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

赤岸

赤岸,位於廣東省大亞灣稔平半島腹部,地處沿海,毗鄰港澳。東靠鞋城—吉隆,南連古城—平海,西鄰巽寮旅遊區。轄區面積 20 平方公里,有 1 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 3 千人。 赤岸距惠東縣城 38 公里、廣(深)汕高速公路白 雲出口 22 公里,距碧甲碼頭 18 公里,海路至香港 50 海里,境內公路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324 國道、稔平公路及鐵鹽公路繞鎮而過。近年來,赤岸堅持把發展當作第一要務,大力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同時,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名叫赤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赤岸
  • 地理位置:廣東省大亞灣稔平半島腹部
  • 東靠:鞋城—吉隆
  • 西鄰:巽寮旅遊區
  • 南連:古城—平海
  • 轄區面積:20平方公里
廣東省赤岸,地理位置,自然資源,霞浦縣赤岸,義烏市赤岸,涉縣赤岸村,南通海安赤岸,歷史背景,歷史沿革,涉歷史地點-赤岸,

廣東省赤岸

地理位置

村通鎮公路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赤岸堅持把發展當作第一要務,大力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自然資源

這裡山川秀麗,景色怡人,物產資源豐富。特色品牌農業凸顯,有萬畝連片紅樹林的海灘涂,生態環境良好,盛產蚝、蝦、蟹、蚶等二十多種優質海產品。特別是赤岸蚝在南粵已小有名氣,品質獨具一格,“赤岸牌”蚝及蚝豉遠銷港、澳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西北部儲藏有大量的金礦、鎢礦、陶瓷土和花崗岩石材。
這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信通訊設備先進,供電網路發達。赤岸設有 110 伏和 220 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兩級供水設施完善,赤岸已有安裝了自來水工程,可解決3千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和。
這裡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穩健發展。學校樓房化、教學電教化。
赤岸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霞浦縣赤岸

位於霞浦縣城東,距城關5公里。宋、元、明間又稱“金台港”,“南北海船皆萃於此”,人來貨往頗為繁盛。因紅色山石海岸而得名。這裡是唐金卅剌使林嵩和宋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王伯大的出生地,還保留有赤岸城堡遺址、王右軍遺址和近年修復的當地名人唐金卅剌使林嵩讀書的“桂枝亭”、宋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王伯大的“留耕堂”、宋直龍圖閣學士、太府司農卿林是的“是然井”等歷史古蹟18處。同時還有“多佛塔”、“赤岸橋碑記”及石翁件、石獸等文物。這裡又是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入唐登入之地。自1984年3月以來,日本真言宗信徒,為虔誠懷祖,尋蹤追跡到霞浦縣赤岸參拜訪問。至1992年已達33批,595人次。形成了一條“空海之旅”專項旅遊線。1986年10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霞浦縣赤岸村闢為對外旅遊開放點。現赤岸建有祭海亭、望海亭、空海漂著紀念碑、接待室(內附赤岸文物室)等。

義烏市赤岸

赤岸位於義烏市南部,其東接東陽市,南與永康市武義縣相連,距市區18公里。赤岸屬丘陵半山區,丹溪環鎮而過,交通便利。赤岸原名蒲墟,西晉東陽太守朱汛“樂蒲墟之山川秀麗,始遷居之”,其後裔朱幼曾任南齊揚州刺史,與王氏聯姻,“迎親車服之盛,輝映於水,岸岸至赤,自是鄉人榮羨之後,遂相傳蒲墟為赤岸雲。”即改今名。據記載,唐時赤岸已比較繁榮,並曾在此設過縣治。清朝赤岸屬雙林鄉,民國時期為赤岸鄉,1987年設鎮。歷史上赤岸出過不少名人,如金元時期的四大名醫之一朱震亨(字丹溪),為滋陰學說的創始人,所著《格致餘論》等著作在醫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近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馮雪峰為赤岸神壇村人。赤岸仍保存部分歷史地段,如赤街、川堂巷及一些連片的古建築。赤街歷史上曾經是“南貨”、“打鐵”一條街,是赤岸附近一帶的主要集市,兩側建築基本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所建的傳統建築。赤岸文物古蹟眾多,有古月橋朱丹溪墓、螃蟹形山墓群、馮雪峰故居四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松瀑山摩崖石刻、端本學堂舊址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江善橋、馮氏宗祠、義和堂、後山馮公墓、雅端民居等古建築。此外,赤岸松瀑山林木茂盛、飛瀑直泄,是一處環境優美的風景區。

