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敕碑

賜敕碑

《賜敕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曆帝賜封建立,位於梵淨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淨山的千古絕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賜敕碑
  • 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
  • 周邊景點:紅雲金頂,蘑菇石、梵淨山雲海等
  • 碑心高:1.85米
  • 碑寬:1.51米
  • 碑高:2.9米
簡介,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文內容,碑文註譯,

簡介

賜敕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

《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簡稱“敕賜碑”)位於西線上山的路旁,海拔2270米,距新金頂約300米。該碑建於明朝萬曆46年(公元1618年),為古牌樓式,通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上覆碑帽(已落),側有疊鼓形護腳。碑石正中額題“敕賜”二字,上有祥雲罩頂,下為大海波濤,兩側雙龍拱護,周邊卷葉環繞。現已加裝鋼化玻璃保護。

碑文豎排,楷書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文514字。序文由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大處落筆,氣勢恢弘。寫景,遠觀近睹,歷歷在目;狀物,大貌小節,栩栩如生。陳史簡明扼要,敘事言簡意賅。山這魂魄顯於筆底,佛之道理存在字間。語言抑揚頓挫,辭彙信手拈來。句子或長或短,駢體工整;修辭常換常新,運用自如。語言明快,層次清楚,足見作者之非常功底。

序文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古蹟名勝、歷史傳說、佛事興衰、名山影響等皆有描寫。碑文稱:“梵淨山璧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上之穹隆接天,而三十三天不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為幽流。”“仙洞靈台,鹹棋布而臚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鳴”。“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有長生之景”;“山之廣大,鑲括天地之萬有”,“無邊法界”,不正是“極樂天宮乎?”作者肯定地稱梵淨山是“天下眾名之宗也!”當時朝山盛況是“海內信奉而趨奔,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梵淨山的影響,“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候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於是乎“天衰名山這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

“敕賜碑”是發現較早的關於梵淨山的珍貴文物,它的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是梵淨山名山不可多得明證。1982年,“敕賜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內容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故東岱、西華、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賜,因開潛麓化城。山以仙名,地關人傑。竊見梵淨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台,鹹棋布而盧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雞。獨紅雲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翻經台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觴安寄!寧惟遊人斷白薴之響;抑且景物負赤誠之霞。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岳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為譯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為蚴鷚。虬螭結蟠,林木郁蒼;劍氣橫天,仙梯接斗。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縭縭然篷萊三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聖真如雲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土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進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岩岩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叵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蛻穎,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自播亂之後,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變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們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隆。玉簡金書,佇見與人又並爛山靈。謹序,賜進士第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 應天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國子監林,禮部尚書張,戶部郎中李,欽差巡撫貴州重門張、×、巡按監察御史楊,欽差總鎮都督×、×,貴州布政司謝,欽差出巡撫苗道×、劉,銅仁府知府陳、陳,推官張,思州府知府趙,石阡府知府魯,思南府知府舒、張,坐營司周,欽差平頭守備劉,印江守備趙,印江知縣鄭,銅仁知縣丘。應天府居士朱,同錄陳氏男,孟林江氏。
鄉官:任、周、羅、田、楊。
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楊、張,烏羅司楊,平頭司田,省溪司楊。
賜進士鄉官:喻、肖、徐,舉人:田、魯、姚、楊、陳,
生員:周一登,錢正陽,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普,圓洪、圓顯、圓賢、圓冰、圓名、圓清、圓聖、圓 、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如會、真祥、圓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圓通、海聰、圓盟、法空、圓成、明進。大明萬曆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們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裡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盡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願,犯者即還。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擔,地田楊用勝己、楊勝杖。
天慶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
東至烏羅司為界
西至提溪司為界
北至朗溪司為界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
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雲,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進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把總吳。
石匠:僧真香、胡貴

