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中龍舟

贛中龍舟

贛中龍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贛中一帶是中國最早時興龍舟的地區之一。曾攻讀於宜春狀元洲的唐朝狀元郎盧肇,及第後在宜春驛館前寫過一首觀競渡詩,詩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飛,鱗鬢崢嶸各斗機。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首詩在民間很有影響。清人嚴思浚在《袁州竹枝詞》中云:“秀江橋下水漣漣,館驛樓前浪拍天。艷說狀元洲奪錦。洲邊人愛劃龍船”。寄託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中龍舟
  • 節日起源:傳統
  • 節日活動:划龍舟
民俗起源,節日盛況,

民俗起源

舊時,宜春一帶有這么一首傳統風俗民謠,述說一年四季的生產與生活:“正月揪揪軔,二月平平過,四月心栽禾,五月龍船鼓,六月漲爆肚……
一年中“吃喝玩樂”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臘雞臘肉很有嚼頭,方言土話謂之“揪揪軔”。五月過端午,有玩有樂,雖有粽子、包子之類的節令食品大飽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龍船鼓”那樣醉人心田。
盧肇的詩說到了唐代贛江或袁河的龍舟競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則有《競渡》詩描述錦江之中“中旆迎風”,“長鯨破浪”,“少年爭作弄潮游”的壯觀畫面。

節日盛況


紀實性地描述錦江兩岸民眾端午節觀看龍舟競渡盛況的古籍,莫過於清人朱航的《錦江脞記》了。“筠俗五日,錦江競渡,兩岸婦女,觀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詞云:好是日高風定後,香薰兩岸活芙蓉。蓋紀實也。”連婦女也傾城而出,何況男人!江深水闊的豐城,民間歷來酷愛划龍舟。舊時,農曆四月二十日即時為龍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漿插旗、點燭敬香,擂鼓鳴爆。並選一未婚青年,手舉乾草火把,從船頭跑到船尾,眾人吶喊助威,以張聲勢,進行隆重的祭船儀式。次日下水。開劃前敲鑼打鼓,“標手”(划船手)列隊站齊,合念祝詞,謂之“呵船。五月初一即開漿競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之說。
說到民間對劃龍船的酷愛,恐怕要數上高、宜豐錦江一帶的村民別出心裁。他們弄出了一個中國民俗事象中罕見的節日——“端陽副節”。這個見經的“副節”,在上高斜口、宜豐石市一帶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陽副節”緣何而起?從清乾隆年間上高發生的一次“龍舟案”中,也許能尋出一種說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況、嚴等姓爭鬥龍舟,互相毆擊,以致溺斃多人,釀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縣令劉逢奇頒布《諭禁端午競度文》,為“以杜事端”,嚴禁端午競渡,下令拆毀各船。並將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遠”,“誠恐日永禁弛復萌”。
也許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縣那樣因噎而廢食。喜劃龍船“固習憶深”的上高人。想出了一個既不違禁又要划船的對策,這就是端午之後再加一個“副節”,過把龍船癮。不過,這只是一種推測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節”畢竟以其地方特色而豐富了我國的民俗文化。
豐城小港鎮各村的龍船,有在端午節前划船走親的習俗。船到本村出嫁女子的婆家村莊,女子夫婦要站在岸邊鳴爆歡迎,並為龍船獻上三支“標”,“標”是用一桿青竹掛上一條紅綢做成的,插在龍頭、鼓架和船尾上,以添風采,俗稱“送標”。“送標”完畢,請劃手們上岸吃茶,俗稱“吃標”。有進幾家女子聯合請劃手們到家中喝酒吃麵。並趁機將未婚小伙子介紹給婆家的姑娘,以圖做月老紅娘。高興時,還留下娘家龍船,與婆家龍船進行友誼。故端午節又是一個村裡間聯誼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