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翰林張四學士

《贈翰林張四學士》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讚張垍春風得意,青雲高舉,並自嘆貧苦漂泊,希望能得到他的汲引。這是一首乾謁詩,從內容上看並無多大的思想意義,但用事貼切,格律工整,有較高的藝術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翰林張四學士
  • 作品別名: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翰林張四學士
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
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
賦詩拾翠殿,佐酒望雲亭。
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
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
無復隨高鳳,空餘泣聚螢。
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
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張垍(jì):故宰相張說之子,寧親公主駙馬,能詩文,官居翰林學士。
②華蓋:帝王的車蓋。
③“天上”二句:張垍身為駙馬,特許在宮中置內宅。客星喻張垍。《後漢書·嚴光傳》載,嚴光曾與光武帝同游,光武即位後,召之敘舊,同榻而臥,嚴光睡夢中把腳壓在光武腹上。第二天,太史官稟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光武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④拾翠殿、望雲亭:皆宮禁中建築。
⑤“紫誥”句:紫誥,以紫泥密封的文,制誥本由集賢院學士掌管,今由翰林學士分掌,故稱“兼綰”。綰,控制。
⑥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⑦聚螢:用東晉車胤因家貧囊螢苦讀的典故。
⑧山陽會:西晉詩人嵇康寓居山陽,與詩人向秀同游交好。此處比喻作者與張垍的交遊。

白話譯文

翰林的地位密近帝座,勢力之大有如鯨魚破大海。
你是宰相張公之子,高居天上;你是皇上的佳婿,住在宮中。
你在抬翠殿里奉旨作詩,你在望雲亭上陪君飲酒。
兼領制誥的重任,在黃麻紙上書寫誥辭謹嚴如同六經。
內侍奉旨給你頒發了赤金帶,賞給你皮青肉熟的鮮荔枝。
你是高梧上的鳳凰,我不能追隨攀附,只能像晉代車胤囊螢讀書,自泣貧苦。
此生勤奮苦讀,任憑池塘春草風光誘人;卻不料年紀將老一事無成,竟如水上浮萍漂泊西東。
倘若你還記得我們之間的親密交往,就應該聽一聽我這悲哀的歌聲。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年),時杜甫從洛陽來到長安。杜甫與張垍有舊交,寫此詩的目的是乾謁請託。乾謁請託是當時風氣,李白也曾經遍乾諸侯,希求汲引,如《與韓荊州書》《上安州裴長史書》等。李杜熱衷於仕進的追逐,是包含著用世的真忱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讚張垍春風得意,青雲高舉,並自嘆貧苦漂泊,希望能得到他的汲引。詩前面大段文字是稱讚對方位高勢大,才華出眾,寵遇無比,除了開頭“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幾句用事貼切,較有藝術性外,並無多大意義。末六句“無復隨高鳳,空餘泣聚螢。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則可稍加探討。
“無復”句以風集高梧喻張垍身居禁中難再攀附。既說“無復隨”,可見曾經是追隨過張垍的。“空餘”句用晉代車胤家貧勤學夏月囊螢照讀書事,喻自身的不得志,惟有螢窗暗泣而已。此處的“聚螢”當理解為用車胤事,與上句聯繫起來看,意思是悲嘆自己不能像張垍那樣接近皇帝,只得過寒素的讀書人生活。“此生”二句自嘆垂老無成,到處漂泊。《魏氏春秋》載嵇康寓居河內山陽,與王戎、向秀同游,向秀後作《思舊賦》。末二句用此典故,意在表明詩人與張垍有舊(另一首《奉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有“桃陰想舊蹊”句,也表明二人有舊),希望他對贈詩求汲引之意有所領悟。了解了他倆的關係和贈詩的意圖,再回過頭去看前面那一大段對張垍的稱頌之辭,就是有意無意地在暗示:像您這樣通天的大人物,若念舊情,稍加提攜,我就可以平步青雲了。從《奉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詩中可知,這次贈詩之後,張垍曾“吹噓”“提攜”過杜甫。

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刻意之作,人多草草看過。如‘高鳳’‘聚螢’,本不用人名車胤事,一經評註點染,竟為白璧之瑕。垍官翰苑,又宅禁庭,如鳳翔千仞,無復可隨,而空泣聚螢耳。公在秦州贈薛三、畢四詩云:‘官忝趨棲鳳,朝回嘆聚螢。’知其必有所出。今以臆解之:螢之為物,弱質不離腐草,微光難近太陽,故以自比。而兩處俱作囊螢解,則兒童之見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