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兒女健康成長,不希望兒女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的父母肯定是沒有的,然而怎樣實現自己的願望確實是個難題。中外的心理學研究和實踐均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很關鍵,但也很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發現孩子的潛質,喚醒孩子的內心,而最佳的教育當然便是用“心”來育“心”。《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學前版)》就是要告訴父母怎樣才能走進兒女的“心”。只有真正走進兒女的心,才可能真正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本書,試圖以心理學的經典與前沿理論和視角,詳細介紹孩子從0歲到18歲身心發展的過程和變化,針對孩子在成長、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家長、教師等提供專業、科學的心理學解答和具體的方法指導。 真正好用的兒童教育讀物,不僅容易讀懂,關鍵能帶給你開鎖的“金鑰匙”。本書通俗易懂,易於操作,閱讀時猶如傾聽一個個資深心理學專家的娓娓道來。 宋廣文主編的《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學前版)》從系統的理論高度審視兒童成長存在的心理問題,並結合作者多年來從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實際經驗,對家長進行指導。
基本介紹
- 書名: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
-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3頁
- 開本:16
- 作者:宋廣文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87918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如果教育不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想像力、創造力誘導出來,喚醒其生命感、價值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宋廣文等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家長、教師走進兒童的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心靈,引導其和諧發展、健康成長。這也是將本書取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的意義所在。
宋廣文等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家長、教師走進兒童的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心靈,引導其和諧發展、健康成長。這也是將本書取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的意義所在。
圖書目錄
兒篇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的發展
二、動作的發展
三、認知的發展
四、言語的發展
五、情緒情感的發展
六、個性的發展
七、社會性的發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生理髮展問題
二、動作發展問題
三、認知發展問題
四、言語發展問題
五、情感發展問題
六、社會性發展問題
七、其他
幼兒篇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的發展
二、遊戲的發展
三、語言的發展
四、認知的發展
五、情緒的發展
六、意志的發展
七、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飲食睡眠問題
二、常見疾病及生活衛生習慣問題
三、智力發展問題
四、行為習慣問題
五、情緒、性格問題
六、其他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的發展
二、動作的發展
三、認知的發展
四、言語的發展
五、情緒情感的發展
六、個性的發展
七、社會性的發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生理髮展問題
二、動作發展問題
三、認知發展問題
四、言語發展問題
五、情感發展問題
六、社會性發展問題
七、其他
幼兒篇
第一部分 成長目標
一、生理的發展
二、遊戲的發展
三、語言的發展
四、認知的發展
五、情緒的發展
六、意志的發展
七、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飲食睡眠問題
二、常見疾病及生活衛生習慣問題
三、智力發展問題
四、行為習慣問題
五、情緒、性格問題
六、其他
文摘
五、情緒情感的發展
(一)嬰兒情緒的發展
1.嬰兒基本情緒的發展
兒童的情緒發展具有生物進化的根源,通過嬰兒的面部表情和其他外顯行為,我們可以捕捉到嬰兒基本情緒發展的軌跡。
嬰兒一出生就會表現出滿足、興趣和痛苦。
新生兒已具有興趣、痛苦、厭惡和微笑4種表情。
