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半島

科拉半島

科拉半島(源自薩米語:Guoládat 意即多魚之地;俄語:Коль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是一個位於俄羅斯極北摩爾曼斯克州內的一個半島。它的北面是巴倫支海,東南面是白海,近鄰芬蘭。島上有俄國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是半島上的主要海港。在蘇聯時期,摩爾曼斯克是一個重要的潛艇生產中心,現在仍是俄羅斯北方艦隊(Russian Northern Fleet)總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拉半島
  • 外文名:Коль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
  • 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 主要港口:摩爾曼斯克、蒙切戈爾斯克
  • 資源:銅、鎳
  • 地理位置:俄羅斯西北端
  • 所屬國家俄羅斯
概況,介紹,地層,人文,城市,科學,污染,

概況

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在俄羅斯西北端。屬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北瀕巴倫支海,東、南臨白海,西以科拉河、伊曼德拉湖及尼瓦河為界。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北部和中部是低山。南部為多沼澤和湖泊的平原、低地。西部邊緣有1000米以上的山區,最高峰海拔1191米。礦藏有磷灰石、銅、鎳和釩鈦磁鐵礦等。
科拉半島
大部在北極圈內,1月平均氣溫-13℃-8℃,7月8℃-14℃。年降水量300-750毫米。夏有極晝,冬有極夜。河流短小,富水力。多冰磧湖。自北而南有苔原、森林苔原及森林帶。 以漁業、採礦、化工、有色冶金和船舶修理為主。氣候嚴寒,農業不發達,畜牧業重要。沿海多峽灣,以科拉灣最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沿岸不結冰。
位於灣口的摩爾曼斯克為不凍港,重要軍事基地。建有全國第一座潮汐發電站(在基斯洛灣)。設有凍土帶自然保護區(沿岸)和森林自然保護區(中部)。主要經濟中心有摩爾曼斯克、蒙切戈爾斯克、基洛夫斯克、扎波利亞爾內等。

介紹

科拉半島西面從科拉灣沿著子午線通過伊曼德拉湖、科拉湖及尼瓦河至Kandalaksha灣。 半島面積約十萬平方公里。北面海岸高而陡峭,而南面則平坦。半島西面有兩山脈:小希比內山(Khibiny mountains)及洛沃澤羅凍原(Lovozero,高達1120米)。半島中部是Keyvy流域。
由於上一次冰河時期將泥土上層的沉積層帶走,科拉半島表面有極豐富的礦石及礦物質,諸如磷灰石、鋁資源、鐵礦石、雲母、陶瓷原料、鈦礦、金雲母和蛭石,以及其他較少有的有色金屬。俄羅斯諾里爾斯克鎳公司(MMC Norilsk Nickel)便有在半島上經營開採。世上最大的地上鑿孔—科拉超深鑽(Kola Superdeep Borehole)—亦是在半島靠近挪威邊境的位置。
科拉半島
雖然地處極北,科拉半島因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相對較溫和。一月平均溫度約-10°C及七月平均約10°C。半島南部屬於泰加林而南部則屬於凍土層。
半島上有很多有激流的河流,其中最主要的有Ponoy河、Varzuga河 River、Teriberka河、Voronya河及Iokanga河。主要的湖泊有伊曼德拉湖(Imandra)、Umbozero湖及洛沃澤羅湖(Lovozero)。半島上的河流是大西洋三文魚Salmo salar的重要棲息地,它們會從格陵蘭及法羅群島回來產卵。釣魚消遣因此應運而生,有一些小屋及營地集居著在夏季到來的釣魚人士。科拉的河流會在冬天被冰封。
除了俄羅斯Pomor人,半島也是薩米人(Lappish)的家;在蘇聯時期,薩米人被逼定居在洛沃澤羅的市鎮,他們現在在該地區各處牧養馴鹿。
在科拉鎮衰落之後,摩爾曼斯克成為半島上的主要海港。在蘇聯時期,摩爾曼斯克是一個重要的潛艇生產中心,現在仍是俄羅斯北方艦隊(Russian Northern Fleet)總部。

