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聖予

原名賴盛,1978年生於湖南,200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創作《人人人》系列獲日本岡松家族藝術基金、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一等獎、全國八大藝術高等院校畢業創作展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賴聖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賴聖予,人物評價,作品收藏及新聞和出版,簡歷及獲獎,相關報導,

賴聖予

賴聖予2008年應邀赴紐約舉辦畫展賴聖予2008年應邀赴紐約舉辦畫展
2004年7月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畢業創作《光》系列獲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創作優秀獎。賴盛(賴聖予)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師承名師吳長江(原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版畫系主任,現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名師廣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老師。就學期間隨吳長江老師於1999、2000、2001年三次深入青藏、甘藏、川藏考藏和寫生創作。現居北京,職業畫家。擅長油畫,版畫,水墨畫,攝影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作品廣為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和私人藏家收藏。重要參展有:溪山清遠——流觴故事<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失落的天堂”THEY個展(湖南省博物館 長沙),我們是亞洲(第二屆藝術登入新加坡博覽會主題展 新加坡),成都雙年展主題展——溪山清遠(成都中國),溪山清遠——中國新繪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美國),&quot;都市中&quot; - 中國當代藝術展(子午線國際空間 美國華盛頓),兩湖潮流-當代藝術1985-2009年(廣東美術館),面對現實(中國美術館)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多種現實(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MOCA),亞洲新浪潮(ZKM博物館 德國),首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當代藝術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等。2013年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美術史學者、策展人EMILY LEISZ CARR先生作為代表性藝術家收錄進評論文章《你必須認識的2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25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You Need to Know)並進行藝術評論。
2003年,賴聖予和楊曉鋼一起創建了“他們藝術小組”,開始了各種形式的當代藝術探索。其中最為引起國內外關注的就是作品“同一間房子”系列,他們在這組龐大的系列中集中探討了變與不變的藝術哲學,像同一場景的舞台劇和電影定格,也通過這間房子同時呈現室外的現實都市風景與室內的各種人物和故事。作品強調畫面的敘事性和現實感,畫面經常出現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以及荒誕與真實的交錯,希望能展現更多的社會現實意義。2008年以來新的創作系列《失落的天堂》先後參加了“藝術長沙”(湖南省博物館,2009年)“改造歷史”(國家會議中心,2009年)“第二屆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學術主題展”(新加坡,2012年)等國內外重要藝術展。2010年後《對話、對畫》系列和《島》系列以及《風景》系列參加了著名美術史家、策展人呂澎策劃的《溪山清遠》系列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學術展。從批判現實,觀照現實到改造現實,,回溯傳統精神、建構理想家園,升華藝術和精神境界,作品的發展線索清晰而紮實具體。在一種過度的個人小情趣的自我和自戀中體現的“個性”是他們藝術小組所懷疑的,他們藝術小組通過合作創作繪畫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藝術問題,即在“新團隊精神”之下能否誕生“新的個性”,就像上一代藝術家反抗的是那個時代的主流意識——極端的“團隊精神”一樣,他們藝術小組反抗的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意識——極端的“個人主義”。兩個藝術家畫一張畫,並長期合作、共同創作,這本身也許就是一個與上一代藝術家顯著不同的特點。
參加藝術長沙開幕式現場參加藝術長沙開幕式現場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作者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作者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攝影作品攝影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汪涵、賴聖予、隋建國岳敏君楊福音、楊曉剛汪涵、賴聖予、隋建國岳敏君楊福音、楊曉剛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1創作布面丙烯2011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布面丙烯2012年創作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攝影作品攝影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賴聖予
油畫作品油畫作品
作品被選作德國普魯斯特出版社畫冊封面作品被選作德國普魯斯特出版社畫冊封面

人物評價

午後的陽光:已經有的和可能有的(范迪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近兩年來,我一直在關注“他們”這一對年輕藝術家的工作進展,我在他們的藝術方式和不斷展開的畫面中看到了許多新的東西。在當代藝術越來越趨於綜合形態,許多畫家放棄繪畫這種傳統語言而轉向新媒體實驗時,“他們”卻快樂而專注地沉迷在繪畫上,相信用繪畫的語言足以表達他們的思考和感受,十分真摯地把繪畫當作傾訴心理活動的媒介。在當代繪畫不斷遭受其他媒體藝術的侵犯而失去自我表現力的時候,“他們”的繪畫採用了一種新的敘事方式,使畫面的視覺性與藝術的觀念形成直接的默契。實際上,我在聯繫中國當代藝術整體狀況觀察“他們”時,我看到了他們正在以繪畫新一代的姿態迅速成長並悄然成熟起來,“他們”的藝術展現的是中國當代藝術一些新的徵候。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及商業文明日益劇變,人們的視覺經驗和內心體驗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許多讓人目眩神迷的社會現象以及混亂複雜的表象世界都巨大的衝擊著人們的生理及心理。“他們”的作品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底下,利用室內和室外這兩種相互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空間來表現外部世界的變化和人們內心世界的體驗。
