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蘇區精神

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 大革命失敗後,進入民主革命階段最長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遍及全國12個省、約150個縣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即蘇區。至上個世紀30年代前期,影響甚大的蘇區達13個,其鼎盛時期的面積共約40餘萬平方公里、轄人口3000萬,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蘇區精神,就是黨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它是各個蘇區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表現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歷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南蘇區精神
  • 意義:是各個蘇區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
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  大革命失敗後,進入民主革命階段最長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遍及全國12個省、約150個縣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即蘇區。至上個世紀30年代前期,影響甚大的蘇區達13個,其鼎盛時期的面積共約40餘萬平方公里、轄人口3000萬,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蘇區精神,就是黨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它是各個蘇區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表現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歷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的文脈來說,它是井岡山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長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堅定信念。許多人對“精神”內涵的概括都首先強調理想信念,因為它是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澤東在開闢中央蘇區時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對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時,國內革命形勢處於低潮,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上井岡山後整整一年,還沒建立起鞏固根據地,部隊中產生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展示了自己環視世界形勢和中國政局而對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深刻認識。革命形勢的發展正如他指出的,經過一次次的反“圍剿”,中央蘇區建立起來,其他蘇區在發展壯大。這以後,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出現了曲折、甚至嚴重挫折,但是,廣大紅軍將士和蘇區革命人民,抱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相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無論有多么巨大的犧牲,都前仆後繼,義無反顧。  第二,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上個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期,黨內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傾向十分盛行。在紅軍中,集中表現為對“本本”和上級機關的迷信。為了同這種傾向作鬥爭,毛澤東深入蘇區農村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為制定正確政策提供依據。《反對本本主義》尖銳地批評“本本主義”是“保守的思想路線”,“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他的倡導下,各級黨政幹部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不斷開創新局面。對於軍事鬥爭,毛澤東更是強調深入調查研究,哪裡的敵人力量薄弱就向哪裡進軍,不斷進行大穿插、大迂迴,因而在以弱對強的不利形勢下取得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的開闢和發展,是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堅持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碩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謀利益”,開拓進取,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在開闢和發展中央蘇區時提出,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民眾,“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謀利益”。他要求:對民眾的各種問題都應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使廣大民眾認識到我們和他們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實意地解決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廣大民眾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這實際上闡述了執政為民的思想。為了組織革命戰爭和改善民眾生活,毛澤東還向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提出要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蘇區各地形成爭創一流、爭當先進的政治空氣,湧現一大批在各方面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進模範,顯示出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第四,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由於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的物資嚴重匱乏,廣大軍民的生活極其困難。所有幹部,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蘇工作人員一律沒有薪餉,每人每天只發不到1角錢菜金和大半斤糧食。幹部下鄉或開會,必須自帶乾糧。那首膾炙人口的“蘇區幹部好作風”山歌,是對幹部優良作風的形象概括。各級幹部與人民民眾艱苦與共、患難相依,以做人民的公僕為無上光榮,以廉政清明來嚴格自律。堅持這種好的作風,蘇區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建起蘇區的經濟、財政、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人民民眾的生活獲得初步保障。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成為維繫黨和人民的“臍帶”。  第五,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於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蘇區存在的那段時間和隨後的游擊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於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僅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青壯年有50萬,先後參加紅軍的有33萬餘人,支前的有60多萬。在犧牲的20餘萬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為10.8萬餘人,占全國革命烈士總數的1/16。興國、瑞金、於都、寧都等縣的烈士都在1.6萬人以上。原屬湘鄂贛蘇區的湖北陽新一縣,就有10萬人在土地革命時期獻出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