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先賢普及讀本:無為老子》通過老子傳奇的一生,展示出老子稱之為『道』的人生之路,在他那個年代,老子通過『首可道,非常道』成就了傳頌至今的《道德經》;在那個年代,老子通過他的思想將宇宙、人生、物質、精神、社會和政治等無數個層面的東西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基本介紹
- 書名:走進先賢普及讀本:無為老子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16
- 定價:22.00
- 作者:管梅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737317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進先賢普及讀本:無為老子》是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管梅,現居青島,某知名雜誌專欄撰稿人,曾先後發表過《應酬學》《爆笑三國志》《人生就這么回事》等作品,並和多家網站、出版社建立合作關係。作者文筆率真,主題明確,堅持以細膩、嚴謹、真摯的情感去寫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老子其人
老子出世
聰穎少年
智降青年
棗樹姓李
李耳看桃
走親訪友
賣牡丹花
追乞丐說
學水處世
舌存齒亡
第二章 聖人傳說
赴周求學
知己不易
最早老師
李耳架橋
圖書館長
孔子問禮
聃送換幛
理論縣官
高論生死
李耳得道
第三章 《道德經》問世
函谷著書
有用無用
點化子居
《道德經》傳
論養生經
再授孔子
治國烹鮮
李耳祝壽
老子煉丹
第四章 由人到神
聃樓台
如意下凡
石匣傳說
老子散丹
見素抱樸
德善德信
無道無親
聖人辭世
老子墓地
老子出世
聰穎少年
智降青年
棗樹姓李
李耳看桃
走親訪友
賣牡丹花
追乞丐說
學水處世
舌存齒亡
第二章 聖人傳說
赴周求學
知己不易
最早老師
李耳架橋
圖書館長
孔子問禮
聃送換幛
理論縣官
高論生死
李耳得道
第三章 《道德經》問世
函谷著書
有用無用
點化子居
《道德經》傳
論養生經
再授孔子
治國烹鮮
李耳祝壽
老子煉丹
第四章 由人到神
聃樓台
如意下凡
石匣傳說
老子散丹
見素抱樸
德善德信
無道無親
聖人辭世
老子墓地
序言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據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稱老聃,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當於管理王室藏書的官員。據道教的史料記載,老子誕生於農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老子的在世年齡,也是一個懸案,“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老子之所以長壽,《史記》認為是“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列了一個關於老子後人的簡單的家世表。老子的兒子名宗,在魏國當過將領;宗的兒子叫注;注的兒子叫宮;宮的玄孫叫假,假曾在漢孝文帝時期當過官;而假的兒子解曾任漢代一個諸侯王(膠西王)的太傅。據《莊子》記載,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陽子居等人。而曾問學於老子的人則較多,如崔瞿、士成綺等。其中最著名者當為孔子。而真正傳老子之學的有關尹、莊周、列禦寇等。司馬遷就認為,莊周之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歸本於老子之言。《呂氏春秋·不二篇》也指出,老聃之學貴柔,關尹之學貴清,子列子之學貴虛。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三者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道德經》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智慧明珠。
近代以來,《道德經》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許多外國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都對老子的思想深感興趣,並從中受到啟發。
老子的思想在外國企業界也獲得了重視。正當中國的企業界加快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時,西方的企業家們也加速了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步伐。《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和有無相生、虛實相資、禍福依伏的辨證思維被許多企業家靈活套用於領導藝術和經營之道中。
此外,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蘊涵的生態智慧、老子的反戰思想等,也受到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普遍重視。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國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義就是我們所走的路。《說文解字》說:“道,所行道也。”後來含義逐漸擴大,自然與人事所遵循的路徑(規律)皆稱之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說。至老子,始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範疇。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萬物存在的根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應遵循的規律等多重含義。自從老子賦予“道”以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後,“道”就成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兩千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經》,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先秦時期,先後有楊朱、列子、莊子等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從而形成了道家學派。戰國中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聚集了一大批學者,史稱“黃老學派”。他們將老子與傳說中的黃帝結合起來,實際上是按老子的道家思想塑造黃帝的形象。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可以說,在中國古代自先秦以來,幾乎沒有哪個哲學家沒有讀過《道德經》,沒有從《道德經》中受到思想啟迪。
《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文壇盛行田園詩、山水詩。他們將純潔的自然與混濁的社會對立起來,在詩歌中熱情讚揚回歸自然、忘情物外的生活。著名詩人陶淵明稱自己辭官隱居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流連于田園山水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還根據老子關於“小國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民風淳樸,不受禮法刑政的桎梏,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會。 老子關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論述則分別寄寓了音樂和繪畫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終了時候的感覺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清代畫家笪重光在《畫筌》中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老子關於有無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對於中國的傳統建築藝術有深刻影響。老子關於崇尚自然的思想,則規範著中國傳統建築原則。中國傳統的園林建築,處處體現出“師法自然”的理念,高處建閣,峰迴路轉處設亭,臨水為榭,僻靜處造館,以至於疊山、壘石、引水、聚池、架橋、開路、圍籬、設門等,無不是人工建築活動與自然環境具體結合的產物。這些園林,使人們雖然置身於人造環境的有限空間中,卻別有天然環境的無限情趣之感。