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之間的碰撞、交織與矛盾是他們藝術中最為本質和獨特的地方。雖然這種境遇是古往今來藝術家的基本境遇,但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反映得更加直接和強烈,他們的反應也更加直接和強烈。也許,欲望和焦慮的“具體化”是“他們”藝術必然的選擇,通過一個“具體”而極其普通的有限空間,他們將現實的、生活的以及內心的現象直接地表現了出來,並把已經有的和可能有的存在並置在同一空間裡,甚至在情節和形象上推向無限。他們所繪製的景色、物體、人物等東西帶有司空見慣的經驗,卻在這個空間中變得令人驚異和獨特,像電影語言般的敘事和片斷的展開令人感覺亦真亦幻,在真中感覺到幻,在幻中感覺到真。
在“他們”的作品中窗外總是出現一些今日中國城市的新興景觀,同時也包括了很多詩意化的風景,勾畫出中國新時代的氣象,讓人感覺到一種時間的流逝。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景觀,都是外部世界在人內心世界的投射,而室內的故事則是兩位作者內心深處真實的表達。他們對現實總是保留了那么一點點苦澀和距離,冷冰凍的房子和孤寂的場景,永遠不變的空間和不斷變化的情節,體現了一種深刻的中國傳統精神與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辨,這與中國畫千年不變的山水精神構成線索。
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恰恰需要一種內心的平靜,一縷午後的陽光,浮躁和誘惑是當代生活中的表象,而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年們不得不面對社會狀況,“他們”的作品正體現了這難得的寧靜與創造性。他們的合作和從前的團隊精神有根本上的區別,他們不是在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下加入集體並服從集體,而是出於一種自覺,他們樂於並渴望通過一種合作與團隊精神來達到更強的力量,更深的意義,以及更無限的世界。
“他們”的每個空間中永遠存在的那個柜子裡面總是放著一部電視機與象徵物,它們似乎開啟了一個聯繫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一個特殊頻道,它們似乎提示著人們又似乎迷惑著人們。始終背對著觀眾的皮衣男子,似乎就是藝術家心目中的那個自我,也像是一個冷眼觀看這幅作品的觀眾。“他”的出鏡率非常之高,但是他的身份卻非常神秘,我相信“他們”的作品能夠通過某種方式的並置,產生象電影剪輯般的效果,這種有趣而新穎的敘事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觀念繪畫形式,使繪畫通向了一條可以更多義性的呈現。
青年藝術家是最敏感的,他們的作品也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不論時代怎樣發展,物質世界怎樣改變,世界如何更加波普和現實化,青年人中一定不會全都是淺薄的,他們中一定能有體味到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的某一群。他們在世界的某個地方,他們就是我們時代的未來與希望所在。藝術不僅僅是反映現實,藝術還是超於現實的。而藝術的創造性更應體現在作品於美術史中的線索和獨立性,正如“他們”所言,“我們取名為‘他們’就是希望更多的拋卻自我而去深入人們的內心,並說出他們的內心語言和夢幻”。
個展現場個展現場

作品收藏及新聞和出版

公共和機構收藏:芬蘭赫爾辛基藝術館、諾基亞公司藝術收藏部、法國文化部、奧地利維也納SAMMLUNG ESSL 美術館、澳大利亞悉尼白兔美術館
作品被悉尼白兔美術館收藏陳列現場作品被悉尼白兔美術館收藏陳列現場
、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韓國首爾藝術中心、韓國三星集團、韓國表畫廊、美國前波畫廊、荷蘭 Canvas Internationl Art畫廊、別處空間、唐人當代藝術中心、香港奧莎藝術中心、上海ART+畫廊、湖南省博物館、廣東省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成都現代藝術館等。私人收藏地區中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芬蘭、韓國、澳大利亞、奧地利、瑞士、摩洛哥、西班牙、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作品《島》在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並被館藏作品《島》在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並被館藏
作品-公共出版及新聞。他們藝術小組賴聖予、楊曉鋼作品廣泛出版和刊登於幾百種國內外專業藝術媒體和主流雜誌、網站、報刊、美術館畫冊等。至今出版個人畫冊六本。2009 年他們藝術小組油畫作品於2009年3月25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1頻道《新聞聯播》欄目全國播出。鳳凰衛視、湖南衛視、湖南經視、湖南金鷹頻道都有播出《他們人物專訪-藝術長沙》。2008 年他們藝術小組油畫作品於2008年在中央電視台9頻道英文台《經濟報導》欄目播出。與德國 DEGENER ARS MUNDI 公司合作發行作品《他們-家庭》的限量複製著作權,德國漢諾瓦。2007 年與德國 DEGENER ARS MUNDI 公司合作發行作品《他們-上海之二》的限量複製製版權,德國漢諾瓦。
張丹丹、汪涵採訪賴聖予、隋建國、岳敏君等張丹丹、汪涵採訪賴聖予、隋建國、岳敏君等
2013年被選為《藝術與財富》雜誌封面藝術家,內文報導如下:
他們:十年磨一劍
“他們”是誰?“他們”是一個藝術小組,是由藝術家賴聖予和楊曉鋼組建的藝術小組。這兩位成員相識於1997年,合作創作於1999年,2002年曾以“我們”參加展覽,正式以“他們”亮相當代藝術圈於2003年。從2003年到2013年,一晃十年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破而再立,從“破”別人“立”自己,到“破”自己的過去“立”自己的現在,藝術探索一脈相承,藝術脈絡清晰可見,執著而又無悔地探尋著屬於他們的藝術之路。在這十年間,他們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起起伏伏,在大風大浪中保持著穩固的上揚趨勢,其穩固而又龐大的藏家群體也為其現在及未來的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第一篇:印象篇
關於他們藝術小組(以下簡稱“他們”),我是先見其作品再見其真身。記得N年前去酒廠藝術區的阿拉里奧畫廊看展覽,經過他們的作品時,眼睛一亮,瞬間被他們的作品吸引住,然後就想知道這是誰的作品,走近看作品標籤,發現藝術家名字那一欄竟然是“他們”,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想要的效果。當時,我還在《藝術財經》雜誌社做編輯,雜誌每年年終都會做一期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權力榜和新銳榜,其中新銳榜是盤點年度青年藝術家,每年從數百位青年藝術家中選擇出30位優秀青年藝術家。2007年,他們便入圍該新銳榜。在雜誌刊出後,我才得以有機會見到這個藝術小組的真人。記得當時出於職業習慣,晚飯聊天變成了採訪,聊地最多的是彼此對於未來發展的想法,由此更深入地的了解了這個藝術小組。