地層

科拉群(英文:Kola Gr) 屬太古宙,分布在俄羅斯科拉半島。可作為波羅的地盾和東歐地台太古宙代表性地層。自下而上分為平克爾雅夫爾組,厚600-2000米,為具混合岩化含石榴子石和矽線石黑雲母片麻岩、輝石麻粒岩、二輝石角閃石片岩和輝石角閃岩的互層,含鐵英岩層,含磁鐵礦的角閃石和輝石片麻岩層,稱為“富鈣岩石建造”;楚德茲雅夫爾組,為角閃岩和角閃石片麻岩;沃爾什帕卡哈組(>2000米),是由富鋁成分的石榴子石、矽線石、石榴子石、黑雲母和一些其他含石榴子石片麻岩和片岩組成,並常成互層產出。科拉群可與科拉拉普蘭麻粒岩雜岩和卡累利阿雜岩及科拉半島南部的貝洛莫爾斯卡亞(白海)群對比。貝洛莫爾片麻岩鋯石年齡為27億年。
角閃石角閃石

人文

薩米人是北歐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挪威(3萬人)、瑞典(1.7萬人)、芬蘭(5000人)、俄羅斯(2000人)。俄羅斯薩米人約80%居住在摩爾曼斯克州的科拉半島上。20世紀初,科拉薩米人全部是農村居民,而20世紀末他們中幾乎40%生活在城市裡,其中很多人受過中等專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非傳統經濟部門中工作。
在近數百年時間裡,由於居住地之間空間相互交錯,薩米人與其他民族交往密切。他們與俄羅斯人交往已有八個世紀,與卡累利阿人交往時間也很長。此外,在科拉半島西南部早就居住著芬蘭人,19世紀末一批養鹿科米—伊熱梅茨人和涅涅茨人從伯朝拉河地區遷到半島東部,薩米人與他們也有較密切的交往。而現在半島上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外來移民,主要是俄羅斯人,還有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韃靼人等。
薩米人薩米人
作為北歐的土著民族,薩米人祖先占有比現在分布區廣闊得多的地域,後來隨著俄羅斯人、卡累利阿人、芬蘭人、斯堪的納維亞人的進入,薩米人逐漸被排擠到極北地區。從保存下來的薩米人遠祖所固有的特徵來看,薩米人的人種類型是獨特的。從語言來看,一般認為薩米語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波羅的-芬蘭語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薩米人創造了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明顯不同於他們的北歐鄰人,也有別於外烏拉爾的生活在相似的自然條件下、有著相似生活方式的民族。
薩米人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文化,是在各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其中自然環境,尤其是北極嚴酷的氣候條件起了重要作用。作為民族,薩米人是在科拉半島北部、卡累利阿、芬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這片廣大土地上形成的。這片土地的頗大部分處於北極圈內,是氣候和動植物界極為特殊的地區。現在薩米人占有的土地,無論在俄羅斯還是在北歐國家,主要屬森林凍土帶和凍土帶,包括山地凍土帶。在生態上,北大西洋沿岸是特殊的地區。對薩米人物質文化的研究表明,它主要由森林帶成分和凍土帶成分構成,前者在東部地區、後者在西部地區表現得更明顯。薩米人傳統物質文化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達到了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薩米人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保持了古代經濟-文化類型的特點。這是一種捕魚、養鹿和狩獵相結合的類型。狩獵對象主要是陸地動物野鹿,後來也獵取毛皮獸;沿海地區薩米人會獵捕海獸,如環斑海豹、髯海豹、格陵蘭海豹等。與漁獵經濟相適應,薩米人過著半遊牧生活。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薩米人生活在定居公社類型的地域性村莊中,在科拉半島這樣的村莊有17個。大多數村莊都有夏季和冬季兩個住地。此外,每個家庭都有幾處住地,分秋季和春季住處。所有的經營地(牧鹿場、捕魚場、狩獵地塊)在村莊之間分配,這項制度被嚴格遵守。在半島有限的空間條件下,該制度保證了各村莊在經營地利用上的平等權利,也有利於經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資源枯竭。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拉薩米人從事的基本行業是養鹿和捕魚,這兩項工作平均提供其全部收入的2/3。由於當地動物資源漸趨枯竭,狩獵的規模已很小,只提供薩米人全部收入的10%左右。在20世紀初,薩米人工作種類增加,如在鐵路和伐木部門工作或為地質勘探隊做嚮導等,在非傳統行業工作的收入達到全部收入的25%~30%。
科拉薩米人傳統經濟年度是被嚴格規定的,一年被分成八個工作季,在各個工作季里須按計畫勞作,總的目標在於保障經濟的綜合性和各種經濟活動方式的有效結合。按出工數量和耗費時間,養鹿業在所有行業中占第一位。實際上薩米人全年都在從事養鹿業。從鹿群規模、牧場承受能力、牧鹿犬的利用等方面來看,薩米人養鹿業對科拉半島自然條件有非凡的適應性,對薩米人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