碑文註譯

(1)“伏以”,嘆詞;“四海”、“九州”泛指中國;“巨鎮”,巨大的主山形勝;“十方”,佛教名,平面八方加上下二方為十方;“淨土”,佛教名詞,謂無五獨(劫獨、見獨、煩惱獨、眾生獨、命獨)垢染的清淨世界或極樂世界;“福田”,獲得幸福的處所。本句意為:啊,全國各處的名山形勝,天下各地的無獨淨土,都是眾人獲得幸福的場所。大處落筆,氣勢恢宏。

(2)“北常”,北嶽常山即恆山。本句意即:東嶽泰山、西嶽衡山、北嶽常山都是帝王封禪的地方。

(3)“玄寺、緇廬、青鴛、白馬”,俱泛指梵剎。其中“玄寺”即玄中寺,在山西太原郊區,唐高僧善導曾在此傳揚淨土宗風;“白馬”即白馬寺,在河南洛陽東郊,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其寺中石雕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接引”,佛教語,謂佛引導信佛的人到西天去。《觀無量壽經》“以此寶手,接引眾生”。本句意:玄寺、緇廬、青鴛、白馬,都是佛引渡眾生的場所。

(4)“漕溪”即曹溪,今廣東韶州。唐高僧佛教禪宗六粗慧能(公元638—713年)曾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表示對佛的體會,深得五祖弘忍賞識,遂傳其禪法,授其衣缽。後來慧能在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其在此講法30多年,影響很大,成為禪宗南宗。“水上聞香”,即有頓悟之意,亦與六祖涅磐有關。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慧能涅磐於新州國恩寺。當時,韶州、新州各修靈塔,信徒爭為其葬。故鄉和傳法處相持不下,兩郡刺史商定焚香禱告,“香菸引處,即師之欲歸焉!”:“時盧香騰湧,直貫曹溪”。於是,慧能人歸韶州靈塔,六祖道場一曹溪,更加名顯佛史。“法界”,講佛理的地方,即道場。“錫”僧侶的手杖,相傳唐元和(806—820)中,高僧隱峰游五台山,擲錫杖飛空而去;“潛麓”,指六祖後的懷讓禪師曾潛修於嶽麓山的般若寺;“化城”即九華山的化城寺。隱峰和尚常飛錫於般若寺、化城寺和五台山的南禪寺。本句意:六祖慧能因為水上聞香,頓悟佛理,所以才開闢了曹溪南宗法界;或因香菸引路,直貫曹溪,才使慧能得歸曹溪。因為佛法弘揚,可以飛錫,六祖後的禪師們才得以又開闢般若、化城這樣的新道場。

(5)本句意:山因為有神仙才揚名遠近,地因為有關礙才重要,有靈氣才人才輩出。

(6)“”,自己謙詞;“黔南”,指貴州;“軸”,中心或樞紐。武陵山橫亘於黔湘渝鄂,湘鄂為楚,渝川為蜀,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自然處在中心位置。本句意,我見梵淨山矗立在貴州境內,是綿延於湖南、重慶、湖北的武陵山脈的主峰(中心)。

(7)“鹹”,皆:“臚列”,陳列;“翥”,飛舉。句意:仙洞靈台同,象棋子般分布陳列,奇峰古剎,到處是鳳飛鸞舞,百鳥和鳴。

(8)“臨海”,地名,在今浙江;桂鶴應該為掛鶴,傳有掛鶴寺,“陳倉”,陝西有陳倉縣陳倉山,山上有寶雞鳴寺,為劉邦所建。本句意: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同掛鶴寺所在的臨海水網地區差不多;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有如高大挺拔的玉筍,與寶雞鳴寺所在的陳倉山的風光不相上下。

(9)“紅雲頂”,梵淨山金頂在高山樑上又突兀拔地而起一巨大石山,高近100米,常有雲霧停留半山腰,在霞光之中,雲呈紅色,或山石折射紅光,故又名“紅雲金頂”;“白蓮社”。晉朝高僧慧遠曾在廬山虎溪的東林寺集123人於無量壽佛前發誓專修信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淨土,稱淨土宗。又因寺內多植白蓮,又稱淨土宗為“白蓮社”。尤其是宋朝的茅子元發揚光大,使“白蓮宗”最為興盛。宋高宗賜匾“蓮社”,封茅子元為“勸修淨土蓮宗民師”。“茂”,茂盛;建置。本句意:尤其紅雲金頂彌勒殿、釋迦殿的設定最為奇特,與白蓮社(淨土宗)的發展很是相宜。宜,適宜。

