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赤溪鎮於清
同治六年(1867)春,奉旨割
新寧縣屬的潮居都之曹沖、赤溪、磅礴、銅鼓四堡及深灣、腰古、欽頭等處;矬峒都之田頭一堡及沖金、長沙、大馬、小馬等處,合置為赤溪廳,
民國元年(1912)改廳為縣。1953年4月,赤溪撤縣併入
台山縣,改稱為赤溪區。1957年1月,撤區劃分為和平、田頭兩個鄉。1958年4月,和平、田頭兩鄉合併為赤溪鄉。1958年7月,改稱為赤溪人民公社。1979年,仍稱赤溪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不變。1983年,赤溪人民公社改稱為赤溪區公所。1986年12月,撤區改鎮,赤溪區公所改為赤溪鎮人民政府, 1991年5月,赤溪鎮劃又分為赤溪、田頭兩個建制鎮。2001年9月,赤溪、田頭兩個建制鎮又合併為赤溪鎮,鎮政府駐地設于田頭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赤溪鎮位於台山市東南端,東西南三面瀕臨南海,北部與斗山、都斛兩鎮相鄰,屬半島。水路距澳門48海里,距香港87海里,距川島4.5海里,陸路距廣州186公里,距珠海128公里,距江門106公里,距台城46公里。
地形地貌
赤溪鎮海岸線長達76.6公里,天然海灣多。丘陵占全鎮總面積的70%。境內有南峰山,中部隆起,向南北方向傾斜,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淡水資源特別充足,終年長流不竭。
赤溪鎮境內雖無巨川大河,但溪澗及小河涌縱橫交錯,隨山勢走向而四向奔流。
赤溪山地多而海積平原少,只占總積的25%。海積平原區主要分布在鎮區的東北角和西南角。平原區的土壤多是粘質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沃,極宜栽種水稻。此外,也有少量沙質土壤,主要分布在境內腹地的磅礴洞、大馬洞以及欽頭、
銅鼓等地,土質雖比較貧瘠,但亦宜種宜耕。
人口狀況
概況
赤溪鎮是純客家人之鄉,清同治六年(1867)建廳時只有30000多人,到1891年增至6842戶,55369人。1916年人口達到最高峰,計有9715戶,80669人。後來,因政局動盪,盜賊四起,加上赤溪地方人多耕地少,為求出路,鄉人紛紛舉家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乃至南北美洲謀生者,每年多到數百戶之多,加上疾疫、饑荒而歿者,人口不斷銳減,到1938年,赤溪縣3個區25個鄉,戶口只有3485戶,17525人。1938年後,赤溪田地區又先後發生兩次疾疫和1943年的大饑荒,同時,由於地方豪紳挑起的封建武裝械鬥、草菅人命,大批無辜被迫流落他鄉,人口又進一步銳減。1950年戶口統計,赤溪縣只有16405人。隨後,人民生活安定,原來逃離故土,流落他鄉和港澳者紛紛歸來故里。到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赤溪戶口為4639戶,人口有15752人,比1950年減少了753人。至後,隨著社會昇平,人口逐年增加。2000年人口普查中,赤溪鎮(已分設田頭鎮)常住人口為12031人。漢族占總人口的99.7%。
2000年調查統計,赤溪鎮姓氏有:陳、李、王、張、黃、楊、袁、溫、林、胡、趙、衛、江、曾、譚、甘、吳、梁、賀、賴、湯、鄭、唐、葉、蔡、鐘、劉、龔、闕、徐、羅、彭、鄔、俞、余、藍、鄒、伍、邱、郭、鄧、傅、陸、莊、何、朱、范、杜、謝、廖、馮、刁、夏、周、古、盧、岑、鄺、駱、龐、魏、高、繆、黎、戴、崔、姜、章、巫、詹、凌、石、萬、孫、呂、孫、呂、孔、潘、房、池、嚴、尤、聶、蘇、利、歐、蕭、練、阮、沈、莫、蔣、龍、田、文、許等97個。
華僑
赤溪籍(包括田頭)人僑居國外,至2000年,已有134年歷史,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
新加坡、泰國、印度、越南、秘魯、巴拿馬、美國、加拿大、巴西、智利、阿根廷、蘇利南、厄瓜多、貝里斯、古巴、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亞、荷蘭、英國、法國、朝鮮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至2000年統計,在
馬來西亞的赤溪籍人的後裔有50000人。永居國內他鄉的赤溪籍人亦眾,他們多居於廣州、珠海、深圳、北京、佛山、肇慶、中山、江門和台城等地。
海外僑團有(2000年統計):馬來西亞吉隆坡赤溪公館(1885年建立)、巴拿馬赤溪同鄉會(1933年建立)、馬來西亞霹靂赤溪會館、馬來西亞珠寶瓜拉光赤溪聯誼會、馬來西亞吉玻田頭赤溪會館、秘魯赤溪同鄉會館等。旅居國內各地社團有:廣州振興赤溪聯社(40年代在廣州陳家祠創建,1949年停止活動)、廣州振興赤溪聯誼會(1986年建立)、珠海赤溪同鄉聯誼會、澳門赤溪同鄉會、佛山赤溪同鄉聯誼會、江門赤溪同鄉聯誼會和台城赤溪同鄉聯誼會。