城市

摩爾曼斯克 (Murmansk)
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終年不凍,被稱為“不凍港”。人口約42.6萬。在城區的高處放眼望去,整個城市沿科拉灣的狹長地帶由北向南展開,城區依山而建,是個瀕臨海灣的小山城。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築大都是50年代興建的5層高的建築,顯得有些陳舊。在靠近城邊的山巒上,主要是高層的居民住宅樓。入夜,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初披冬裝的北國港灣顯得迷人而多姿。
摩爾曼斯克是俄羅斯西北摩爾曼斯克州的政治、文化和工業中心。它的發展同臨近的其它城市一樣,同俄羅斯發展北方海上軍事力量緊密相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位於北極圈內,但冬季科拉灣海水不結冰,是俄國少有的不凍港。船艦出入該港不經過別國控制的灣峽,交通戰略位置極重要。為全俄最大的軍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羅斯船隻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800-1000萬噸。從沙皇俄國時期開始,在北方地區建立不凍港的海軍基地就是俄羅斯積極推行的一個海軍發展戰略。1899年沙皇俄國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第一個軍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科拉灣的戰略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1916年,同俄羅斯內地相連的鐵路在摩爾曼斯克建成通車,同時俄羅斯決定在這裡興建港口,摩爾曼斯克正式建城。到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這裡已經成為俄羅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中心。蘇聯政府於1933年決定在科拉灣建立北方艦隊分艦隊,1937年改為北方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摩爾曼斯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來自盟軍國家的各種物資,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蘇聯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為同美國爭奪海上強國地位,蘇聯政府積極發展海上軍事力量。北方艦隊成為俄羅斯海軍著力發展的海上力量之一。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就是在1958年配備給北方艦隊的。從50年代到70年代,北方艦隊成為蘇聯最為強大的海軍艦隊,原蘇聯海軍的2\3的核潛艇和水上核艦艇都駐紮在北方艦隊。
正是由於摩爾曼斯克及其臨近地區同北方艦隊聯繫緊密,這裡的許多造船和船泊修理,以及核工業企業都直接同軍事有關。因此這裡一直以來基本上是不對外開放的地區。
摩爾曼斯克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這裡是一個核設施多、核污染風險很高的地方。這實際上也是同原蘇聯政府在這裡全力發展核潛艇戰略軍事力量密切相關。據官方公布的材料,摩爾曼斯克州地區共有220個核反應堆。還有100多艘已經廢棄但沒有進行處理的核潛艇。這裡還存放有許多核廢料和核燃料。因此,這裡的核污染問題成為世界一些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的關注的一大問題。 城市和商港位於科拉灣南端東岸,是俄北方海洋漁業基地和全俄最大漁港;為貫穿北冰洋的北海航線的起點和俄北極地區各島嶼與考察站的補給基地。工業以魚類加工、修船、木材加工和建築材料為主。北極地區重要科研中心,有極地研究所、海洋漁業及海洋學等研究機構。市東北25千米的北莫爾斯克是俄北方艦隊司令部駐地。
摩爾曼斯克一年中有一個半月的長夜,又有兩個月的長晝。每年從12月2日起到次年1月18日前後,太陽一直沉落在地平線以下,北極星則幾乎垂直地懸掛在高空。而在夏至前後的兩個月里,太陽終日不落,周而復始地在天空迴轉。
摩爾曼斯克位於北極圈以內約68°處,被稱為“終年不凍港”,原因是這裡有暖流經過。而且此處在5月份開始出現極晝。