今天,不管藝術創作,還是藝術市場,他們都已柳暗花明。自2006年在北京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中獲得中國批評家評選最佳新人獎後,又於2006年獲得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提名,之後他們於2012年被德國著名藝術出版社Prestel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年藝術家》(Young ChineseArtists )一書選為封面、封底藝術家介紹評論。並在2013年3月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美術史學者、策展人EMILY LEISZ CARR先生作為代表性藝術家與許冰、曾梵志、周春芽等著名藝術家一同被收錄進評論文章《你必須認識的2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25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You Need toKnow並進行藝術介紹與評論。可以說近幾年來他們的作品已經開始引起國際性的關注和學術認可。賴聖予和楊曉鋼都是有著藝術理想並且立志為其理想奮鬥的藝術家,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兩人一路走來,從1997年相識於美院,到1999年開始共同創作,再到2003年正式以“他們”的身份亮相於藝術圈,迄今已經共同走過十餘年的藝術之路。前半程坎坎坷坷、相互鼓勵,後半程峰迴路轉,攜手同行。
賴聖予和楊曉鋼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在採訪的過程中,他們清楚地記得在他們艱難的時段,曾經給予他們精神上鼓勵和支持的人,就是這些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一路走來。馮博一、顧振清、烏力·希克、吳長江、范迪安等等,他們甚至能清楚的記得當時這些老師看過他們作品後,和他們說過的鼓勵的話,給他們發的鼓勵的簡訊。當初,他們在地下室里畫畫,范迪安去看過之後,特意發了一條簡訊,“這個時代還能在繪畫上找到突破,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極為不易,所以你們要好好地做下去。”吳長江老師去了地下室後,看到我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地下室沒有窗戶不通風不透氣,旁邊就是廁所,畫布都在發霉,吳老師很是心疼,他說“你們還是不要長期在這裡畫畫,對身體不好。但你們要堅持畫下去,堅持幾年,只要幾年,你們就會把你們同學和同時代的年輕人拉開一大截距離。”他們現在還記得這些曾經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拼搏的話,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走到了現在。
時至今日,賴聖予和楊曉鋼都已近不惑之年。賴聖予已結婚生子,楊曉鋼也已成家立業。不管是生活,還是繪畫,他們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已為人父的賴聖予一路和我一直在聊關於照顧小孩的苦與樂。同為奶爸,更能體會賴聖予所說的,孩子一出生,整個人猛然間變了。但不變的是他們的藝術理想以及對於藝術的那份執著。
第四篇:藏家篇
2005年,他們從發霉的地下室搬到了酒廠藝術區的工作室,在生存狀態最為緊張的時候,李路明帶剛剛介入當代藝術的藏家譚國斌(現已是中國當代藝術重要藏家)來看他們的作品,譚國斌非常喜歡他們的作品,當時就付了一萬元的定金。之後很短時間,韓國表畫廊老闆表美仙女士來看了他們的作品,非常激動,堅持在韓國為他們做個展。起初,他們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感覺不靠譜,並且一上來就辦個展,他們就以為這是不靠譜的。並且說如果真要做個展,就要做本畫冊。聽到他們的要求後表美仙女士當時就笑了,也很爽快的答應了。當得知作品不低於三萬美金的時候,她也有些猶豫,她對他們說,你們很年輕,市場反應不知道如何,但我會努力試試,因為你們的作品很棒!於是帶著兩件作品參加當年的CIGE,結果作品引起很大的關注,並以市場價單價3萬美金每件全部被收藏。隨後韓國個展的全部作品,也都被收藏。
韓國表畫廊老闆了來了之後沒多久,王智遠又帶著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的朱迪來看作品後非常喜歡,當時就定了兩張作品,並且很快就付款。之後韓國頂級畫廊現代畫廊也對他們非常感興趣,代理和收藏了一系列他們的作品,並邀請他們赴韓國首爾現代畫廊總部考察與商討合作。至此他們的生活問題才有著落,工作室也才得以裝修,這是他們的作品正式進入所謂的市場,他們的生活也開始好轉起來。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他們於2007年被著名的全球連鎖藝術出版和限量藝術品複製公司DEGENERARS MUNDI邀請赴總部德國漢諾瓦合作製作發行油畫限量複製藝術品。2008年他們被美國紐約亞洲藝術博覽會組委會邀請,接到紐約市長親筆邀請函赴紐約舉辦個展,並且作品在亞洲藝術博覽會VIP展廳展出。2009年被藝術長沙組委會邀請,在湖南省博物館與著名藝術家岳敏君、隋建國、曾浩、楊福音一起舉辦個展。除了出版和發行過8本個人畫冊外,他們藝術小組作品還廣泛出版和刊登於上百種國內外專業藝術媒體和主流雜誌,網站,報刊,美術館畫冊等。並且作品於2009年3月25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1頻道新聞聯播欄目全國播出,作品於2008年在中央電視台9頻道英文台經濟欄目播出。此外湖南衛視,鳳凰衛視,湖南經濟電視台,湖南金鷹頻道都有他們作品報導。
他們屬於對作品流向控制非常嚴格的藝術家,他們幾乎知道每件作品的去向。其中,30-40%在國內和國外的美術館,40%在比較好的收藏家手中,另外20%左右是個人收藏。
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藏家主要集中在海外,海外收藏占70%以上。作品散布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因為他們最初的合作畫廊比如韓國現代畫廊等,表畫廊都是國際水準的畫廊,後來又陸續與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的畫廊合作,所以他們的作品的藏家質量也非常高,比如奧地利ESSL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泰國皇室、美國第二大藏家、三星集團等等。並且由於對作品流向的把控,目前還沒有某個機構或者藏家擁有他們大批量的作品,一般的藏家至多擁有兩三件,擁有他們的作品最多的是白兔美術館和譚國斌,但也不過三四件。因為“藝術品需要賣給喜歡他的人,他才會重視他。從市場角度來說,如果打包銷售,很難控制作品的流向,也很難保證市場的生命力”這就避免了大批量的拋售,市場的積極反饋就是價格多年來的穩定上漲。
儘管目前他們還沒有簽約畫廊,但是深度合作的畫廊有固定的幾家,其中有荷蘭的CANVAS國際藝術畫廊畫廊,西班牙人開的SHANGHAIART+畫廊畫廊和北京的別處空間等。經濟危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整體下滑,他們的老作品比如房子系列,由於作品有限,目前他們手中只有不到十件同一間房子系列作品,其餘作品都已經被收藏,這些作品的價格一直在上漲,並且也不會輕易出售。而新近創作的作品,他們接受了畫廊的建議,價格有所調整,定價要比老作品低一些。這也是對當下市場環境的積極應對。
第五篇:對話篇
藝術與財富:你們最開始反對個性化、符號化、圖示化,但是隨著你們藝術越來越成熟,在你們的作品中也出現屬於你們且很容易被辨識的圖示、符號。一不留神自己成了最初反對的人,這可能也是一個悖論。你們怎么看這個問題?
