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602(俄語:АН602),別稱“沙皇炸彈”(俄語:Царь-бомба),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總共製造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它是人類至今所引爆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
它的爆炸當量本來相當於1億噸的TNT炸藥,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會導致內政難題與外交風波,因此將核彈減半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儘管被削減了一半的威力,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投擲於廣島和長崎的“小男孩”核子彈的3800倍,“胖子”核子彈的2300倍。雖然蘇聯成功完成試爆,沙皇炸彈仍然從未列入現役武器,蘇聯軍方僅想要將沙皇炸彈作為蘇聯在軍力上的象徵與展示。
“沙皇”一詞慣用於描述俄羅斯的巨型事物,如沙皇鐘、沙皇炮等。AN602擁有諸多別稱,例如RDS-220(РДС-220)、RDS-202(РДС-202)、RN202、PH202、AH602、大伊凡、大伊萬等,其中情局代號為“JOE 111”。
基本介紹
簡介,基本資訊,爆炸過程與結果,過程,結果,比較,附記,參見,
簡介
AN602(俄語:АН602),別稱“沙皇炸彈”(俄語:Царь-бомба),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總共製造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它是人類所引爆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
原由
代號車里雅賓斯克-70(1991年後開放並更名為“斯涅任斯克”)是當初蘇聯兩座開發核武器的的城市之一,其中現在的“全俄羅斯物理技術科學研究中心-聯邦核子中心”提出研發建造特大號核武之後,當時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兼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就在1961年7月10日批准了該項計畫。不過他同時也要求在同年十月底左右完成試爆,剛好是第22屆蘇共黨代會會期,赫魯雪夫可以借試爆的成功來鞏固自己在蘇共中央的地位。
沙皇炸彈的“沙皇”兩個字其實來自於其他兩個類似的物品:全世界最大的青銅鐘沙皇鐘和全世界最大的榴彈炮(也是青銅製)沙皇炮。看在這么大的噸位與威力上,西方世界就稱之為“沙皇炸彈”。有趣的是,蘇聯人也接受了這個稱號。
如概述所言,蘇聯軍方並沒有將這枚氫彈用在戰場上的打算,蘇聯軍方認為除了藉由建造完成以及威力釋放後的結果達成對西方世界的震嚇之外,實際上對於這枚大傢伙要如何運用才是最傷腦筋的事,因為它太大而丟不遠-Tu-95轟炸機雖然能夠攜帶這個大傢伙升空,然後再找個地方重演一次“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問題是轟炸機就因此而飛不遠,也容易被震波擊落,所以就因此只製造一枚實彈作為全世界最大也最單調的“煙火表演”與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的啞彈。
1961年8月13日,柏林圍牆在赫魯雪夫的支持下開始起造,冷戰中東西方又一次的對峙與緊張開始產生;同時法國在一年前2月13日藉由在撒哈拉沙漠“藍色跳鼠”試爆任務的成功成為歐洲第二個,全世界第四個國家級核武俱樂部的會員。
在這么僵持與緊繃的時局裡,蘇聯以試爆對世界發聲,表示蘇聯仍然是不可輕忽的對象;然而其後三年蘇聯卻一次核武試爆都沒有舉行過。隔年的10月14日,蘇聯與西方世界爆發了更嚴重的對峙,就是古巴飛彈危機。
基本資訊
- 彈體總重量:27噸
- 彈體總長度:8米
- 彈體總直徑:2米
- 試爆日期與時間:1961年10月30日早上11時32分(莫斯科時間)
- 試爆地點:北緯73.85°,東經54.50°
- 試爆方式:傘降式空投
- 釋放高度:10,500m
- 引爆秒差:188秒
- 引爆高度:4,200m
- 引爆方式:經由氣壓感測器感測到設定高度時自動引爆。
爆炸過程與結果
過程
沙皇炸彈是一種具備三階段性爆炸的氫彈武器,雖然說它的爆炸威力被削減為5000萬噸,但是仍然相等於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總量十倍。它的第一階段的起爆以核分裂為主,然後壓縮程式變成核聚變;大部分的氫彈都是利用第一階段所產生的能量壓縮成倍增的核聚變階段,也就是從裂變引發聚變,聚變釋放出的中子誘發出更劇烈的裂變的正回授;沙皇炸彈的威力在這一點上成功地表現出來。
