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這套叢書的名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的願望。使用“建設”這樣一個辭彙,既鮮明地表明了我們對課程改革的立場,更表明我們就在建設的“現場”,“正在進行”新課程的建設。我們相信,這樣的一種建設,不僅需要理解,也不僅需要行動,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動,在行動中理解。在建設新課程的過程中,這種“理解”與“行動”持續不斷地互動、生成和深化,使建設新課程的腳步更堅定、堅實,也更從容和富有理性。課程改革正在推進和深化,因此本套叢書所提供的觀點、經驗和案例是“正在進行時”,肯定有許多不足,希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校本發展: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 作者:楊九俊 吳永軍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366542, 9787534366543
圖書目錄
第一節 “校本”興起的背景
一、教育重建:“校本”興起的國際背景
二、課程改革:“校本”興起的國內背景
第二節 “校本”的內涵與要素
一、西方教育文獻中的“校本”概念
二、如何理解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
三、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所包含的要素
第三節 校本發展中應處理好的兩對關係
一、集權與分權
二、封閉與開放
第二章 校本課程開發
第一節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及基本理念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徵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與局限
第二節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式
一、“校本的課程開發”方式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式
第三節 校本課程開發案例
一、個性:在“校本課程”中生長,
二、讓學生有健康的心理
第三章 校本培訓
第一節 校本培訓的幾點認識
一、校本培訓是學校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的培訓
二、校本培訓可以是幾個學校聯合與互動的培訓
三、校本培訓與非校本培訓
四、新課程的校本培訓與傳統的校本培訓
第二節 校本培訓的基本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校本培訓應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二、主體性原則:校本培訓應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
三、個性化原則:校本培訓應該有利於教師的個性表現
四、問題性原則:校本培訓應該基於問題的發現和解決
第三節 校本培訓的操作環節
一、問題的確定
二、方案的制訂
三、培訓的形式
四、具體實施
五、考核與評價
第四節 校本培訓案例
一、學校校本培訓方案
二、讓教師在校本培訓中不斷提升自己
三、中學校本培訓制度的建立與實踐
第四章 校本教研
第一節 校本教研的內涵與特點
一、何謂校本教研
二、校本教研的特點
第二節 校本教研的性質與價值
一、校本教研是校本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校本教研是學校創特色的重要支撐
三、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力量
第三節 校本教研的實施策略
一、藉助“教研活動”的運作模式
二、以“行動研究”弓l導教師走上研究之路
三、讓“校際聯動”成為推進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
四、讓“專業弓J領”為校本教研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五、讓教研室改革轉型成為校本教研的服務導向
第四節 校本教研案例
一、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的校本教研
二、凸顯“人本”的校本教研
第五章 校本主體
第一節 審視:校本發展中的人
一、校本發展中人凸現的時代背景
二、校本發展中人的本質特徵
三、校本發展中人的角色分析
第二節 校長:以職業發展為推動力引領校本發展
一、努力走校長職業化之路
二、實施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管理
三、校長也要學會經營學校
第三節 教師:以專業發展為核心支撐校本發展
一、催生新的教育教學觀念
二、讓教師成為教育研究者
三、在專業引領下不斷發展
第四節 學生:以個性表達為目標體現校本發展的價值
一、讓學生主動地發展
二、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
三、讓學生儘量獲得較為全面的提高
第六章 校本資源開發
第一節 教育轉型與校本教育資源開發
一、新知識觀賦予教育資源新的內涵
二、學校自主發展打破了教育資源的供給機制
三、新課程的實施需要以校本教育資源開發為基礎
第二節 校本教育資源開發的理念和要求
一、科學地開發和使用教材
二、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的教育價值
三、增強教育的適用性、針對性和選擇性
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第三節 校本教育資源開發的策略
一、社區融合
二、家校互動
三、教師協同
四、同伴學習
五、資源建庫
六、校際共享
第四節 校本資源開發案例
第七章 校本評價
第八章 校本管理
第九章 校本發展與學校文化建設
後記
文摘
在課程改革實驗中,我們認為,一個好的校本培訓所產生的效應,從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上看,至少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能帶給教師“經驗的分享”。這種分享不是由培訓“告訴”教師的,而是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通過深刻的體驗而感悟獲得的。(2)能帶給教師“理智上的挑戰”。培訓中營造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在“真實的問題”的研究中,使教師面對認識衝突,感受到智力的挑戰,從而獲得認知擴展、理性提升,形成更富有洞見的見識。(3)能帶給教師“價值的構建”。這種構建不僅包括認知方面的收穫(如概念、定義、原理以及教學技能的形成、鞏固和完善),還包括態度與價值觀的改變、豐富與提升,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淨化,從而在靈魂深處滋長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校本培訓與非校本培訓,從而更好地把握校本培訓的特點。所謂非校本培訓,主要是指由校外開展的培訓,培訓的主體儘管還是中國小教師,但培訓者往往是大學的教師、科研機構的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領導等。非校本培訓一般是通識培訓,這種培訓在理念的確立和觀念的轉變上應該說是不可缺少的,但更多具體的培訓、實用的培訓、實踐性的培訓還應該是校本培訓。
首先從培訓的思想和觀念上看,非校本培訓和校本培訓都是著眼於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但非校本培訓畢竟是在理念層次上進行定位的,要解決巨觀方面的問題。校本培訓是在微觀層次上定位,解決具體實在的問題。二者都有其相應的作用,非校本培訓可以彌補教師理論的不足,校本培訓又可以彌補實踐的不足。無錫市錫山區認為,作為國家級實驗區,要依託自身的優勢,接受高層次的培訓。
後記
親歷和感受著課程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正在進行時”,這使我們很投入地“沉浸”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沉浸”在實踐的探究和創新中。叢書中我們選擇了大量課程改革實踐中形成和創造的新鮮、豐富的事實、案例和經驗,我們曾經為此激動過,也希望能激動、激勵、振奮更多的人,但又不能滿足於這種“沉浸”。我們試圖通過解讀它們,把它們客觀化,從而超越它們,提升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這套叢書的名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的願望。使用“建設”這樣一個辭彙,既鮮明地表明了我們對課程改革的立場,更表明我們就在建設的“現場”,“正在進行”新課程的建設。我們相信,這樣的一種建設,不僅需要理解,也不僅需要行動,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動,在行動中理解。在建設新課程的過程中,這種“理解”與“行動”持續不斷地互動、生成和深化,使建設新課程的腳步更堅定、堅實,也更從容和富有理性。課程改革正在推進和深化,因此本套叢書所提供的觀點、經驗和案例是“正在進行時”,肯定有許多不足,希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