他們:我們雖然把符號消除了,但是在我們的畫面中經常出現一個形象,比如房子,儘管房子裡的圖像一直在變,但別人就會覺得房子會不會成為我們的符號?其實,我們的房子是一個容器,這個容器不是符號。如果說房子是符號,那我們就不要房子了,後來這個容器變成了島、再後來變成了橋,我們一直推倒自己的所謂的“符號”。現在,我們又把橋推倒了,走進了無盡而莫測的自然。現在已經沒有單一的平台了。我們一直在努力,儘量不讓延續性的形象出現。有時候,我們不能避免它自然產生,那就自然而然的讓大家去討論,這是對我們的作品或者對整個藝術的討論一個有價值的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儘量去做這方面的努力,但我們不能評判自己的最終結果。
儘管我們的符號沒有了,但是風格還在,還能辨識出是我們的作品。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探討和研究,來實證去符號化、個人化這個悖論的東西能不能成立。這是我們的宿命,我們就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一直的原地轉來轉去,但是圈子越轉越大,可以囊括的東西越來越多。別人認為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們非要去嘗試一下,這裡面有藝術家的理想主義。

簡歷及獲獎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獲得批評家評選最佳新人獎
2006年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提名候選人
2004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創作優秀獎
2001年獲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創作岡松家族藝術基金一等獎
1999年獲諾基亞亞太地區“我看未來”藝術大獎賽優秀獎1999年獲惠普杯世界電腦美術大獎賽銀獎
個展
2012共同記憶(CANVAS國際藝術畫廊 阿姆斯特丹荷蘭)
2011“前世今生”THEY個展(別處空間北京)
2009“失落的天堂”THEY個展(湖南省博物館中國湖南長沙)
2009 THEY個展(鹿特丹藝術博覽會荷蘭)
2008 THEY個展(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紐約)
2008 THEY個展“藝術教室” (比利時今日中國畫廊)
2007 THEY個展(表畫廊北京)
2006 TA MEN個展(韓國首爾表畫廊)
2004“所以是他們及這就是他們”(北京798長征空間)
2002“我們”(北京)
參加群體展覽及藝術活動
2012年
巴塞爾SCOPE博覽會(巴塞爾瑞士)
社會風景——首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巴塞當代藝術館蘇州)
騰飛的巨龍——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展( Katonah博物館 紐約)
我們是亞洲(第二屆藝術登入新加坡博覽會主題展 新加坡)
2011年
成都雙年展主題展——溪山清遠(成都中國)
命題烏托邦——進步與懷舊(Art+Shanghai Gallery上海中國)
溪山清遠——中國新繪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
擺攤第三回(西五畫廊北京)
2010年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改造歷史-2000-2009的中國新藝術(國家會議中心北京)
惰性(西班牙大使館文化中心上海)
大爆炸(白兔美術館 悉尼澳大利亞)
具象研究—圖像消費(時代美術館北京)
濾窗(別處空間北京)
擺攤第二回(西五畫廊北京)
2009年
&quot;都市中&quot; - 中國當代藝術展(子午線國際空間美國華盛頓)
成都雙年展(成都)
兩湖潮流-當代藝術1985-2009年(廣東美術館)
超越全球化(別處空間798北京)
巴塞爾scope藝術博覽會(瑞士)
阿姆斯特丹藝術博覽會(荷蘭)
藝術北京(北京農展館)
小伙們真棒(ART+畫廊上海)
“同行未來”批評家與收藏家提名展(阿拉里奧畫廊北京)
2008年
面對現實(中國美術館)
向上中國當代藝術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趣味-中國當代藝術展(湖岩美術館韓國首爾)
上海MOCA雙年展-夢蝶(上海當代藝術館)
中國幻想(鑄造美術館北京)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北京)
科隆藝術博覽會(德國科隆)
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美國芝加哥)
杜拜藝術博覽會(杜拜)
香港藝術博覽會(香港)
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首爾)
中國現在現在(CANVAS畫廊荷蘭阿姆斯特丹)
後場(別處空間798北京)
美麗的動物(林大畫廊新加坡)
70後藝術文獻展(別處空間798北京)
與德國DEGENER ARS MUNDI公司合作發行作品《他們金龍》的限量複製著作權(德國漢諾瓦)
2007年
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
多種現實(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MOCA)
亞洲新浪潮(ZKM博物館德國)
首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奧地利維也納SAMMLUNG ESSL美術館收藏展(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荷蘭)
龍的變身(中國廣場藝術空間美國紐約)
杜拜藝術博覽會(韓國現代畫廊杜拜)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表畫廊美國芝加哥)
科隆藝術博覽會(表畫廊德國科隆)
韓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表畫廊韓國首爾)
VOLTASHOW(韓國現代畫廊瑞士巴塞爾)
第4屆CIGE(表畫廊北京)
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展覽館)
別處現實(別處空間798北京)
七零八落當代藝術展(陳綾惠當代藝術空間北京)
新知識份子(奧莎畫廊新加坡)
與德國DEGENER ARS MUNDI公司合作發行作品《他們上海之二》的限量複製著作權(德國漢諾瓦)
2006年
無界——表畫廊北京開館展(表畫廊北京)
冷能——情感與力量 (表畫廊北京)
超驗的中國當代藝術展(阿拉里奧畫廊北京)
歌頌我們美好的生活當代藝術展(北京宋莊)
此身界外——當代藝術展(前波畫廊紐約)
第二現實——中國當代攝影展歐洲巡迴展(歐盟)
中國藝術與電影節MADE IN CHINA——(德國柏林)