理論上只要三個階段全部完成就能夠釋放出7000萬噸TNT炸彈的威力,不過經過俄方物理學家的計算與評估後,假設沙皇炸彈在英格蘭中部發威,尤其若為了造成大規模地面破壞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後含有放射物質的落塵也會輕易地影響到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如果在當時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放射性塵埃更是能影響到蘇聯的邊界地區。為了避免塵埃影響,原來包覆融合蕊用的鈾238被換成鉛,這樣就能控制融合反應中擴大進行裂變反應的鈾原子與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階段中的中子加速裂變的過程也就被終止,因此全部的能量中大約97%來自於核聚變方式;後來的試爆也都按照這個方式,以避免無法預期與控制的落塵造成鄰近或偏遠地區以及國家的嚴重影響。
結果
一開始美國方面估計爆炸當量是6700萬噸TNT,但是從1991年起俄羅斯的資料宣稱只有3000萬噸。爆炸能量於39納秒內釋放出超過21萬太焦耳,其功率超過5.4×10瓦特。赫魯雪夫倒是在對蘇共大會演講的紀錄片當中“恫嚇”西方這一次試爆有一億噸TNT的威力(其實這是原先計畫威力)。
爆炸當時所產生的火球半徑達4600米,已超過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捲了地面,並迅速擴散到投擲的高度,在將近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可看見。爆炸產生的蕈狀雲寬近40公里,高約64公里,相當於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爆炸產生的熱風甚可以讓遠在51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級灼傷,爆炸的閃光能造成43公里以外人的眼睛劇痛與灼傷,甚至造成白內障以及失明。
整個爆炸連芬蘭都能發現和感覺到,並造成當地許多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的暴風壓力在引爆點正下方就高達每平方英寸300磅(壓力等同於210,920.86kg/m2),足足向外吹送了將近100公里的範圍。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芮氏地震規模5~5.25的地震。
比較
與前面提到的通古斯事件比較,這一次的試爆規模大了將近三倍(通古斯加事件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00-1500萬噸TNT當量);至於形成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的撞擊事件的威力大約為10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480顆空投在長崎的胖子核子彈,或者是688顆在廣島市引爆的小男孩核子彈,其規模排名第四。
附記
- 由於“沙皇炸彈”過於龐大,所以該架Tu-95任務機必須將機體內的燃油槽與機腹炸彈艙門移除才能執行任務。(這也就是沙皇炸彈無法服役實戰化的主要原因)。
- 杜爾諾夫柴夫少校於任務結束後就地升任中校,並且獲頒蘇聯英雄勳章(Герой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一枚。
- 執行任務的兩架轟炸機均塗裝含有特殊材質的白色無機反光塗料(西方情報單位推測為含矽陶土的塗料)以避免試爆的高溫造成人員或任務機的損傷。
- 另外為了試爆人員的安全考量,沙皇炸彈還特別加裝一副重達800公斤的減速傘,以延遲炸彈釋放墜落後的時間與速度(釋放後到起爆時差為188秒),也好讓任務機與觀測機能夠撤到距離原爆點45km以外的安全範圍。
- 這一次的核彈設計有功人員名單當中,有一個人成為197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就是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姓氏也譯作沙卡洛夫)。沙卡洛夫儘管享有蘇聯氫彈之父的美譽,但是在這一次成功試爆後,以反對核武的言論最終成為蘇聯當局眼中的“異議份子”。
- 由於此次試爆代號與1955年11月22日試爆的RDS-37(РДС-37)代號同為“Ivan”(大伊萬) , 許多人將兩者混淆 , 誤以為RDS-37(РДС-37)就是指沙皇炸彈 。
參見
- 大型空爆炸彈
- RDS-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