經濟狀況
綜述
“十一五”期間,赤溪鎮努力通過大項目建設拉動地方大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不含電廠因素)3.67億元,同比增長29.43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468.7萬元,同比增長30.69%;人均純收入5557元,同比增長9.2%。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3570.48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063.9萬元,增長19.04%,總量保持全市排名第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5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101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完成內資註冊資本10370萬元。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21 元,增長10.51%。
區位優勢
赤溪鎮具有區位、資源、環境等優勢,同時擁有兩個大電廠(目前亞州最大的台山銅鼓火力發電廠、腰古核電廠),既是國家批准享有直購電優惠政策的所在鎮,又是江門市委市府提出的“一區三線”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之“南線”開發屬地鎮,還有香港惰性建築物料填海造地工程大項目在鎮內的白宵灣建設,因此,赤溪鎮備受廣大人民的高度關注,是一個充滿商機的風水寶地。
赤溪鎮能源充足,交通快捷,公路四通八達,陸路有新台高速公路與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交匯而過,到廣州市只需2個小時的車程,到珠海只需1個小時,待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到香港更是近在咫尺。水路有國家一類萬噸級港口——魚塘港,距香港75海里,距澳門48海里,距國際航道僅12海里。鎮內通訊發達,已建成有3000皮長公里的光纖電纜通達鎮內各自然村,建立了兩個聯接國際網際網路的信息交換平台,程控電話、無線傳呼、圖文傳真等電訊服務遍及全鎮。水源豐富,有4箇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達3400萬立方米;自來水管道直通漁塘港,供水管理貫通全鎮,工農業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裕。電力更是有計畫裝機10台機組,總容量為900mw的台山火力發電廠,裝機600mw的腰古核電廠和11萬伏的魚塘變電站,並且享有國家批准的直購電試點所在鎮。
赤溪地屬半島,土地資源極其豐富。現經營有黑沙灘海浴度假中心、海角城度假中心、客家山莊旅遊度假區、國華台電工業觀光游等旅遊景點,還有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具有古樸民風的大衾島以及黃茅島等大小島嶼18個,沿海岸灘環境優美,有“欽頭灣”、“魚塘灣”、“腰古灣”、“大浪灣”、“鹿頸灣”等;境內山巒重疊,有山清水秀,奇特迷人,聞名遐邇的“曹峰聳翠”、“龍潭沸墨”、“豬華石”等,特別是已被列為江門市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的大襟島,都是興辦旅遊度假區的勝地。
電能源
赤溪鎮是台山市重點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國華台山火力發電廠、
台山核電站(以下簡稱國華台電、台山核電)均落戶於該鎮,赤溪成為台山和江門乃至廣東省重要的電能源重鎮。國華台電是亞洲規劃建設總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規劃建設總裝機容量900萬千瓦,首期5台60萬千瓦機組已投入運行,二期首2台100萬千瓦機組正在加緊報批。台山核電由中法合資建設,採用世界最先進第三代核技術,是中法合資最大的清潔能源企業,也是目前國內電力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規劃總裝機容量共6台機組1050萬千瓦;一期工程首2台175萬千瓦機組總投資502億元,現正加緊建設中,預計於2013年正式投產。同時,鎮內還有經國家批准的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台山處置區工程。
發展