今日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轉世魅影(SAMMLUNG ESSL美術館奧地利維也納)
第3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北京國際貿易中心)
韓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首爾)
德國科隆國際畫廊博覽會(科隆)
藝術北京國際畫廊博覽會(北京)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中華世紀壇北京)
北京之外Beyond Beijing中國當代藝術群展(奧沙當代藝術空間香港)
立場---當代藝術展(九立方藝術空間北京)
幻想都市當代藝術展(798布波藝術場地北京)
中德當代藝術論壇(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藝術節點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湖南)
2005年
各玩各的當代藝術展(798零工場北京)
著陸現實—中國當代藝術展(漢城藝術中心韓國)
透明的盒子——有限的空間,無限的蔓延當代藝術展(建外SOHO北京)
第二現實——中國當代攝影展(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會議大廳)
協作——中國青年藝術家展(阿姆斯特丹荷蘭)
2004年
“學院之光”藝術展獲提名獎(北京)
第一屆北京大山子藝術節(北京798)
參加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版畫年會(北京)
參加“延續與出位——想像中的社區多重界定”當代藝術展(萬科水晶城天津)
中韓美術八人展(加拿大大使館北京)
2003年
可創藝苑聯展(北京)
第十六屆全國版畫展(四川)
第八屆全國三版展(四川)
中國、埃及藝術交流展覽(埃及)
2002年
第七屆全國三版展(武漢)
第十五屆全國版畫展(廣東省美術館)
2001年
全國八大藝術院校優秀畢業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中日韓國際版畫展(韓國漢城)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韓國漢城大學美術學院交流展(韓國漢城)
2000年
“二廠時代”三人提名展(北京 雲峰畫廊)
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版畫年會(廣西)
1999年
諾基亞“我看未來”獲獎作品亞太地區巡展,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中國(北京 炎黃美術館代表作品《THEY CCTV 280CMX180CM2006年》
個人畫冊個人畫冊
《失落的天堂之二 380厘米×1000厘米 2009年》
個展畫冊個展畫冊
《他們地產280CMX180CM2007年已收藏》
《他們上海之一280CMX180CM2006年》

相關報導

他們藝術小組:拋棄自我 尋找他們的個性(99藝術網)
賴聖予右和楊曉鋼左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賴聖予右和楊曉鋼左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他們”是賴聖予和楊曉剛組合而成的一個藝術創作小組,自“同一房間”系列作品受到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創作範圍遍及繪畫、攝影、影像等。作為70後的青年藝術組合,他們以演繹的方式表現著對於當下種種現狀的自我觀點以及調侃。正如“他們”的背後,隱藏著拋卻了自我而去深入人們的內心,並說出他們的內心語言和夢幻的寓意。
“一身名牌的六十多歲老太太帶著助理進了工作室,我們倆頭都沒回的繼續畫自己的,她們在身後站了足足一刻鐘。她問我們能不能給你們做一個個展,我們當時的反應是要開一個很高的條件,就是要給我們印一本80P的畫冊,這是我們唯一的要求,她和助理都笑了……”這是《他們講述十年北漂生活》中的一段,“他們”是一個藝術小組,由賴聖予和楊曉剛兩個70後組成,自1999年開始合作,2001年正式成立。取名“他們”是為了拋棄虛假和泛濫的“自我和個性”,在一種“新團隊精神”的合作之下去尋找“他們的個性”。
同一房間:走出觀念 走向繪畫
自90年代中期以來,當代都市繪畫開始逐漸呈現出兩種主要創作方向:一種是對當代都市人的生存處境、生命要求、存在狀態的反映;另一種是直接表現都市本身,通過從城市化到都市化的變遷與發展,來反思、審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過,和上述兩類作品的側重點稍有不同,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市僅僅是一種文化表象,它們是圖像化的、符號化的,起到是一種意義索引的作用。
2005年,“他們”創作了“同一房間”系列。這批作品不僅讓他們倍受美術界的關注,而且,對都市題材的涉及,也使他們與90年代以來的當代都市繪畫形成了一種潛在的藝術史上下文關係。
在“同一房間”系列作品中,觀眾都會看到一個置於柜子上的電視機。與其說這個電視機是現實的,毋寧說是象徵性的,而且,其所具有的意義也是多元的。它既可以表征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也可以看作是意識形態話語的工具。“在創作和思考過程中,我們想到了使用電視這個符號做為創作的母題和背景,因為電視機是不變的,但裡面每天出現的節目和電視台的節目卻不一樣,這非常適合進行系列藝術創作來表達我們對社會問題和藝術本體問題的看法”,“他們”表示。
繪畫或攝影:媒介只是一種手段
“他們”藝術小組雖是版畫出身,但藝術創作的媒介卻是多種多樣——繪畫、影像以及攝影均有涉及。他們以自己的行動打破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邊界,無論是手執畫筆還是通過鏡頭看世界,在“他們”的眼中,媒介只是藝術表達的一種手段,重點在於媒介如何被套用於藝術的敘述上。
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滲透著某種一致:“在創作過程里,我們堅持在作品中使用‘圖像對話’的方式,將兩個個體的思想在同一件作品裡碰撞、交錯,以寫實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現實的荒誕感。”
談及明年的行程,“他們”似乎很是忙碌——參展呂澎策劃的“溪山清遠之‘流觴故事’”並為個展做積極的準備。“藝術”小組的作品風格鮮明,自早期對都市的關注到以創作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景為主,現今,“他們”正在創作“對話對畫”系列,作品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的表達,從表現時代的喧囂到表現時代的憂鬱。繼2011年的個展後,“他們”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請保持期待。
以下為99藝術網採訪實錄:
99藝術網:小組是什麼時間組建的,在什麼機緣下建立的?