科學

世界上最深的人造鑽井位於俄羅斯北部科拉半島。冷戰時期,蘇聯決心在前往地心和月球方面超過美國人,世上最大的地上鑿孔—科拉超深鑽(Kola Superdeep Borehole)從1970年開始挖掘,直到1989年才結束。科拉探井進尺12000米,即12公里,而地球半徑約6371公里,即便是地殼,平均厚度也大約是17公里,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公里。
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公里;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公里。 科拉探井遠遠沒有鑽透地殼。至於原計畫鑽深1.5萬米(15公里,也沒有鑽透地殼),後來中止了鑽進,是因為1989年蘇聯劇變,後繼的俄羅斯資金緊張,沒錢繼續投資了。直至今天,儘管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實施了很多這種科探井,但是沒有鑽到這么深的,主要是因為投資太大,且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大的國防或科技上的戰略意義,所以比起航天技術來說,很少願意有國家在這種超深探井中不計代價地投入。
科拉探井鑽探設備外觀科拉探井鑽探設備外觀
在俄西北部的科拉半島上有一口深層科研鑽井,為了研究地殼深處高頻聲波的特點,俄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專家在這座鑽井內距地面3050米處安裝了一個靈敏度很高的磁致伸縮檢波器。經過數年的不間斷探測和記錄,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他們記錄下的一部分聲波變化能準確反映出當地一家採礦冶金企業的工作規律。
參與這項研究的俄科學院通訊院士尼科拉耶夫在新一期《科學院報告》雜誌上撰文說,地下深處岩層的自然輕微活動會使科研鑽井內出現微弱的高頻聲波,但常有一些地聲雜波幾乎完全掩蓋自然的聲波。專家經研究發現,這些雜波源自一家距科研鑽井井口約6公里的企業。
俄羅斯北方艦隊俄羅斯北方艦隊
研究人員無意中“聽”到的聲音表明,該採礦冶金企業的重型設備每天被3個班次的工人分別使用近8個小時;每個班次的工作都會使雜波強度達到一個峰值,而3個峰值之間的數據能反映出工人短暫的換班休息時間;在一段時期內,該企業的露天礦場每天都通過爆破採礦;工人活動所產生的雜波在節假日明顯減弱;在每年實行夏時制後,與該企業有關的雜波會提前一小時出現。這種“聽”得到的結果準確度非常高,比如,研究人員“聽”後能判斷出,2005年年底的某一天,該企業的三班倒工作制不知什麼原因沒有照例得到執行。
俄研究人員認為,上述企業所處地質構造帶的附近有一些斷層,斷層周邊往往有碎裂的岩塊,這樣的結構可能有利於源自地面的地聲雜波抵達3000多米深的地下。俄專家正準備進一步分析這些意外的探測結果。

污染

挪威環保組織Bellona警告稱,俄羅斯存放在科拉半島的核廢料庫遭海水侵蝕,隨時可能引發爆炸。有專家稱,一旦這一情況發生,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將擴散到整個北歐,乃至英國,造成的環境災難將超過1986年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爆炸!
科拉超深鑽科拉超深鑽
三座海底核墳墓埋了2.1萬支核燃料棒
據挪威的這家環保組織透露說,俄羅斯西北部科拉半島的安德烈夫灣內有三座“海底核墳墓”—海底核廢料儲存庫。
這三座核廢料儲存庫分別於1982年和1983年開始投入使用,用於“臨時存放”2.1萬支廢棄的核燃料棒。
儘管核廢料儲存庫所處的位置是近海,距離挪威邊境只有45公里,但由於投入使用之時蘇聯仍然十分強大,所以任由挪威和西方國家抗議也奈何它不得。
蘇聯政府當年也保證說,安德烈夫灣內的海底核廢料儲存庫只是“暫時的”,而“暫時的”核儲存庫也非常安全,儲存庫外的特殊混凝土牆壁“能抗八級強震和小型核彈襲擊”,所以外界盡可對核儲存放心。
海水腐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然而,最新的調查卻發現,號稱“銅牆鐵壁”的儲存庫外部的混凝土牆壁現在發現了大小不等的裂縫,高腐蝕性的海水正在滲入儲存庫內,侵蝕著裡面的核廢料,釋放出細小的鈾粒子。而這些鈾粒子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給整個北歐乃至於全歐洲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
Bellona現任核專家、俄羅斯前海軍軍官尼基金表示:“我們現在正坐在火藥桶上,它的導火索正在燃燒,但我們根本不知道導火索到底有多長。”這意味著連鎖反應可能很快就發生,也可能會相當久之後才發生。
該組織引述俄羅斯原子能機構報告稱,最近的研究發現,原本乾燥的核儲存庫內開始發現腐蝕性海水,“目前的降解導致核燃燒分裂成細小的微粒,計算顯示這些粒子與水結合,會觸發無法控制的連鎖反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