到3個月左右,滿足變成了快樂或者激動。比如看到媽媽的臉時,興趣變成了驚奇;比如在玩躲貓貓遊戲中發生他們意料之外的情況時,痛苦很快會演變成厭惡和悲傷;比如嘗到已經變味的食物,他們會表現出厭惡;母親不陪自己玩了,他們會表現出悲傷。
憤怒的表現最早出現在4個月時。大約在同一時候,嬰兒對自己的四肢有了足夠的控制,可以把令人不快的刺激推開。
5~7個月時,嬰兒會表現出恐慌。出現不熟悉的成人時,嬰兒會變得警覺,他們會躲開目光,變得慌亂。這種“陌生人焦慮”具有適應意義,因為這時候嬰兒開始爬行了,這種警覺可以讓嬰兒避免爬離照料者太遠。
2歲嬰兒有了20多種情緒反應,如對人的親愛、尊敬、同情,對事情的好奇、羨慕,關於評價的慚愧、失望、否定性質的厭惡、憤怒以及恐懼等等。這時嬰兒已經具有了所有的基本情緒。
2.嬰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發展
嬰兒最初的情緒反應大多是先天性的遺傳本能,常與嬰兒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相關。
新生兒已經能夠對合適的觸摸、聲音和動覺刺激等做出微笑的反應。這時的反應是反射性的,不具有社會性意義。
2~3個月時,嬰兒首次表現出社會性微笑,即看到一個人的臉的時候會表現出微笑。有時,社會性微笑伴隨著咕咕叫,這是嬰兒表達看到另一個人時的快樂的方式。
3~4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對適宜刺激大聲發笑,出現“天真快樂反應”。這時嬰兒對人的社會性微笑是無差別和無選擇性的,他們對主要撫養者和對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樣的。
4個月以後嬰兒開始出現有差別和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嬰兒對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對熟悉的人會無拘無束地笑,對陌生人則帶有一種警惕的注意。
專家提示
發揮嬰兒的“天真快樂”
嬰兒出生十幾天之後,就隱隱約約地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微笑。這是他們對滿足溫飽等生理需要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大約在第2個月末到第3個月初,可以明顯地看到兒童的“天真快樂”反應,即每當看到經常照料他的父母或熟悉的人時,嬰兒就會注視成人的臉,手腳亂動,甚至面帶微笑。
“天真快樂”反應不僅僅是嬰兒飢、渴、飽等生理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情緒活動。當嬰兒睏倦、不安時,父母的出現同樣會使嬰兒產生這種反應,對於陌生人則無此現象發生。可見,“天真快樂”反應是兒童最初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形式或是“社會關係”。
早期教育應該針對嬰兒需要與成人進行情感交流這一特點,經常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刺激,激發其“天真快樂”的反應。例如,新鮮的玩具,優美的音樂,父母引逗或突然出現,都會引發嬰兒的“天真快樂”反應。
研究者認為,“天真快樂”反應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是導致某些兒童呆痴、精神分裂的原因之一,有的嬰兒甚至因此而夭折。據觀察,孤兒院裡的嬰兒由於缺乏固定的代理人,缺乏與成人的感情交流,雖有好的營養和醫療,但看上去他們很一比傷,天折的也較多。因此,成人與嬰兒多接觸,加深對嬰兒的愛,充分發揮“天真快樂”反應,對嬰兒身心極為重要。
3.嬰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和反應
嬰兒的情緒反應與嬰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是緊密相連的。
新生兒已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成人張嘴,新生兒也跟著張嘴;成人微笑,新生兒也表現出高興的表情。
在最初幾個月,嬰兒就能在面對面的溝通中把握照料者的情緒。
大約在4個月時,嬰兒就對“面對面交往”的結構和時機變得敏感。他們凝視、微笑、發聲,就是希望自己的社交夥伴做出相似的反應。
大約在5個月時,嬰兒能夠把面部表情視為有組織的模式,並能夠把聲音中的情緒和說話者的相應表情相匹配。
7~9個月嬰兒能將他人的面部表情作為一個整體模式加以識別。如嬰兒能將積極表情與消極表情區分開來,從而做出不同的反應,這表明嬰兒能理解情緒表達的意義。
1歲左右的嬰兒能利用他人的表情作為社會參照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說,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嬰兒會主動從最信任的人那裡尋求情緒信息來解釋該情境。這是嬰兒情緒理解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P43-45
(一)嬰兒情緒的發展
1.嬰兒基本情緒的發展
兒童的情緒發展具有生物進化的根源,通過嬰兒的面部表情和其他外顯行為,我們可以捕捉到嬰兒基本情緒發展的軌跡。
嬰兒一出生就會表現出滿足、興趣和痛苦。
新生兒已具有興趣、痛苦、厭惡和微笑4種表情。
到3個月左右,滿足變成了快樂或者激動。比如看到媽媽的臉時,興趣變成了驚奇;比如在玩躲貓貓遊戲中發生他們意料之外的情況時,痛苦很快會演變成厭惡和悲傷;比如嘗到已經變味的食物,他們會表現出厭惡;母親不陪自己玩了,他們會表現出悲傷。
憤怒的表現最早出現在4個月時。大約在同一時候,嬰兒對自己的四肢有了足夠的控制,可以把令人不快的刺激推開。
