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暴動烈士陵園,位於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埋葬的是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動、虎山廟大屠殺,以及在大安、興田途中殘遭國民黨頑固派殺害的新四軍幹部和愛國志士,總計73位烈士。這73位烈士,平均年齡24.6歲,年齡最小19歲,最大40歲,共產黨員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雙,夫妻一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赤石暴動烈士陵園
- 外文名稱:ChiShi uprising martyrs cemetery
- 地理位置: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
- 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
陵園簡介,歷史資料,
陵園簡介
赤石暴動烈士陵園,位於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陵園石階底座橫在路邊,多層的石階像一座觀禮台,將赤石渡口收入眼底。石階的兩側為梯田式花圃,四季有花,莊嚴大方。石階的頂端立一座高2米、長6米的石屏風,正面是大紅色的“赤石暴動烈士陵園”8個大字。屏風背面銘刻著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動、虎山廟大屠殺,以及在大安、興田途中殘遭國民黨頑固派殺害的新四軍幹部和愛國志士,總計73位烈士。這73位烈士,平均年齡24.6歲,年齡最小19歲,最大40歲,共產黨員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雙,夫妻一對。
步入陵園頂端,是烈士安息的墓地,呈凸圓形狀,墓穴正面的大理石上,刻著赤石暴動的簡介。墓地正面1000多平方水泥廣場,可容納上千人瞻仰和憑弔。墓地四周廣植常青的杉樹、柏樹陪伴烈士。
在赤石渡口立有福建省人民政府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碑,保護碑與赤石暴動烈士陵園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
赤石暴動烈士陵園
歷史資料
一九四一年一月,正當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頑固派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把新四軍抗日幹部和從東南各省捕來的共產黨員、抗日青年、愛國志士等七百餘人,分六個中隊囚禁在上饒集中營,施行慘無人道的折磨和屠殺。在獄中秘密黨組織的領導下,被囚禁的同志們同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寇侵犯浙贛鐵路沿線,金華、衢縣、江山等地相繼淪陷,上饒危急。囚禁在上饒集中營茅家嶺監獄二十六位同志,英勇的舉行了奪槍暴動,取得了勝利。不久,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命令匆忙向福建撤退,集中營亦隨著轉移。在轉移的前夜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決定在行軍出發、黃昏宿營、渡河、越山時伺機舉行暴動,暴動地點預定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境內。暴動的領導核心由陳念棣、趙天野、阮世炯、王東平四人組成。確定暴動方式一是奪槍暴動,二是不奪槍暴動,視情況選擇一種。暴動的訊號分準備、發起、撤銷三種:準備訊號是《義勇軍進行曲》過門;發去訊號是:"有","同志們沖呀!"撤銷訊號是唱"烽火連天、血腥遍野,中華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這句歌詞。
一九四二年六月五日,上饒集中營撤離上饒。6日到達鉛山縣石塘休整。15日在車盤宿營。16日抵達崇安縣大安。
6月17日,天氣晴朗。中午,隊伍在崇安縣城吃過午飯,下午2時左右,到到崇溪河畔的赤石鎮,等待渡河。
赤石,在30時年代曾是方誌敏等兩次率領紅十軍攻打過的村鎮,赤石面臨崇溪,對岸約有50平方米左右的水田,越過水田是丘陵,丘陵背後是高山密林。這一代又是革命根據地,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六中隊秘密黨支部選定了這個有利於的時機和地理條件,決定過河後就舉行暴動。
黃昏時刻,第六中隊按當天行軍順序,第三分先渡河,爾後是第一分隊,最後是第二分隊.每個分隊各乘2排竹筏,1條渡船.當第二分隊的同志一上線,敵憲兵隊還在河中央,暴動軍事總指揮立即發動暴動的預備訊號。此刻,第六中隊的勇士們都注視著軍事指揮。肩負軍事指揮重任的王東平與陳念棣交換暗號後,即使出平生最大的氣力,發出莊嚴、響亮的暴動訊號:"同志們沖呀!"一聲令下,霎時間,八十多位同志如出籠的猛虎,疾速越過田野,衝上山頂密林深處,奔向武夷山革命根據地,大部分同志與閩北游擊隊勝利匯合。赤石暴動成功了!
赤石暴動勝利後,國民黨頑固派將整個隊伍撤回赤石鎮,實行血腥鎮壓。6月19日,敵人在虎山廟側將59名革命志士分三批進行大屠殺,除1人倖存外,其餘全部殉難。志士們昂首挺胸,堅貞不屈,高呼革命口號,英勇就義。
赤石暴動前後(6月16日至23日)在崇安境內,慘遭國民黨頑固派殺害的共產黨、新四軍幹部和革命志士計73人。
赤石暴動在中國革命史、新四軍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赤石暴動的光榮歷史是革命志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體現了他們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為人類解放而獻身的革命精神。赤石暴動勇士們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