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8年8月20日,贛東大橋初步設計審查會在撫州召開,審閱了初步設計檔案,並形成、通過了審查會專家組意見。
2009年9月15日,贛東大橋開工準備工作調度會議召開,會議通報了項目征地拆遷安置情況、大橋橋型規劃設計修改情況、招投標情況以及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9月21日,贛東大橋建設工程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協調會召開;10月22日,贛東大橋動工興建,並舉行開工典禮。
2010年1月20日,贛東大橋完成主塔樁基建設工程;2月23日,贛東大橋完成第一座薄壁墩建設工程,並進行上部構造建設工程;7月11日,贛東大橋完成基礎建設工程;10月,贛東大橋完成主塔塔身建設工程。11月4日,贛東大橋完成主塔承台以下建設工程。
2011年10月1日,贛東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橋面全線貫通。
2012年5月3日,贛東大橋完成塔柱封頂工程;7月5日,贛東大橋通車運營,並舉行通車典禮。
2016年9月19日,贛東大橋開展封閉檢測、檢修工作。
橋樑位置
贛東大橋位於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城區北部;南距撫州大橋約2.4千米,西距撫北大橋約4.2千米,西起西岸環城北路與贛東大道交叉口,上跨撫州水道,東至東岸孝義路與贛東大道匯接口;途經該橋的主要線路為贛東大道。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贛東大橋分別由主橋、兩岸引橋、橋塔、斜拉索及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贛東大橋採用了獨塔雙索麵斜拉橋方案,該方案造型簡潔、明快,具有強烈的工業現代化的時代性;其韌性塔結構來源於撫州市所獨有的“臨川文化”。人型塔曲線的塔柱弱化了笨拙的斷面,整體形似人字,代表以人為本;而內藏鋼筆形狀,筆尖朝上以天為書,代表“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撫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撫州新篇章。
|
| 獨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梁與主塔固結,在過渡墩設定豎向製作,結構為塔梁固結體系。 |
| 採用混凝土主梁,主梁標準斷面為雙邊肋板式斷面,與主塔固結,縱向預應力布置兩種預應力鋼絞線,端橫樑和主梁橫板均採用預應力體系。 |
| 主塔採用“人”字型塔,內藏鋼筆形狀,橫橋向塔柱內外側面均採用曲線過渡以弱化主塔斷面;上塔柱錨索區,塔柱內壁設定拉索錨塊,主塔下塔柱採用實心斷面,中塔柱採用箱形斷面,下橫樑與主梁固結,採用箱形斷面,為變高度結構。主塔基礎採用鑽孔灌注樁。 |
| 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拉索體系,兩端均採用張拉端錨具,在主塔內的錨固系統採用環相預應力錨固系統。拉索產品內層採用黑色PE、外層採用彩色PE作為雙層護層,外層採用高低密度聚乙烯套料通過特殊工藝北覆蓋於平行高強度鋼絲裸索上,形成帶有規則凹痕。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防護套。 |
|
設計參數
贛東大橋線路全長2.5千米,主橋長560米,橋面寬26.5米,占地面積75333.3平方米;主梁邊肋板梁高2.5米,中心梁高2.65米,主梁與主塔固結處中心梁高5米;主梁頂寬26.5米,雙邊肋中距22.5米,肋梁寬2米,橋面板厚0.28米。下塔柱之間淨距43.15米,外邊緣之間的距離為55.15米;塔柱自承台頂起的高度為98.77米,自橋面其的高度為82米,塔頂鋼結構裝飾高度為18米。主塔下塔柱高16.46米,中塔柱高37.91米,上塔柱高44.5米。斜拉索標準強度為1670兆帕,公稱直徑為7毫米,公稱截面積38.5平方毫米;全橋共設26對斜拉索,在主樑上標準索距為8米。
|
| |
| |
| |
| |
| 縱坡:2.0%(最大),橫坡:1.5%,人行道:1% |
| |
| |
| |
| |
| |
| |
| |
|
設備設施
截至2019年8月,贛東大橋裝設有夜景LED燈、長桿路燈等燈光設施。
運營情況
2012年7月5日,贛東大橋通車運營,不實施收費制度。
建設成果
贛東大橋主要建設難點在於橋塔澆築。由於贛東大橋的設計為一個“人”字形,在施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變換角度,同時工程技術人員需對橋塔的澆築實行不間斷的跟進指導,才可確保工程質量效果。
文化特色
截至2019年8月,遊客可搭乘遊船,欣賞贛東大橋及撫河兩岸夜景。
價值意義
贛東大橋的建設為撫州市城區北部增加了一個通暢的出口,對於疏解城市交通,減緩撫河大橋、文昌大橋的交通壓力,加強撫河東西兩岸的聯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於進一步擴大城市框架,形成城市“一河兩岸”格局、提升城市品位,實現江西省在中部地區崛起均具有重要的意義。(《華東公路》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