5~7個月時,嬰兒會表現出恐慌。出現不熟悉的成人時,嬰兒會變得警覺,他們會躲開目光,變得慌亂。這種“陌生人焦慮”具有適應意義,因為這時候嬰兒開始爬行了,這種警覺可以讓嬰兒避免爬離照料者太遠。
2歲嬰兒有了20多種情緒反應,如對人的親愛、尊敬、同情,對事情的好奇、羨慕,關於評價的慚愧、失望、否定性質的厭惡、憤怒以及恐懼等等。這時嬰兒已經具有了所有的基本情緒。
2.嬰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發展
嬰兒最初的情緒反應大多是先天性的遺傳本能,常與嬰兒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相關。
新生兒已經能夠對合適的觸摸、聲音和動覺刺激等做出微笑的反應。這時的反應是反射性的,不具有社會性意義。
2~3個月時,嬰兒首次表現出社會性微笑,即看到一個人的臉的時候會表現出微笑。有時,社會性微笑伴隨著咕咕叫,這是嬰兒表達看到另一個人時的快樂的方式。
3~4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對適宜刺激大聲發笑,出現“天真快樂反應”。這時嬰兒對人的社會性微笑是無差別和無選擇性的,他們對主要撫養者和對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樣的。
4個月以後嬰兒開始出現有差別和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嬰兒對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對熟悉的人會無拘無束地笑,對陌生人則帶有一種警惕的注意。
專家提示
發揮嬰兒的“天真快樂”
嬰兒出生十幾天之後,就隱隱約約地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微笑。這是他們對滿足溫飽等生理需要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大約在第2個月末到第3個月初,可以明顯地看到兒童的“天真快樂”反應,即每當看到經常照料他的父母或熟悉的人時,嬰兒就會注視成人的臉,手腳亂動,甚至面帶微笑。
“天真快樂”反應不僅僅是嬰兒飢、渴、飽等生理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情緒活動。當嬰兒睏倦、不安時,父母的出現同樣會使嬰兒產生這種反應,對於陌生人則無此現象發生。可見,“天真快樂”反應是兒童最初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形式或是“社會關係”。
早期教育應該針對嬰兒需要與成人進行情感交流這一特點,經常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刺激,激發其“天真快樂”的反應。例如,新鮮的玩具,優美的音樂,父母引逗或突然出現,都會引發嬰兒的“天真快樂”反應。
研究者認為,“天真快樂”反應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是導致某些兒童呆痴、精神分裂的原因之一,有的嬰兒甚至因此而夭折。據觀察,孤兒院裡的嬰兒由於缺乏固定的代理人,缺乏與成人的感情交流,雖有好的營養和醫療,但看上去他們很一比傷,天折的也較多。因此,成人與嬰兒多接觸,加深對嬰兒的愛,充分發揮“天真快樂”反應,對嬰兒身心極為重要。
3.嬰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和反應
嬰兒的情緒反應與嬰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是緊密相連的。
新生兒已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成人張嘴,新生兒也跟著張嘴;成人微笑,新生兒也表現出高興的表情。
在最初幾個月,嬰兒就能在面對面的溝通中把握照料者的情緒。
大約在4個月時,嬰兒就對“面對面交往”的結構和時機變得敏感。他們凝視、微笑、發聲,就是希望自己的社交夥伴做出相似的反應。
大約在5個月時,嬰兒能夠把面部表情視為有組織的模式,並能夠把聲音中的情緒和說話者的相應表情相匹配。
7~9個月嬰兒能將他人的面部表情作為一個整體模式加以識別。如嬰兒能將積極表情與消極表情區分開來,從而做出不同的反應,這表明嬰兒能理解情緒表達的意義。
1歲左右的嬰兒能利用他人的表情作為社會參照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說,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嬰兒會主動從最信任的人那裡尋求情緒信息來解釋該情境。這是嬰兒情緒理解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P43-45
序言
一
教育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有一則寓言流傳世界,令人沉思:一位印度老人對小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兩隻狼,它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隻狼代表嫉妒、憤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隻狼代表善良、溫柔、希望、感恩、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那么哪一隻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餵食的那一隻!”
