旺山幼稚園完成翻建。
文化
越溪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流行典型的
良渚文化、
馬橋文化和
湖熟文化。1993年,越溪被江蘇省文化廳評為民眾文化先進鎮。至2000年,越溪建有文化站、文化中心、圖書館、影劇院、廣播電視站及老年活動室等文化活動點。其中,越溪廣播電視站建於1965年,至2000年,越溪的行政村,村村開通了有線電視。越溪文化站建於1973年,1988年文化站投資16萬建造了文化大樓,後多次投資擴建,設有桌球房、由西方、圖書室、老年活動室、咖啡廳、室內溜冰場等10幾個項目,至2000年,文化站固定資產20多萬元。
衛生
2000年,越溪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0所。越溪衛生院,1974年由越溪衛生隊變更而來,1993年遷至新建的衛生院大樓內,院占地面積5162平方米,建築面積1935平方米。越溪的村衛生室建於1968年,1997年起,越溪2個行政村共設10個衛生室,共有村保健醫生12人。
文化古蹟
古橋
壽量橋
壽量橋在越來溪西張宅演口,是迄今為止本鎮保存較為完整的石拱橋。南北走向,石橋兩側都典1有橋聯。西面為:”北引越溪資利涉,畫通震浮慶安蘭。”東面為: 一安節養性局募資重建。 光緒十八年六月吉日立。
越溪三橋
據明朝陳薺的《溪瀆三橋記》記裁,“越溪三橋“即饒稼橋、溪橋、管瀆橋。
饒稼橋在郡西南二十里周村之上跨越來溪之支流,明弘治十三年( 1500年) 溥朝重建,里人盧鋼等助成之,饒稼橋據査在羅家浜。溪橋、管渡橋,,二橋均在橫山麓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縣鄺潘建。管法橋又名永福橋,為石洪橋,位於官波村中部,現屬危險橋樑,東西走向。 橋面中部有一圓型石刻八卦圖 。 拱橋底部,東首立有一青石碑刻,內容為:大明弘治十四年歲左辛西,七月初三明重建永福橋。
張家橋
張家橋又名保字橋,.在張橋村,,《吳縣誌》卷六十曾載有”張家析題記析名保寧,雍正四年“。 現該橋保存完好。
保護文物
張基村遺址
張基村遺址位於龍翔張墓村北,東經120°34'20"-120'35'00",北緯31°11 '20" -31°1200",1987年考古調査時發現,1997年7月28日公布為吳縣市文物保護単位。 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米,耕地層厚30-45厘米,文化層厚度超過1米,調査中共採集到文物14o 余件(片)。其中,以央砂的最多,其次是泥質的,並有少量印紋的、原始資及殘石器、獸骨。 遺址地表目前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保存尚好,該造址屬新石器一商周時代,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
洄溪革堂摩崖石刻位於張橋8隊山塢中。山地名俗稱老江北園,系清乾隆時江蘇吳江處士徐大椿晚年隱居之地。 據傳草堂存世百二十年左右,後毀於成豐戰火。 現在洄溪草堂遺址旁,在一塊高5米、長5o余米的石壁上還保留著當時鋒刻的31方石刻,1986年3月25日公布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陸龜蒙(?一876年),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舉進士不第。曾任蘇、湖兩郡從事。後退隱甫里。擅長詩文。所作詩多寫閒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作散文《野廟碑》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腐朽,多諷刺和揭露。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著有《甫里先生集》、《笠澤叢書》等。其墓在今甪直保聖寺旁。 相傳越來溪南陸巷為流寓處。
盧襄,字師陳,越來溪人,明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升禮部員外郎,遷職方郎中,尋改武選。襄歷三部,所在職辦,諸尚書亦器重之,升陝西參議。詩尤精詣,著有《五塢草堂集》、《石湖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