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門清真寺後來,中和門改稱起義門,寺院名稱也隨之改變。目前,起義門清真寺為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義門清真寺
- 地區:武漢
歷史沿革,背景,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相關記載,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背景
在元代以前,武漢是沒有回民的。元代時,一些回族官吏相繼來到武昌做官。到了明代,到武昌的回民迅速增多,最早的回族為馬、定、王三大姓,最初都是在馬上打天下的武將。由於武昌是回民較早定居的地方,清真寺也最早在武昌建立起來。從轅門口第一座清真寺建立之後,武漢陸續建立了9座清真寺。而圍繞清真寺居住的回民都有地域性。比較典型的有漢口的二七街清真寺,以河南籍回民為主,民權路清真寺以陝、甘各省籍的回民為主,萬壽宮清真寺以江西籍回民為主(已改為民居)。
起義門清真寺的回民來自陝西馬果園。這些回民是在明代後期來到這裡的,那時,這裡還是一片荒涼,這些少量回民便聚集在這裡從事宰牛業。正是這些回民,在清初籌資修建了寺院。清代中期之後,陸續有湖北沔陽一帶遭水災的回民來到這裡。1931年,長江大水,沔陽一帶的回民大批逃難到這裡,聚集並定居,也開始從事宰牛業。為了安置這些逃難的回民,這裡的好幾戶回民富戶都把房子捐給了寺院。
當初的中和門外,稱為十字街。十字街內的回民幾乎全部都以宰牛、賣牛為主要謀生手段。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組成了行幫公會“醜幫”,所有的宰牛戶都要向幫會交厘頭錢,以便保護自己。“回民無事乾,挑個牛肉擔”,這個流行於街巷間的順口溜就是專指十字街內的這些以宰牛、賣牛為業的回民百姓的。不要以為回民真的無事可乾,這些回民就是靠挑著的牛肉擔,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硬是把一個本來荒涼的地方營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華之地。 從清代中葉開始,城內的人們便常出中和門到十字街遊玩,很多的商人也來此街洽談生意,從而造就了這裡發達的茶館業。十字街的茶館大多屬於葷茶館,說書唱曲兼而有之。武漢市老一輩的說書藝術家李少亭就在這一帶的茶館裡講評書。李少亭是著名評書藝術家何祚歡的師傅,據清真寺的教友李家明說,李少亭認為,武漢的方言口語有些是從十字街發源的,現在非常流行的“搭白”一詞,就是十字街人最先開始說的。 十字街的繁榮也給這裡的居民留下了很多的口碑故事。十字街上葷茶館多,清茶館也不少。(註:從明、清開始,武漢三鎮就有眾多的茶館。茶館無論大小,都分為“清”、“葷”兩大類。清茶館單獨賣茶,也有供遛鳥、下棋之處,清靜安神。葷茶館除了賣茶,還有演皮影戲、說書、抹牌、清唱的。)
著名的一勺茶館就是清茶館。茶館之所以取名一勺茶館,其意就是你只需要喝一勺,就再也不會忘記這裡了,就會成為這裡的常客。確實,這裡的茶品質好,價錢公道,直到今天,十字街上的老人對此還記憶猶新。
每逢節假日,城外也相當熱鬧,除了清真寺之外,附近也有一個中等規模的廟宇梅隱寺,到廟裡上香的香客也不斷。香客的到來更增加了這裡的繁榮。梅隱寺於民國晚期毀於戰火。如今僅在象鼻街盡頭留下了一眼井,井水仍舊清亮,井沿有被井繩勒出的印痕。這是梅隱寺最後的紀念。 今天的起義街附近的明倫街、象鼻街等街巷內居住的多是宰牛戶的後人。
初建
起義門清真寺始建於清初,城外清真寺規模並不大。
修繕重建
同治年間重修時,聚居在這一帶的宰牛業、雜貨業、清真餐飲業的教民共同集資,有些教民甚至將自己的祖業捐給了寺院,使整修後的寺院規模擴大到占地2300平方米。
光緒年間寺院也曾經進行修繕,而且修繕的規模很大。 據史料記載,光緒年間的寺院依山而建,進門就是天井,兩邊是廂房、迴廊,最裡面是大廳,大廳後有小天井,天井之後有大殿,大殿後的大院內有一口老井,寺內所有的生活用水都來自這口老井。在大殿的右邊有阿訇的住房,有大、小淨室等。那時候,站在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層層遞進、雄偉壯觀的寺院。我們看見的清真寺已經不是原來的清真寺了。抗日戰爭時,這個清真寺全部被炸毀,雖然1946年進行了修復,但規模已遠遠不能與以前相比了。
規模建制
現在清真寺內只有兩棟建築,禱告大廳所在的二層樓房是1984年修建的。這座寺院數百年歷史的僅僅是3座石碑和一口被荒蕪的雜草和廢棄物掩蓋的老井。
相關記載