因此,你要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喚醒”的是心靈的哪些東西。
同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們也都深深認同這一點一一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種“喚醒”。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不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想像力、創造力誘導出來,喚醒其生命感、價值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家長、教師走進兒童的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心靈,引導其和諧發展、健康成長。這也是將本書取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的意義所在。
二
恐怕很少有人懷疑,教育之於今人,較之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主要得益於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試想,人類的早期,經驗和知識都很匱乏,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主要靠的是“體力”和“勇敢”。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文化的變遷,“知識就是力量”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如果說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確實反映了生物界的自然規律,那么,人類的歷史也足以證明了個人的社會生存與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教育,愈來愈需要教育的援助。
三
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看中國,我們算是“重視”教育的,只不過在重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有別於歐美等國家。試想,如果中國的教育一直很差,那么,中國文化的經久不斷和燦爛恢弘緣何而來?難道上帝只垂青於中國而視其他國度於不屑嗎?中國少數精英者的“被教育”,成就了孔子、王羲之、李白、李時珍、齊白石等偉大的天才,也催生了中國天文、醫學、鑄造、航海等的發展。而中國的普通國民,絕大多數被“正規”教育所離棄,他們受到的是“非正規”教育。這種非正規的教育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人”的。試想,如果中國的大部分人既不識字,不懂科學,也不聽話,不按部就班、兢兢業業地精於“術業”,安分守己地做著該做的事情,哪來的國之久安?哪來的國之強盛?哪來的宇宙之間的任何地方必有“炎黃子孫”?早在上世紀9。年代,我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中國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視“人文教育”的,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文明得以隆盛的原因。西方更注重“科學教育”,這導致歐美17世紀以來的高速發展。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我們的老祖宗們是否會真正地將“人文”和“科學”進行有機的整合,讓大眾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若此,中國又該是怎樣的呢?
四
現代教育帶給人們的最大福祉是人們普遍意識到了教育之於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除少數得益於“天時”、“地利”的國家可以不因教育落後而仍然國富民強之外,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教育都是先進的。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早就超過了70%;每100個勞動力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美國是u%以上,以色列超過了12%,而中國僅僅是1.3%。中國的教育發展目標之一是,到2。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0%。對國家而言,這絕對是一種明智的戰略設計。從已開發國家民眾受教育程度與職業的關係等方面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化水平就越高,個體的收入也越高。
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觀點已不僅僅是學者的研究和寫在教科書中供象牙塔內之人“玩弄”的學術,普通的中國人,甚至是深山老林中的農民也深諳其中的玄妙。
……
以往我們過分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同性,今天我們該承認,在人與人有相同相似地方的同時,一定存在很多的不同點,誠如一句哲言所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就此而言,別人能做到的,我們未必都能做到。怎樣看待影響人發展的各因素間的關係呢?承認遺傳素質不同,由此帶來的人的潛能不同;適宜的環境和教育,可促進潛能的實現,但環境和教育對所有人而言同樣具有相異性,對某個或某些人適宜的環境和教育並非適於所有的人;在明確了任何個體的潛能後,施予他適當的教育條件,該個體就會通過自我實現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揠苗助長不僅無效,而且會帶來其他不利;教育上的擇善從之,就是找到適於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時機,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
九
寫這本書的初衷源自家長和教師的需要。許多年以來,總有不少學校和家長向我們詢問孩子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積累7一些資料。
將該書定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主要考慮的是為家長提供知識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學手段。期待家長能夠進入兒女之心,而不是游離於孩子之外“管理”教育,同時儘量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處理。
該書共分三卷。分別是:學前版,國小版,中學版。每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成長目標和心理百科。成長目標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解釋心理學家關於孩子成長的具體目標和標準,便於家長審視孩子的發展狀況,並及時找出問題。心理百科強調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特徵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我們試圖突出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特點,便於家長閱讀和掌握。正文中穿插了許多資料,包括《專家建議》、《專家提示》、《擴展閱讀》、《知識連結》、《心理實驗》、《家教誤區》等。一來可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二來為家長進一步學習提供線索。
閱讀時,既可分卷進行,亦可前後照應,便於形成對孩子發展的巨觀和微觀認識。
本書作者均是我王作組成員,幾乎都是我的學生。除了卷前署名外,王新波、李建偉、李俊峰、李守龍、劉鳳娟等分別進行了建設性閱讀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山東教育出版社為該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責任編輯喬友福先生傾注了很多心血。在此一併致謝。
宋廣文
2013年6月
教育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有一則寓言流傳世界,令人沉思:一位印度老人對小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兩隻狼,它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隻狼代表嫉妒、憤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隻狼代表善良、溫柔、希望、感恩、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那么哪一隻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餵食的那一隻!”