2008年赤溪鎮財政收入在全市各鎮中排名第二,獲台山市財政收入連續三年超20%以上增幅獎,被評為
江門市"發展鎮級經濟先進單位"。
赤溪鎮既是華僑之鄉,又是台山實施“南線”開發,發展沿海經濟的重鎮。近年來,大項目的先後落戶,為赤溪鎮帶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依託大電廠、大核電和填海工程,實現了赤溪鎮的經濟騰飛;進一步開發利用其獨特的旅遊資源,促成了赤溪半島旅遊圈的形成,促進了赤溪旅遊經濟的發展。2001年,赤溪鎮財政收入僅為301萬元,到2005年已達1551萬元,在台山市鎮級經濟收入中排列第三。2008年,赤溪鎮財政收入達到了4545萬元,並躍上了台山市鎮級經濟收入排行榜的第二位。2009年1-9月,該鎮的財政收入已達到4719.8萬元,同比增長達44.93%。在大項目的帶動下,赤溪鎮的發展勢頭迅猛。
赤溪鎮是台山廣海灣開發區的核心鎮。高標準規劃了長安灣工業園區3000畝,目前一期開發了500畝,已有方興紙品廠、堅輝五金廠在此落戶;二期開發的1500畝工業用地,已與農戶簽訂了土地徵用協定書,歡迎各位具有獨特眼光的廠商前來辦廠置業。目前,鎮內企業有:東升塑膠廠、松寶木鐘廠、三永玩具廠、方興紙品廠、堅輝五金製品廠、聯盛環保建材有限公司、朝輝製衣有限公司、佳利塑膠廠、東盈環保建材有限公司、永嘉盛塑膠原料有限公司、美成玩具有限公司、銀惠日用製品有限公司、粟米加工廠、糧食加工廠等。
展望未來,赤溪鎮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依託大能源、大項目,早日鋪成赤溪環島公路,使之成為投資者的亮點熱點,使赤溪鎮真正動起來、活起來、旺起來,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實現赤溪騰飛。
教育
目前,赤溪鎮有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赤溪中心學校、赤溪有福學校),幼稚園2所(田頭蓓蕾幼園,赤溪有福幼稚園),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赤溪有福學校是江門市一級學校,赤溪中心學校是台山市一級學校,田頭蓓蕾幼稚園是江門市一級幼稚園,全鎮基本形成幼兒教育,基礎教育到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全民教育體系。
客家重地
赤溪鎮是台山僅有的純客家鎮,講
客家話(也會講
國語、
廣州話、
台山話),保持著完整的客家習俗。客家人於清初移入新寧(台山)境內各地,百多年前的“土客”械鬥,客家人在四處奔逃中,有一小部分避集於赤溪半島,這就是赤溪客家人的先輩。據《台山古今概覽》稱“赤溪客家人的祖先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從惠(州)、潮(州)、嘉(應州,即
梅州)所屬各縣先後遷入新寧(台山)縣,聚居曹峰山下。”曹峰山為境內南峰山的第三高峰尖。據赤溪縣誌暨該地朱氏族譜記載,該支客家朱氏,其入粵始祖是章甫公。章甫公是朱熹的第七世孫,江西蘆陵參佐銓公的後裔。約於南宋末年或元朝時從江西入粵,在
嘉應州以儒學立業。後其子孫經多處流徙,於清朝乾隆年間流入台山,分居於四九和三合兩個地帶。迨至鹹豐六年,五邑地區爆發土客相鬥,這兩個地區的客家朱氏再流徙至本市東南臨南海的赤溪半島居住。
徙居赤溪的客民中,楊姓占了一定比例。據楊姓諸譜考,台山楊姓始祖世廷公,配葉氏(第九十九代),先從
興寧縣徙居新寧縣(台山)沖蔞牛角尤村,世廷公生二子。長子子龍公,配駱氏,生三子,後徙居龍川縣;次子子星公,配葉氏、袁氏、鐘氏(第一百代),攜四子徙居曹沖(赤溪曹沖管區)萬興(今東陽)村,墾闢荒稅,志謀勤耕。從子星公繁衍至今,已是第一百零六代了。楊姓遍及赤溪、田頭兩鎮,人口分布大部分村莊。曹沖管區的東陽、大浪兩村均是楊姓,單是這兩條自然村人口就有5百多人。
赤溪客家人在長期輾轉遷徒中,養成了刻苦耐勞、堅毅剛強、勤勞善思、勇於創業、團結拼搏的精神,儘管受到當地文化習俗的影響,卻依然保留著古老的中原文化、習俗、傳統;講著最古老的語言——客家話,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如重宗義、敬祖先、信神明,每逢時令節日,客家人都虔誠地拜祭祖宗。客家人愛唱山歌抒發感情,婦女愛披紅頭巾,扎紅頭繩,過年家家貼春聯、蒸大籠粄、打米橙、炒花生、分豬角等。
英才俊傑
赤溪鎮一百多年來,哺育出一批英才俊傑。有戰功卓著的
陳宇星將軍,中央對外聯絡部司級幹部
李芸生,中國國防大學教授
袁旭,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玉光,中山醫學院教授
李俊彪,廣州醫學院教授
楊清源,嶺南畫派第二代四大名家之一的著名國畫大師
楊善深,香港著名實業家,全國政協委員
吳炳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