春日暖和的陽光灑進了起義街清真寺的院子,武漢市區兩萬回族同胞就居住在三鎮(歷史上武漢有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角角落落,除武漢當地回族外,外來者多以河南、寧夏、甘肅、青海籍居多。跟隨他們走進清真寺、走進百年回族國小,武漢坊間的今昔事兒躍然眼前。
起義門是一座殘存的城樓,這是武昌僅有的一座舊城門。我坐在高高的城牆垛口上,身旁是兩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的大炮,此時它們靜臥在我的面前。遠遠看去,大街上人來車往川流不息,武昌市區一片繁華。
而城門外,就是那條著名的起義街。這條簡陋的小巷並不長,賣菜的、賣牛羊肉的,拉麵館盡收眼底。起義街清真寺很小,“清真寺”3個字豎在禮拜殿面向巷口的位置。這座清同治年間建成的清真寺,如同民房一般樸素地融進了小巷。
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就在這裡。我推開寺院厚重的鐵門, 伊協辦公室的門敞開著,阿訇王西山正在專注地讀著報紙。我上前道了一聲“色倆目”,王西山抬頭起身熱情地回敬,握手!
“現在啊!這巷子裡不是河南回族就是你們西北的老鄉,他們在這裡經營拉麵館、烤肉攤。”阿訇王西山是河南周口籍人。“新中國成立前,這裡是武昌城外的牛羊肉屠宰販賣集散地。你看看,現在巷子裡還是嘈雜一片,遍地白帽子(回族人)。”
除了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落戶這座清真寺,寺院的另一面是武昌回民國小。這座百年國小是由清真寺里的學堂演變而來的,校址至今也是清真寺的一部分。1912年,回族革命黨人馬祖全在清真寺里創辦了學堂,現在這所學校依然沿用著過去的名字。
“這是武漢的百年國小,也是武漢歷史上最早的國小之一。”看著學校門口懸掛著的“武漢民族教育示範校園”的牌子,我在驚訝中開始興奮。而回族國小的黨支部書記海老師則告訴我,其實校園800名師生里,只有20來名回族。但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這是全校師生沾了回族的光。事實上,很多回民學校都是由清真寺里的學堂衍生出來的。
碑文記錄明清回族政策
春日暖和的陽光灑進了清真寺的院子,地面上躺著的幾塊破舊的石碑也開始在陽光里鮮活起來。那上面碑文中分別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武昌回族生活的點滴。
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魏國明介紹說,對於缺少了記憶的武漢回族來說,石碑彌足珍貴。它們見證了武昌回族在不同時期的興衰沉浮,而朱元璋的《百字贊》碑文石刻更是全國罕見的古石碑。
在魏國明的指點下,一塊殘缺的《百字贊》石碑走進我的視線。“……眾……領袖,協助天運……群迷,五朝祈天,默……苦救難,幽囗超拔亡靈……真素老,穆罕默德聖人”。它僅存32個字,這32個字跡流淌出來的卻是大氣磅礴的楷書體,典雅,遒勁,就連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的研究者也說不出它的“身世”。但大家肯定的是,《百字贊》記載了武昌回民源遠流長。
1375年,朱元璋為了感謝當年回族將士浴血疆場的幫扶,便贈送了《百字贊》褒揚,還鼓勵回族自建清真寺,因其贊文整一百字,所以後人稱之為《百字贊》。
朱元璋的回族將領駐守武昌時,就有了御製石碑《百字贊》。後來,湖北省伊斯蘭教協會把石碑安放在了起義巷清真寺里。
而另外一塊碑文上則留存著康熙帝的聖諭:“……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違命,勿負朕有愛道之意也。”
這塊石碑也是全國罕見的,透過碑文我們可以看到,康熙效仿朱元璋《百字贊》的做法,他頒布聖諭,曉喻子民,他對回族的政策一目了然。至於康熙帝究竟在當時給予回族怎樣的民族政策,還有待於歷史學家的進一步考證。
這些碑文都是屬於武昌回族的重要歷史文獻,更是對武昌歷史的一個佐證。過去的碑刻裸露在院子裡,任憑日曬雨淋。大江截流,沿岸的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而這些寶貴的穆斯林碑文也應當保護起來。我所知道的如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都將碑文保護起來,建立碑亭進行修繕,現在這些碑文都成了宣傳伊斯蘭文化的重要視窗。
起義街,這座簡陋的小巷裡,這座小小的清真寺里,這其中還有多少我們未曾知曉的秘密?!