因此,你要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喚醒”的是心靈的哪些東西。
同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們也都深深認同這一點一一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種“喚醒”。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不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想像力、創造力誘導出來,喚醒其生命感、價值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廣大家長、教師走進兒童的心靈深處,“喚醒”孩子的心靈,引導其和諧發展、健康成長。這也是將本書取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的意義所在。
二
恐怕很少有人懷疑,教育之於今人,較之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主要得益於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試想,人類的早期,經驗和知識都很匱乏,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主要靠的是“體力”和“勇敢”。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文化的變遷,“知識就是力量”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如果說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確實反映了生物界的自然規律,那么,人類的歷史也足以證明了個人的社會生存與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教育,愈來愈需要教育的援助。
三
從歷史和比較的角度看中國,我們算是“重視”教育的,只不過在重視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有別於歐美等國家。試想,如果中國的教育一直很差,那么,中國文化的經久不斷和燦爛恢弘緣何而來?難道上帝只垂青於中國而視其他國度於不屑嗎?中國少數精英者的“被教育”,成就了孔子、王羲之、李白、李時珍、齊白石等偉大的天才,也催生了中國天文、醫學、鑄造、航海等的發展。而中國的普通國民,絕大多數被“正規”教育所離棄,他們受到的是“非正規”教育。這種非正規的教育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人”的。試想,如果中國的大部分人既不識字,不懂科學,也不聽話,不按部就班、兢兢業業地精於“術業”,安分守己地做著該做的事情,哪來的國之久安?哪來的國之強盛?哪來的宇宙之間的任何地方必有“炎黃子孫”?早在上世紀9。年代,我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中國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視“人文教育”的,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文明得以隆盛的原因。西方更注重“科學教育”,這導致歐美17世紀以來的高速發展。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我們的老祖宗們是否會真正地將“人文”和“科學”進行有機的整合,讓大眾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呢?若此,中國又該是怎樣的呢?
四
現代教育帶給人們的最大福祉是人們普遍意識到了教育之於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除少數得益於“天時”、“地利”的國家可以不因教育落後而仍然國富民強之外,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教育都是先進的。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早就超過了70%;每100個勞動力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美國是u%以上,以色列超過了12%,而中國僅僅是1.3%。中國的教育發展目標之一是,到2。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0%。對國家而言,這絕對是一種明智的戰略設計。從已開發國家民眾受教育程度與職業的關係等方面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化水平就越高,個體的收入也越高。
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觀點已不僅僅是學者的研究和寫在教科書中供象牙塔內之人“玩弄”的學術,普通的中國人,甚至是深山老林中的農民也深諳其中的玄妙。
……
以往我們過分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同性,今天我們該承認,在人與人有相同相似地方的同時,一定存在很多的不同點,誠如一句哲言所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就此而言,別人能做到的,我們未必都能做到。怎樣看待影響人發展的各因素間的關係呢?承認遺傳素質不同,由此帶來的人的潛能不同;適宜的環境和教育,可促進潛能的實現,但環境和教育對所有人而言同樣具有相異性,對某個或某些人適宜的環境和教育並非適於所有的人;在明確了任何個體的潛能後,施予他適當的教育條件,該個體就會通過自我實現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揠苗助長不僅無效,而且會帶來其他不利;教育上的擇善從之,就是找到適於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時機,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
九
寫這本書的初衷源自家長和教師的需要。許多年以來,總有不少學校和家長向我們詢問孩子成長和教育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積累7一些資料。
將該書定名為《走進兒女的心——兒童成長心理手冊》,主要考慮的是為家長提供知識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學手段。期待家長能夠進入兒女之心,而不是游離於孩子之外“管理”教育,同時儘量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處理。
該書共分三卷。分別是:學前版,國小版,中學版。每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成長目標和心理百科。成長目標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解釋心理學家關於孩子成長的具體目標和標準,便於家長審視孩子的發展狀況,並及時找出問題。心理百科強調根據孩子每個階段的特徵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我們試圖突出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特點,便於家長閱讀和掌握。正文中穿插了許多資料,包括《專家建議》、《專家提示》、《擴展閱讀》、《知識連結》、《心理實驗》、《家教誤區》等。一來可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二來為家長進一步學習提供線索。
閱讀時,既可分卷進行,亦可前後照應,便於形成對孩子發展的巨觀和微觀認識。
本書作者均是我王作組成員,幾乎都是我的學生。除了卷前署名外,王新波、李建偉、李俊峰、李守龍、劉鳳娟等分別進行了建設性閱讀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山東教育出版社為該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責任編輯喬友福先生傾注了很多心血。在此一併致謝。
宋廣文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