赬桐葉(赬桐葉)

赬桐葉(赬桐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赬桐葉,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赬桐的葉。具有消腫散瘀功效,可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赬桐葉
  • 別稱:紅蜻蜒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Asteridae
  • :唇形目
  • :馬鞭草科
赬桐葉·版本一,出處,異名,來源,性味,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選方,摘錄,赬桐葉·版本二,出處,植物名稱,藥材基源,採收儲藏,原形態,生態環境,資源分布,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各家論述,摘錄,

赬桐葉·版本一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

紅蜻蜒葉(《中國藥植圖鑑》)。
赬桐葉赬桐葉

來源

馬鞭草科植物赬桐,植物形態詳"爆菊花"條。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澀,平。"

功用主治

消腫散瘀。治癰疽疔瘡,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排膿解毒,生肌斂口。"
②《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赬桐葉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瘠瘡潰瘍:鮮赬桐葉,用銀針密刺細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貼患處,日換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疔瘡:鮮赬桐葉一握。和冬蜜搗爛,敷患處。若用乾葉,先研成細末,再調冬蜜敷患處。(《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跌打積瘀:赬桐葉十兩,苦地膽半斤,澤蘭四兩,鵝不食草四兩。搗爛,用酒炒熱後,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赬桐赬桐

摘錄

《*辭典》

赬桐葉·版本二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名稱

植物名稱

【拼音名】Chēnɡ Tónɡ Yè
赬桐赬桐
【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Glorybower
【別名】紅蜻蜒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endrom japominicum thumb Sweet

藥材基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赬桐的葉。

採收儲藏

全年均可采,曬乾,研末或鮮用。

原形態

灌木,高1-4m。小枝四棱形,嫩時有絨毛,枝內髓堅實,乾後不中空。單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黃褐色短柔毛;葉片圓心形或寬卵形,長8-35cm,寬6-40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疏短尖齒,表面有疏伏毛,葉脈基部具較密的銹褐色短柔毛,背面密被銹黃色盾形腺體。二歧聚傘花序組成大雨開展的頂生圓錐花序,長15-34cm,寬13-35cm;苞片寬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苞片線形;花萼紅色,外面散生盾形腺體,長1-1.5cm,深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3mm;花冠紅色,稀為白色,花冠管長1.7-2.2cm,先端5裂,長1-1.5cm;雄蕊4,長約為花冠管的3倍,與花柱同伸於花冠外;子房4室,柱頭2淺裂。果實近球形,直徑7-10mm,熟時藍紫色。宿萼外折,星狀。花、果期5-11月。

生態環境

生於平原、溪邊、山谷或疏林中、庭園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南及江蘇浙江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辛;甘;性平

歸經

肝;脾經

功能主治

祛風;散瘀;解毒消腫。主偏頭痛;跌打瘀腫;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赬桐葉赬桐葉

附方

①治瘡潰瘍:鮮赬額桐葉,用銀針密刺細孔,再用米湯或開水沖泡,貼患處,日換二、三次。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疔瘡: 鮮赬桐葉一握。和冬蜜搗爛,敷患處。若用乾葉,先研成細末,再調冬蜜敷患處。 (《福建民間草藥》)③治跌打積瘀: 赬桐葉十兩,苦地膽半斤,澤蘭四兩,鵝不食草四兩。搗爛,用酒炒熱後,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排膿解毒,生肌斂口。
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