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生平,音樂評價,個人作品,
個人生平
赫爾姆特·瓦爾哈(HelmutWalcha)(1907.10.27-1991.8.11),德國著名的管風琴和大鍵琴家。父親埃米爾·瓦爾哈(EmilWalcha),是當地的一個郵局的局長,其母親名叫安娜·費肯(AnnaFicken)。
瓦爾哈於1908年接種了天花疫苗,因為後遺症而使得視力非常衰弱。但他的父母不久發現他的視力還未完全喪失,因此讓他進入了國小。在他父母的薰陶下,他非常喜愛音樂,並由他的姐姐教他認識樂譜。瓦爾哈曾意外的聽到了巴赫的F大調創意曲(BWV779),並因此喜歡上了管風琴,並開始在他家附近的教堂進行練習。雖然他的父母認為應該讓他進入音樂學院學習,但瓦爾哈自己更喜歡單純的演奏。
12歲的時候為萊比錫Gewandhaus管弦樂隊的貝斯手Feintheizen演奏過管風琴。瓦爾哈的演奏給Feintheizen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為瓦爾哈和當時Gewandhaus管弦樂隊的指揮阿爾圖·尼基什(Template:Bd)安排了一次會面。尼基什認為瓦爾哈非常有音樂天賦,並督促他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Feintheizen教授了瓦爾哈一年的鋼琴演奏。
1922年,瓦爾哈進入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巴赫音樂的權威GüntherRamin。GüntherRamin對瓦爾哈進行了全面的音樂教育,使得他在的鋼琴、管風琴和音樂理論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慢性角膜炎再度侵蝕了他本就虛弱的眼睛,手術也未能挽救他的視力。因此,在他16歲(1923年)的時候,他完全失明了。
瓦爾哈在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éChurch)進行了他的首演,並受到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1926年,他作為Ramin的助手成為了聖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的候補管風琴師。
1927年,瓦爾哈作為萊比錫音樂學院的“最優秀學生”(summacumlaude)畢業。同年,他進入萊比錫室內樂研究中心。
1929年被推選為法蘭克福和平教堂(PeaceChurch)管風琴手。
同年,瓦爾哈使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Church)的小管風琴為ArchivProduktion錄製巴赫的音樂作品。他為EMI和ArchivProduktion公司的錄音使他在全世界開始聞名。
1950年,他參加了在哥廷根舉辦的為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音樂節上。同時,他也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為了紀念他對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法蘭克福大學授予了瓦爾哈歌德獎章(GoetheMedal)。
1977年,由於健康惡化,瓦爾哈選擇了退休,1991年離世。
音樂評價
瓦爾哈主要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包括斯韋林克、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貝爾、巴赫以及亨德爾的作品。幾乎所有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在他失明後學得的。為了能夠將樂譜記憶下來,兩位女性功不可沒,她們是瓦爾哈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在瓦爾哈記憶樂譜時,她們為他一遍又一遍的在鋼琴上演奏樂譜的每一個聲部,然後瓦爾哈把每個聲部都記下來,並把各個聲部“在腦中合成同步起來”。
瓦爾哈在25歲時便決定把巴赫的所有作品都背下來,這項工作花了他15年的時間。然而,他通過這種比任何人更徹底的練習,以及他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他那富有獨特風格的音樂。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溫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優美。
1947年,Archiv選定由瓦爾哈來錄製巴赫管風琴作品集,風風雨雨幾十載,終於完成了這一前無古人的鴻篇巨製。全集並不是巴赫的所有管風琴作品,但包括了其中最為精華的作品。這一偉大成就就可以令他流芳百世。ARCHIV和瓦爾哈所灌錄的巴赫管風琴作品全集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集。
瓦爾哈也是大鍵琴高手,他錄過《平均律》,《歌德堡》,《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和《帕蒂塔》等等巴赫偉大鍵盤作品。瓦爾哈使用斷桿大鍵琴(Ammer-Cembalo),在發聲上比一般大鍵琴發聲要迅速。瓦爾哈以心靈窺見了巴赫音樂的真諦,他的音樂具有人性的無比溫暖和感人至深的超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