涉縣赤岸村

涉縣城西北部,清漳河南岸,有一個山村名曰赤岸,從1940年12月一二九師司令部遷駐這裡,直到1945年12月底離開,劉鄧首長在此居住了整整五年,現存有埋葬有劉伯承、徐向前、李達、黃鎮、王新亭、袁子欽等一批開國將帥的骨灰的將軍嶺,以及展現抗戰主題的一二九師司令部、一二九師紀念館等一大批紅色旅遊景點。
當年劉鄧居住過的古宅當年劉鄧居住過的古宅

南通海安赤岸

歷史背景

南通市李堡鎮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唐開元年間李堡就以“赤岸”之名隸屬海陵縣。明末清初,當地民眾為抵禦海盜侵擾,紛紛築堡自守,因李姓居多,故稱之為“李家堡”。清有“三賢鎮”之稱,清末民初為李堡市集。蘇中“七戰七捷”第四仗即在這裡打響。
江蘇南通李堡鎮在唐朝以前為茫茫大海,唐朝初年,因泥沙淤積,先於四周露出海面,形成沙洲,因“土高色赤”而被稱為“赤岸”。

歷史沿革

後來,因為泥沙的不斷淤積,漸漸與大陸相連,成為黃海之濱的一個海口,有漁民和鹽民在此結廬而居,漸成一小村莊,稱“赤岸村”。日本僧侶園仁於公元八三九年入唐求法,回國後所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曾有“二十日,卯畢,到赤岸村”的記載。 到宋朝時,因住戶不斷增多,“赤岸村”由村升鄉,改叫“赤岸鄉”。宋寺丞觀之母李氏夫人,於神宗元豐六年九月初四葬於赤岸鄉,秦觀曾為其撰寫過“李氏夫人墓志銘”,其文載於他的《淮海集》內。 元朝時李堡仍叫“赤岸鄉”。元末明初,由於黃海之濱地曠人稀,海盜蜂起。明萬曆十九年,倭寇又入侵蘇北沿海,劫掠百姓。沿海各地紛紛築堡自固,赤岸鄉民亦築土堡,以拒倭寇,因李姓人居多,故稱“李家堡”。《中十場志》中記載共有九堡,李家堡為九堡之首。《如皋縣誌》(李堡曾屬如皋縣)中說:“明萬曆三十五年,守備趙庭,呈請海道張,發銀修堡稍完,後風雨剝蝕傾圮如故,備趙千駟申詳包磚,不果行,時栟茶、石港、角斜、李家堡皆有土壘,歲久盡傾所有,惟空址爾。”由此可知,李家堡是因元末明初築堡而得名,而且當時真有土堡,只是後來傾圮而已。 明、清時期,李堡皆稱“李家堡”,但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因李堡出了三位賢人:尤敬國、姜日章、僧脫凡,而一度被稱為“三賢鎮”。 清末民初,改“李家堡”為“李堡鎮”。 一九一三年,在李堡設李堡市公所,升“李堡鎮”為“李堡市”(草市),下轄二十二個鄉鎮。 設市時間不長後仍改回“李堡鎮”直至解放後,雖經多次區劃調整,“李堡鎮”的稱謂一直未變。
李堡鎮還有李堡鎮赤岸飯店

涉歷史地點-赤岸

赤岸:地名,一說在今江蘇六合縣東。漢朝枚乘著《七發》云:“弭節伍子之山,通厲骨母之場,凌赤岸,篲扶桑,橫奔似雷行。”意思是“(波濤)超越赤岸,掃向扶桑,橫衝直撞,如疾雷迅行,直奔前方。”李善註:“以赤岸在廣陵,而文勢似在遠方,非廣陵也。”有時也泛指江海的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