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漢文小說的發生與衍變(14~19世紀)》是一本202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志峰,龐希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南漢文小說的發生與衍變(14~19世紀)
- 作者:李志峰,龐希雲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0 頁
- ISBN:9787559858429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越南漢文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對越南漢文小說的擬效模式進行考察,從文學發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古代越南漢文小說發生與衍變的基本路徑包括將中國古文獻記載進行想像性創造、借用中國歷史演義的模式、整體移植個別置換地分解化用、與本土傳說故事相糅合等。本書嘗試揭示中越文化在交流中融會相生的生命力所在,考察越南文學的發生、流傳與變異,及其歷史文化語境,探究越南本土民族文化的重構與文學文本生成的源流。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中國漢文化與越南
第二節越南漢文文學的發展
第三節越南漢文小說研究現狀及問題
第一章 幻:將中國古文獻記載進行想像性創造
第一節中國古籍中的“翁仲”和“阮翁仲”
第二節越南傳說中的李翁仲及其記述
第三節從“李翁仲”到“阮翁仲”:中越傳遞的變異
第四節從“翁仲”到“李翁仲”:中越文化傳遞中的“不正確理解”
第五節文化傳遞中的想像與重構
第二章 化:化用整合重構 85
第一節 化三合一
一、《龍庭對訟錄》與《水宮慶會錄》《柳氏傳》《柳毅傳》
二、《翠綃傳》與《翠翠傳》《崑崙奴》
三、《傘圓祠判事錄》與《令狐生冥夢錄》《永州野廟記》《修文舍人傳》96
四、《金龜傳》與《龜化城》《交州外域記》
第二節 化一為三
一、《牡丹燈記》
二、《木棉樹傳》與《牡丹燈記》
三、《陶氏業冤記》與《牡丹燈記》
四、《昌江妖怪錄》與《牡丹燈記》
第三節 一對一的擬效改寫
一、《東華門古廟》與“孟姜女哭長城”
二、《瞞子》與“嫦娥奔月”
三、《金鑁水神記》與《韋秀莊》
四、《無頭佳》與“蒼梧賈雍”
五、《山洞》與《桃花源記》
六、《快州義婦傳》與《愛卿傳》
第三章 借:借用中國歷史演義的模式書寫民族歷史
第一節 體裁形式的借用
一、對章回體小說形式的借用
二、對明清小說評點形式的借鑑模仿
第二節 故事構思模式的借用
一、故事框架的構思
二、創作思想的構思
三、戰爭場面的構思
第三節 人物形象模式的借用
一、黎利與劉備
二、黎善與孔明
三、張輔與曹操、周瑜
第四章 代:整體移植,個別置換
第一節 彰顯民族色彩之置換
第二節 因襲式移植
一、《華園奇遇集》與《尋芳雅集》
二、《麻姑山》與“麻姑”
第五章 糅:與本土故事傳說相糅合
第一節 與本土傳說人物的糅合:《狀元甲海傳》的本土化流變
一、《白水素女》與《狀元甲海傳》
二、《狀元甲海傳》與《甲狀元》
三、“甲海傳”與漢文化在越南的興衰
第二節 與地理標誌物的糅合:《越井傳》的本土化變異
一、折射中國民間文化的獨腳神
二、反映越南本土崇拜的猖狂神
第六章 越南漢文小說生成及其衍變發展的文化語境
第一節 中越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態
一、中國書籍的傳入
二、使臣的傳播媒介
第二節 越南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牴牾、融合的文化形態
第三節 漢文小說創作主體的“認知形態”
一、中國龍的內涵品性與形態
二、越南龍的內涵品性與形態
結語
主要徵引書目與參考文獻
附錄一:書中所涉越南漢文小說篇目成書或刊行年表
附錄二:越南所在區域的歷史名稱
作者簡介
李志峰,男,1972年生,廣西人,廣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比較文學等研究,主持一項部級項目,參與兩項國家級項目和一項省級項目。
龐希雲,女,1958年生,廣西人,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