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江蘇如皋古地名)

赤岸(江蘇如皋古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如皋作為古代揚泰崗地的東南觸角,在距今約5800年前露出水面。後因古長江入海口泥沙沉澱堆積,形成長江北岸古沙咀。長期波浪夾帶的泥沙不斷堆積,使沙咀上又形成了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沙脊(為今李堡如城盧港一帶),因“土高色赤”,人們習慣稱它為“赤岸”。今天如皋的東陳、李堡一帶,古代就叫“赤岸村”。歷史上又稱如皋為“赤岸之鄉”,即緣於這個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岸
  • 地理位置:江蘇如皋
歷史背景,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如皋成陸的揚泰古沙嘴最東一列沙脊,“因其土高色赤”被稱為“赤岸”。赤岸地勢較高,表面粒徑較大的沙質土,被稱為“高沙土”。赤岸起自時東南沿海邊緣的李堡,斜向西南經今如城至江安一線上,含今如皋市內東陳如城搬經江安磨頭鎮和原柴灣鎮、雪岸鎮、袁橋鎮、原桃園鎮的馬塘鄉、原高明鎮的原勝利鄉、原常青鎮的原高井鄉、原郭園鎮的原車馬湖鄉及下原、吳窯鎮部分地區。清康熙《揚州府志·山川·山·如皋縣》載:“赤岸,在縣東北跨南延區六十里,脈接蜀岡、土高色赤故名。浦岸,去縣北五十里,東西延區五十里,鄉人謂古海岸,土高產艾,相傳孫真人遺種。

歷史沿革

唐朝初年,因泥沙淤積,先於四周露出海面,形成沙洲,因“土高色赤”而被稱為“赤岸”。後來,因為泥沙的不斷淤積,漸漸與大陸相連,成為黃海之濱的一個海口,有漁民和鹽民在此結廬而居,漸成一小村莊,稱“赤岸村”。日本僧侶園仁於公元八三九年入唐求法,回國後所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曾有“二十日,卯畢,到赤岸村”的記載。 到宋朝時,因住戶不斷增多,“赤岸村”由村升鄉,改叫“赤岸鄉”。宋寺丞觀之母李氏夫人,於神宗元豐六年九月初四葬於赤岸鄉,秦觀曾為其撰寫過“李氏夫人墓志銘”,其文載於他的《淮海集》內。 元朝時李堡仍叫“赤岸鄉”。元末明初,由於黃海之濱地曠人稀,海盜蜂起。明萬曆十九年,倭寇又入侵蘇北沿海,劫掠百姓。沿海各地紛紛築堡自固,赤岸鄉民亦築土堡,以拒倭寇,因李姓人居多,故稱“李家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