清真寺記住的起義英雄
1911年l0月10日,起義街清真寺的邊上響起了槍聲。槍聲來自清真寺500米外的新軍工程營,這是清王朝的喪鐘在鳴響。武漢新軍是張之洞洋務運動的產物,而軍營里早在辛亥革命前幾年,就滲透進了一大批革命黨人,這其中也有一批早已參加了日知會、共進會等革命團體的回族戰士。
那年9月24日,回族鄉親馬驥雲當選為軍政府的司勛,他的住所也成為起義前革命黨人重要活動機關之一。在武昌起義第一槍打響後,他“以必死之心,冒敵人炮火,喊殺前進”,帶領部隊攻打湖廣督署,繼而占領善後局、電報局。起義後又奉命來到革命領導核心——謀略處工作。
在武昌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35名列進起義有功人員甲種名單中,有回族人馬驥雲、沙金海、馬祖全等。儘管他們的名字並沒有明晰地進入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可我知道,起義街清真寺牢牢地記住了他們。
武昌著名的“起義門”旅遊景點,距離清真寺僅有幾步之遙。2007年,武漢有識之士建議,把清真寺與起義門旅遊結合起來,再把武昌起義中的回族先輩的故事連結起來,這樣一來,起義門、清真寺與碑文,自成一線,進一步豐富了武昌古城回民文化。
在宰羊殺牛不用動刀的今天,起義巷裡,過去數百年來供應了武昌城居民的牛羊肉屠宰場也早已消失。湖北伊斯蘭教協會的朋友說,用不了多長時間,起義街就要拓寬了,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慶幸的是,我還是看見了最為接近1911年地貌特徵的那條起義街。
回族盲童教我懂得珍惜
逗留武漢的最後一個清晨,我繞道再次來到起義街。清真寺里傳來琅琅讀書聲,走進這座回民國小我才發現,校園教學樓上那蔚藍色的拱形裝飾,卻宛如清真寺,只是拱頂沒有新月而已。清真寺里不斷有人進進出出,而起義門前,則是三三兩兩晨練的老人。在街口,我看見了一個穿著棉上衣頭戴穆斯林白帽的回族小男孩,他正慢慢地近乎摸索著向我站立的方向走來。
我問男孩武漢的天已很是溫暖,他為什麼還要穿這么厚實?他解釋,聽天氣預報說近幾天會有春寒,出門時就加了一件衣服。
“叔叔,我聽清真寺里的阿訇說,陽光是金色的。”小男孩一臉天真燦爛。
可愛的小男孩竟然是個盲童。生活中,他必須用耳去傾聽,用手去摸索,用心靈去感受。看見盲童的那一刻起,我開始不由自主地感動,這感動的理由中最多的是盲童教會我應該懂得珍惜!
明媚的起義街,百年回族國小,彈孔斑駁的起義門,還有走過這裡的鄉親,都成了我對武漢最為深刻的念想。某一刻,坊間的回民歷史與武漢的包容,會默默無語地閃現,繼而變得明晰可見。
地理交通
起義門清真寺位於武漢武昌起義街6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