他們藝術小組:1999年開始合作,2001年正是組建他們小組。 2001年從中央美院本科畢業,因為共同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理想以及同班同學的原因組建了他們藝術小組。
99藝術網:小組成立的初衷是什麼?
他們藝術小組:之所以叫“ 他們”是為了拋棄虛假和泛濫的自我標榜的“自我和個性”,取名他們正是拋棄“自我”,在一種“新團隊精神”的合作之下去尋找“他們的個性”。
99藝術網:是否有明確的藝術主張?藝術主張或者理念是創辦初期就確定的還是慢慢成形的?
他們藝術小組:有。初期就確定,慢慢完善和發展。
99藝術網:合作方式是怎樣的,是否有固定的模式?
他們藝術小組:民主自由方式。每天一起工作,一起討論,一起畫畫。
99藝術網:你們之間有沒有共同的創作興趣傾向,差別又在哪裡,(創作的傾向和門類)具體的說明?
他們藝術小組:如果沒有共同的創作興趣小組早就解散了,不可能堅持這么多年。可以這么說,堅持這么多年的組合不多見,按今天社會的離婚率來看,我們因為藝術而在一起的組合關係已經勝過很多婚姻關係了。這本身就算是一個奇蹟。
99藝術網:你們這個藝術小組的藝術創作方面優勢在哪裡,不足又在哪?
他們藝術小組:優勢在於兩個成員都是中央美院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基本功紮實,讀書多,對藝術史和哲學都很通透。自組合成立以來作品很豐富而且受到學術和市場較大的認可。不足之處是成立時間還沒到30年。藝術小組如果能堅持30年全世界都罕見。他們藝術小組:商業社會,還有個性存在嗎?文章來源:美術焦點
賴聖予右和楊曉鋼左在中國美術館參加展覽賴聖予右和楊曉鋼左在中國美術館參加展覽

被採訪人:他們藝術小組
采編:王寧
地點:美術焦點編輯部
時間:2010年3月10日
賴聖予(賴盛)
1978 生於湖南邵陽
2001 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 獲學士學位
2004 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
楊曉鋼
1979 生於湖南寧鄉
2001 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獲學士學位
2005 畢業於中央美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
王:“他們”有沒有其他特殊的含義?
他們小組:有啊,就是放棄所謂的個性,被商業化所渲染出來的個性,追求一種更加真實或者是更新的藝術形式。這個跟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要更貼近一些,但是這裡面也有一些很偶然的經歷。我們在大學的時候做了一個展覽叫——《我們》,後來再做展覽的時候覺得不應該再是我們,既然你要選擇放棄虛假的個性的話,可能更多的是從他者的角度來出發,所以當時就叫“他們”了。還做了一個“他們”的頒獎典禮等一系列的活動,所以就把“他們”這個名字留下來了。
王:你們開始都是學版畫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做油畫,你們是怎么看待這種藝術媒介的轉變的。
他們小組:我們也不能說是學版畫的或者學油畫,應該說學藝術、學思維吧。沒有誰是做版畫技師的,也不是做油畫技師,不是這個概念。我們現在畫的也不完全是油畫的概念,就是一種觀念性的繪畫,其實我們只是用這種油畫的材質來畫,其實你用水粉,用丙烯,或者用什麼,都可以。實際上我們用的只是油畫顏料,就是這點區別。我們的繪畫過程中就是一個觀念的過程,你從作品中可以看得到。
王:作品是能夠反映出你們對社會的態度的,你們對現在這個社會是怎么看的?
他們小組:你說對社會的看法,其實很多元。比如說政治,我覺得政治在我們的理解里不是那種像上一代人表現的感覺,這一代的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商業化對社會的影響,對人的心理,包括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包括兩會,什麼房價問題,蝸居問題,實際上這種衝突不是政治,是經濟,是商業。所以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就是商業,商業對人的控制,經濟對人的一種異化,都市人產生了很多症候群體,我覺得這個是新的政治。但不是制度,體制,當然他是隱含的,不會很淺顯的,很突兀的。我覺得那種表面的東西在我們看來有點過時。
王:你們提到了經濟的問題,可以說去年談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對你們來說有沒有影響?
他們小組:我們又不做生意,有什麼影響?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本來就是剛剛起步,屬於國外的一個零頭還不到。雖然它總是會有影響的,但是它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本來你就不是很繁榮,可能經濟很繁榮,但是當代藝術這塊本來就是很萎縮的。商業這塊應該交給畫廊老闆去思考,這不是我們作為藝術家應該思考的,我們本身就是把我們的作品做好,多思考藝術本體和藝術與時代的關係,他們搞商業的這些做博覽會,做畫廊的,拍賣行的,他們會操心的,我們不用操心。
王:對,市場確實不應該是藝術家最應該關心的問題。你們都是屬於70後的藝術家,也被稱為年輕藝術家。你們怎么看待現在被稱之為年輕藝術家或者70後的藝術家?