《道德經》與中國古代養生方法也有密切的關係。老子關於“道法自然”“少私寡慾”“柔弱不爭”“知止知足”等思想,是歷代養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態度。老子關於“致虛極,守靜篤”“守中”“守一”等主張,成為靜功養生的指導原則。老子關於“玄牝之門”的論述,則在道教內丹學中發展成為“玄關一竅”的理論。老子關於“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的論述,更成為道教徒追求長生成仙之道的理論依據。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的影響。
可以說,《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而老子也因此成為道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列了一個關於老子後人的簡單的家世表。老子的兒子名宗,在魏國當過將領;宗的兒子叫注;注的兒子叫宮;宮的玄孫叫假,假曾在漢孝文帝時期當過官;而假的兒子解曾任漢代一個諸侯王(膠西王)的太傅。據《莊子》記載,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陽子居等人。而曾問學於老子的人則較多,如崔瞿、士成綺等。其中最著名者當為孔子。而真正傳老子之學的有關尹、莊周、列禦寇等。司馬遷就認為,莊周之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歸本於老子之言。《呂氏春秋·不二篇》也指出,老聃之學貴柔,關尹之學貴清,子列子之學貴虛。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三者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道德經》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智慧明珠。
近代以來,《道德經》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許多外國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都對老子的思想深感興趣,並從中受到啟發。
老子的思想在外國企業界也獲得了重視。正當中國的企業界加快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時,西方的企業家們也加速了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步伐。《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和有無相生、虛實相資、禍福依伏的辨證思維被許多企業家靈活套用於領導藝術和經營之道中。
此外,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蘊涵的生態智慧、老子的反戰思想等,也受到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普遍重視。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國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義就是我們所走的路。《說文解字》說:“道,所行道也。”後來含義逐漸擴大,自然與人事所遵循的路徑(規律)皆稱之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說。至老子,始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範疇。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萬物存在的根據、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應遵循的規律等多重含義。自從老子賦予“道”以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後,“道”就成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兩千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經》,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先秦時期,先後有楊朱、列子、莊子等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從而形成了道家學派。戰國中期,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聚集了一大批學者,史稱“黃老學派”。他們將老子與傳說中的黃帝結合起來,實際上是按老子的道家思想塑造黃帝的形象。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可以說,在中國古代自先秦以來,幾乎沒有哪個哲學家沒有讀過《道德經》,沒有從《道德經》中受到思想啟迪。
《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文壇盛行田園詩、山水詩。他們將純潔的自然與混濁的社會對立起來,在詩歌中熱情讚揚回歸自然、忘情物外的生活。著名詩人陶淵明稱自己辭官隱居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流連于田園山水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還根據老子關於“小國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民風淳樸,不受禮法刑政的桎梏,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會。 老子關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論述則分別寄寓了音樂和繪畫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終了時候的感覺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清代畫家笪重光在《畫筌》中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老子關於有無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對於中國的傳統建築藝術有深刻影響。老子關於崇尚自然的思想,則規範著中國傳統建築原則。中國傳統的園林建築,處處體現出“師法自然”的理念,高處建閣,峰迴路轉處設亭,臨水為榭,僻靜處造館,以至於疊山、壘石、引水、聚池、架橋、開路、圍籬、設門等,無不是人工建築活動與自然環境具體結合的產物。這些園林,使人們雖然置身於人造環境的有限空間中,卻別有天然環境的無限情趣之感。
《道德經》與中國古代養生方法也有密切的關係。老子關於“道法自然”“少私寡慾”“柔弱不爭”“知止知足”等思想,是歷代養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態度。老子關於“致虛極,守靜篤”“守中”“守一”等主張,成為靜功養生的指導原則。老子關於“玄牝之門”的論述,則在道教內丹學中發展成為“玄關一竅”的理論。老子關於“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的論述,更成為道教徒追求長生成仙之道的理論依據。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的影響。
可以說,《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而老子也因此成為道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