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瑞華(洋地中國小教師)

賴瑞華(洋地中國小教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1981年,黑髮成銀絲,賴瑞華就像大山裡的一頭老黃牛,在洋地中國小教書育人,甘守貧困寂寞,躬耕三尺講台,用自己的汗水為大山裡的孩子們灌注知識,傳遞希望和力量,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夢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賴瑞華
  • 國籍中國
  • 學位/學歷:高中
  • 職業:教師
人物經歷
村里唯一的英語老師
石城縣橫江鎮洋地村地處贛江源頭,是石城最偏遠的地方。村民介紹說,在旅遊公路修通之前,通往洋地只有一條土路,在群山、溪谷、懸崖峭壁間蜿蜒穿行,彎急、坡陡,路面坑窪、狹窄。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村民,卻常常因為沒有老師願來任教而尷尬。
1981年,賴瑞華高中畢業後,毅然拒絕許多條件優越的山外學校邀請,執意來到洋地中國小當了一名英語教師,擔任全校6個班的英語教學,每周要上24節課。為了準時給孩子們上課,他每天早上5點鐘就要出發,徒步2個多小時,從距離學校20多里外的家中趕到學校上課,放學後又回家,幾年來下,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鞋。特別是冬天,山里異常寒冷,賴瑞華的雙手雙腳都生了凍瘡,甚至流出膿血。但他卻從未因此請過假。
環境艱苦、課務沉重,親戚和朋友都勸他到條件更好的山外去任教,許多山外的學校也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賴瑞華卻說:“我是這裡唯一的英語老師,我走了,誰來教這些孩子?”
王凌雲在學校教九年級語文,與賴瑞華共事了十多年。他這樣評價賴瑞華:“賴老師是我們的楷模,他紮根鄉村教育34年,兢兢業業,要求提的最少,事情做的卻最多。”
留守兒童心中的陽光
洋地村是貧困山村,全校有7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賴瑞華自己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他深知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所以立志要像一束光一樣,照進留守兒童的心中。
1986年,學生賴小明家裡經濟困難,家人不願再借錢供他讀書,準備讓他跟親戚去打工。賴瑞華得知後,不顧山高路陡,放學後去家訪,並當場表態:“只要賴小明想讀書,他的書學費我來負責。”就這樣,賴瑞華用耐心引導他,用愛心感化他,用信心激勵他。三年下來,賴小明勝利通過中考,考上了高中。
另一位學生賴禮東如今在石城中學任教,賴瑞華是他初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憶起往事,賴禮東感慨萬千:“賴老師對學生非常熱忱,課後經常帶學生到家裡談心輔導,因為有不少寄宿在學校的同學,賴老師更是每天走訪,還幫著打掃衛生,給學生洗被子等等。”
“化緣教師”築學校未來
洋地距離縣城100多里地,是典型的偏遠山區,教育資源匱乏,基建欠賬大。2008年時,學生們還在用十幾年前的課桌椅,桌面早已坑坑窪窪,桌腿和椅子都是釘子上打釘子。當聽說國小同學黃勇堅在贛州辦公司,效益不錯時。賴瑞華幾經周折找到黃勇堅,最終說服他捐獻800套學生課桌椅。2009年,洋地中國小合併,上級部門幫助新建了學生教學樓,但校園綠化和體育設施卻無米下鍋。賴瑞華找到當年的學生、如今的廣州金迪門業經理鄧馬良,以教師的身份從其“化緣”來30多萬元,對校園進行綠化,購買體育設備。
賴瑞華不但在基礎設施上四處“化緣”,更是在教師隊伍穩定上不遺餘力。2009年,洋地中學和洋地國小合併。教師從原來的18名增加到43名,教師宿舍早已無法滿足教師住宿。賴瑞華了解到一牆之隔的糧管所閒置後,又是發動學生,又是找熟人,跑農糧局、教育局、找政府,洋地縣城兩頭跑了近百次,終於爭取得各方同意,將糧管所和洋地中學舊址進行土地置換,解決了教師住房問題。
為學校不斷地“化緣”,使賴瑞華有了個“化緣教師”的外號。就這樣,賴瑞華用信念為洋地山區教育撐起了一片天空,用堅守為孩子守來了春色滿園。34年來,賴瑞華共教育4000多名學生,有500多名學生後來都考上了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