他們小組:我覺得用年代來劃分,本來就有問題。因為優秀的藝術家是不能用年紀來區別,也不能用時代來劃分的。不能說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就比印象派好,或者比哪個時代要差,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適合的。所以你說的這個年代的藝術家,我不太認同,但是你說對我們自身來說,我們這代藝術家有什麼特點,我覺得就是剛才說的,我們理解政治,或者理解的社會不一樣的。再說我們78年,79年為什麼這幾年很特殊?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文革剛剛結束,所以我們存在的就是社會經濟發展最大的時候,最迅速的時候。也是屬於社會重大轉型期,所有經濟的變化,逐步從政治向經濟的轉化,我們都趕上了。從我們那時候考學,那個時候的改革,因為經濟大潮,不斷地擴招。國家分配沒有了,不包分配,當時我覺得很吃虧,早我們一年考美院的包學費,不用交學費,而我們那年就開始交學費了,而他們還包分配,我們就不包分配了。我們親歷了很多改革問題,完全是市場化的方式。原來你在單位還能分房子,而現在你只能自己賺錢去買房子,全是商品房,這就是最大的變化。所以我為什麼說,這一代藝術家你就應該關心這些問題,這就是你的生存處境。
王:你們覺得跟那些藝術前輩在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他們小組:我真的覺得沒有什麼不同。我覺得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種表達的內容,我們更自由。可能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所謂的政治影響,或者是美協體制確實對他們有一定的束縛,當時確實是那么一個現實情況,但我們是在商業社會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一個很自由的社會,你可以有任何的表達。但是有時候沒有壓抑就沒有反抗,我反倒覺得我們這一代藝術家恰恰缺少的就是壓抑,因為生活得太幸福了,你沒有什麼要反抗的,所以你的藝術也不會具有力量性。所以我也覺得從我們自身的情況出發,我們的壓力來自於什麼?來自於競爭,來自於高度的商業化,來自於這種不斷被追趕的房價和物質,不斷趕著往前走,所以這種壓力我覺得應該轉換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原動力。
老一輩藝術家,他們創作的狀態,或者過程是比較安靜的,內心是比較平靜的。因為當時那個時代物質非常貧乏,而且也沒有什麼機會,包括展覽機會,畫廊,美術館很少。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有點浮躁,看到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對我們的心靈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影響。你會有很多欲望,而且你會受到很多雜音的干擾,所以藝術不再單純,你更難在這裡保持一種很純淨的心,對藝術的一種真誠。可能你會被一些東西左右,或者是被一些東西誘惑,或者放棄了你藝術原初的一種思想,很潔淨的東西,這個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想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精英或者說最好的藝術家,他都可以消除這些雜音,這個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所應該具有的特性。
王:你們認為你們在做什麼樣的作品?是反映什麼的?不用學術來定位的。
他們小組:反映我們的生活,我看到的城市,我生活的這些東西,我們所畫的任何一樣東西,實際上都來自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來自於所有很現實的東西,沒有任何所謂虛幻的東西。我們表現的僅僅是我們所感興趣的,覺得最有興趣表達的,作為我們的生活或者是我們的夢想或者我們所喜歡的反對的,最簡單的一些東西。
王:但是往往簡單的東西在別人眼裡會變得複雜。
他們小組:對。越簡單的東西它的意義越多。因為藝術本來就是通過不斷地傳播,不斷地流傳,在任何一個不同的時代,他的意義可能完全不一樣,包括我們理解的這些大師,他跟今天發生關係了,所以他被定義為大師,他沒有跟今天發生關係,那些人可能就被遺忘了。我們今天的人發現了他的價值,我們會把他找出來,宣傳,做學術的梳理和定位,那就是剛才你所說的學術,因為我們今天的人需要他,他才會成為大師。或許我們的作品在幾百年之後被人翻出來,覺得這個東西還挺有意義,那個時代的人就研究這些東西,他把你定義為大師,藝術家其實是沒辦法給自己定位的,也不是今天我們能夠下定義的。他們藝術小組:新團隊精神下的個性找尋影像發現之旅——發現中國新銳攝影師湖南站最後推出他們(THEY)藝術小組。自此色影無忌影像發現之旅的全部十站旅行將告一段落。他們藝術小組是由賴聖予和楊曉剛組合而成的一個藝術創作小組。他們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演繹。通過種種演繹,他們表現著對於當下種種現狀的自我觀點以及調侃。他們的創作並不限於攝影,油畫對他們來說同樣是一種駕輕就熟的創作手段。他們以自己的行動打破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邊界。對他們來說媒介只是手段,重要的在於這樣的手段如何被套用於藝術的敘述上。色影無忌:你們為何會想到以組合的形式來進行創作的?他們藝術小組:之所以叫“他們”是為了拋棄虛假和泛濫的自我標榜的“自我和個性”,期望在一種“新團隊精神”的合作之下去尋找“他們的個性”。色影無忌:攝影只是你們創作的手段之一,你們如何看待攝影與繪畫兩種手段之間的關聯與區別的?他們藝術小組:攝影是關於現場、感光、速度、沖洗的配合,繪畫是關於造型、色彩、材料等,是不同的兩種創作方式,但人的感覺、思想、情緒是一樣的。色影無忌:攝影成為了當代藝術創作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手段,你們如何看待這個趨勢的?他們藝術小組:當代藝術是個很寬泛的詞,它可以容納各種方式的創作,不應該以媒介的差別來區分。當代的藝術家應該是有能力自由的使用各種媒介來呈現當代人的精神世界。色影無忌:在你們的繪畫中可以看出對現實的調侃和戲謔,但是攝影作品卻充滿了對古意的追尋,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他們藝術小組:可能和你們理解的有些不同,我們作品裡一直沒有刻意調侃和戲謔現實,只是表達當代生活里真實的體驗。在創作過程里,我們堅持在作品中使用“圖像對話”的方式,將兩個個體的思想在同一件作品裡碰撞、交錯,寫實繪畫的方式這種差異呈現出來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現實的荒誕感,攝影作品裡實際上也是採用的這種對話的方式,只是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散發出不同的情緒,之前的大量作品我們是討論中國社會在都市化進程中的體驗,而近兩年一直在關注都市化之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在攝影創作和繪畫創作中是一致的。