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全文
贈鄔其山1
廿年居上海2,每日見中華3。
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
一闊臉就變4,所砍頭漸多。
忽而又下野5,南無阿彌陀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鄔其山:即是內山書店的老闆內山完造先生。內山兩字的日文發音是鄔其亞馬(wuqi yama)。為了適應中國人的名字形式,魯迅保留“山”字,將內山寫為鄔其山。
廿(niàn)年:二十,廿年,內山於1911年辛亥革命前到中國,至此時,已有二十年。
中華:中國。
闊:闊氣,這裡引申為得勢、上台的意思。
下野:下台。
南無阿(ē)彌陀:佛號,是佛教徒經常念誦的。當時下台的軍閥政客有的還假稱吃齋學佛,這兩句就是指這種情況。又,在江浙人的口頭禪中“南無阿彌陀佛”又有“謝天謝地”的意思。作者這裡語帶雙關。表現了對當時國民政府的蔑視和冷嘲。
白話譯文
你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透了中國社會的奇觀。
政客們失勢裝病不求藥,無聊時閉門讀書遮場面;
他們一旦闊氣就露原形,殺人如麻依然兇狠陰險;
忽然再度失勢通電下野,阿彌陀佛大家謝天謝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31年初春。
許廣平《魯迅的詩和鄔其山》:“當時,魯迅先生每天都到內山書店去會晤內山先生歡談。一天,內山先生感慨地說:‘我在上海住了二十年之久,眼看著中國軍閥、政客們的行動,和日本的軍閥、政客們的行動,真是處處相同;那就是等待時機,一朝身就要職,大權在握時,便對反對他們的人們,盡其殺害的能事。可是到了局勢對他們不利的時候,又像一陣風似地銷聲斂跡,宣告下野,而溜之大吉了。’魯迅先生聽了這番話以後,頗感興趣,在第二天便根據內山先生的談話,寫成一首詩贈給他。”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從受詩者所見所聞而寫的詩,全詩意在嘲諷國民政府統治者的怪相,採用了寫實手法,摒棄了比喻修辭,直斥國民政府,筆鋒犀利潑辣,痛快淋漓。
詩的首句平鋪直敘,直言總括,要寫這二十年來的中華的狀況。後三句又用口語化的語言,概括寫了國民政府軍閥政客們的種種伎倆。其中“一闊臉就變,所砍頭漸多”句,寫出了軍閥政客們手段的凶錢,指出了他們毫不以生命為意、視生命如草芥的模樣。尾句用“南無阿彌陀”的敬佛念佛聲作結,既寫了軍閥政客下台失勢後,以皈依佛門的形式避仇和等待東山再起的伎倆,又寫了民眾對他們下台的態度:謝天謝地,他們終於下台了。結句語含雙關,幽默風趣,耐人尋味。
全詩明白如話,每一句抓住一個典型現象,高度概括了軍閥、政客們的形象和手段,末句於幽默詼諧中,寄寓了作者對軍閥政客們的憤恨。
這首詩憑寫實手法,行嘲諷之旨,且不求渲染,運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節奏明快,有民歌風味,語言通俗易懂,愛憎分明。
名家點評
江蘇省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
吳奔星:魯迅這首詩,看似遊戲之作,實際構思謹嚴,用一個“見”字和一個冒號領起,一連六句,把從北洋軍閥政府到國民黨反動派二十年伺新舊軍閥和反動政客的起伏、窮通及其醜惡行徑,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措詞通俗幽默,諷刺的烈火燃燒於字裡行間,使反動派原形畢露,如見其肺肝。詩句表面上似不押韻,實際上“歌”“麻’’古時通葉,用上海方言朗讀,琅琅上口,韻味無窮。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夢熊:魯迅這首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諷刺刻骨,實是匕首式的詩歌,詩歌化的雜文。
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
鄭心伶:“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這顯然是匕首式的毒歌,詩歌化的雜文。是贈給友人的戲作,又是諷刺敵人的檄文。真可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
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顧問
孫席珍:“在這裡,顯示了先生筆墨之經濟,寫作之凝練,短短四十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直抵得上一部小說《官場現形記》。”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
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
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
野草》;雜文集《
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