色影無忌:你們的攝影創作和繪畫之間有沒有一脈相承的思想脈絡?他們藝術小組:那是肯定的,不論攝影還是繪畫都是承載思想的工具,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會透過作品呈現出來。色影無忌:為何想到用攝影去進行對傳統繪畫的一個模仿的?他們藝術小組:拍攝影就是拍攝影,鏡頭決定了你拍到的永遠只有現實的場景。我們拍的也是現在我們經歷到的自然景色,來呈現兩個個體在不同空間裡的對話,這和傳統繪畫沒有關係,更不是依照傳統繪畫的樣式進行的擺拍。色影無忌:你們拍攝之前對畫面是如何構思的呢?他們藝術小組:希望它安靜、孤寂和詩意。色影無忌:你們每一組攝影作品之間是有什麼樣的關聯呢?他們藝術小組: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裡常常用到入世與出世這兩個詞,我們也沒有例外,從對現實的關懷到對現實的超越,這可以貫穿在我們不同時間段里對人的關注。色影無忌:在你們作品中會出現的旅行箱和傘的道具,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嗎?他們藝術小組:這些平常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裡會產生一種傷感的詩意。色影無忌:在今天這樣的現實下,你們描摹古人的行為本身是否就具有對社會的一種反思?或者有其他什麼意圖嗎?他們藝術小組:現代性是一種病,它使我們在高速的生產、高速的消費中不知不覺的患上焦慮、緊張、抑鬱等各種精神上的疾病。我們希望通過作品能象一劑中藥那樣調理這些由城市帶給現代人的不適,讓人們在這喧囂、不安的環境中感受到一絲的安靜。他們小組:八大山人在穿越 寥寥幾筆很當代搜狐藝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作品開始使用中國傳統元素,當代藝術家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看待您認為的傳統,並對您二位有哪些影響? 他們小組:中國人以及我們的中國文化不可能脫離傳統這個根。我們已經迎來了與全球接軌的時代,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你自身的個性、自身的獨特的觀念該如何展現出來?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也不得不使我們從自己的傳統中去尋找。從我們接觸藝術開始,我們學繪畫接受的完全是西方的教育方式,我們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版畫系的畢業生。近兩年在我們的藝術試驗中,我們也嘗試用一些傳統辦法來畫畫,這與我們傳統文脈相關聯,在這裡也不是說我們特彆強調去關注傳統,而是自然而然的學習及發現的過程。黨丹:中國傳統文化與現當代的關係並不是那么涇渭分明,在傳統作品中也會覺察到鮮明的現代精神。現代人,尤其在擁有悠遠歷史文明的亞洲,作為一個被各種不同的文化穿越的載體,天然具有對傳統致敬和親近的感受。不是特意的要回歸什麼,更多的是重新發現,重新在自己身上體會對傳統的關聯和映照。 搜狐藝術:美國的波普文化、波普藝術是否影響了近20年的中國的藝術家及創作觀念?他們小組:美國進入後現代社會,以消費為主導,以商業化為主導的一種商業體系,波普藝術與它的社會結構是非常吻合的。所以我覺得它能夠代表美國的一種價值觀或者價值體系,包括安迪·沃霍爾,他們把他當成一個民族象徵的藝術家,或者代表那一個時代,用波普的風格能夠代表美國藝術。波普藝術與美國或其他的國家也不能完全割裂,中國也有很多很波普式是生活方式存在,及波普藝術,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全球化了,或者後現代化了,並不是說只有美國才商品化,波普這個詞代表著一種直白、簡單、商品化,廉價。我們前幾年去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一張八大山人的作品,當時覺得特別驚訝。那張中國畫像一張抽象畫,畫的是幾根草,一個石頭,遠看就是一個白底上畫了幾筆,看不出具象的表達,好像一個抽象畫。但就這幾筆,在我看來是非常當代的作品。傳統藝術中也有很多很現代、當代的,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去挖掘它。黨丹:他們小組的新作品非常有意思,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對時代逐漸深入的思考和對個人的省察,“他們”小組經歷的也是你我所經歷,所感嘆,有一個時代的共鳴在這裡。黨丹:中國當代藝術呈跳躍式前進搜狐藝術:如何看待西方對東方的期待?其中會不會有些因素是關於中國的政治視角?他們小組:西方還是比較關注中國目前的藝術發展現狀。因為中國會給世界藝術形態帶來一些比較新鮮的元素及視角。歐洲、美國的藝術,在發展趨勢上偏向於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但在中國現在確實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也希望我們東方人有隊世界發展提出一種不同的認識,這種期待肯定是有的。黨丹:從大環境來講,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集中了全球性的注意力,匯聚在這裡的機會的確越來越多,西方會比以往更加關注中國發生什麼,中國藝術是怎么樣的,中國藝術家尤其是年輕人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這種全球化的進程當中,藝術家面臨的是逐漸喪失個性的問題,比如紐約、中國、東京70後—80年代中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家,在全球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既是物質豐富和資訊傳播零時差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思想深度膚淺化最嚴重的一代,他們中的大多數所想,所做,所表達的會非常相似。中國只有三十多年的當代藝術歷史,1993年中國的藝術家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時候,他們是作為群體出現的。而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過了被西方命名的時代,開始有自己獨特的氣象,但是不同於西方現代藝術的流派相承,很多時候不是按常理出牌,而是跳躍式前進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建立自己的藝術體系進程之中,年輕一代的優秀藝術家正是其中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