(10)疑在“崇”字後掉落三字。本句意:六月山上的冰雪消融,山下千溪就要猛長洪水;太陽在金頂這邊,那邊的溝壑就如同夜晚,太陽轉過山頭那邊,這邊的溝壑又失去白晝。此句極言其山大、項高、溝深。

(11)“翻經台”,“選佛場”均為地名。句意:翻經台下,時常可以看見鮮花鬥妍,雀躍其間;選佛場中,更有那群龍翻滾,遮山蔽樓樹。

(12)“丘虛”,廢墟。《管子·八觀》“眾散而不收,則國為丘虛”。“虎”指虎及其它野獸。句意:奈何道路羊腸,荊棘叢生,致使老虎等野獸出入寺廟廢墟之間。

(13)“璧”,即玉。有“和氏璧”,是很珍貴的玉。“完璧歸趙”,璧為國寶。此九年之璧,言梵淨山之靈山寶剎。“百神之觴”,“觴”,酒具,即祭祀百神的器具,代指佛像。“安”疑問詞;“寄”,放。句意:梵淨山之靈山寶剎即然已經衰敗,那么供奉百神之器具雙安放在什麼地方呢?

(14)“白寧”,即白薴,古詞牌名,指樂曲,引伸為佛歌,教化之聲;“赤城”,即成都青城山,山頂上常有彩霞。此處指富有神氣的彩霞。句意:豈不是要讓遊人因山高聽不清樂曲,聽不到佛歌等教化之聲!或者使這些景物辜負那極富神氣的彩霞。

(15)“肆”,陳、列義。“曰肆”即陳述;“提衡”相等、相對。《管子·重輕乙》:“以是與天提衡,爭秩於諸候”;“方岳”,並列的大山;“僉謂”,都認為;“兩間”,指天地間。本句義:請人們陳述宇內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山,都認為天地間最有名的山峰,能夠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皆比不上四大名山(東岱、西華、南衡、北常)。

(16)句意:而不知道黔中的勝境,還有古佛道場梵淨山,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

(17)句意:舊時傳說由彌勒、釋迦二位佛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一座山分為兩個山峰。

(18)“三十三天”佛教名,即“利人天”,傳為釋迦佛之俗母升住天宮;“玄渺”,遙遠;“九土”指地獄,又稱“九原”,即黃泉;“九京”指地球的最深處。“幽”“”龍貌,行為貌。本句大意:這座山峰,仰視穹隆接天,高聳九霄之外;府視,厚重佳地,真插地底深處,極言山高谷深。

(19)“虬”“螭”均指無腳龍。些處為倒裝句:林木郁蒼,蛇龍盤伏(或樹枝如龍蛇盤繞),仙梯接斗,劍氣橫天。換位描寫金頂。

(20)以下寫金項所見。疊經台、煉凡台當在老山;“獻果山”疑指老金頂。

(21)“縭”同“麗”。“蓬萊三島”即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又稱三神山,其山有長生之藥;“炳”,光明,顯著,“閬苑”傳說神山的住處“瑤池”傳說中西王母住的地方。句意:四季有不敗的鮮花,若蓬萊仙島之美麗;一年有長留之美景,似天宮仙境之輝煌。狀其靈氣。

(22)“鼎”指香爐;“聖真”,指得道之大佛,“紫輝”,環繞佛體之光輝;“玉門”,佛門,“率土”即率土之濱的省略語,義為四海之內;明禪,指未成佛的諸神。極言山靈景特,佛神雲集。

(23)本句陳述梵淨山山體龐大,溪流縱橫,資源豐富,物產殷實。

(24)“三寶”指佛教的佛、法、僧。梵淨山雖然巍峨險峻,道路崎嶇難行,但今佛主神靈暗地保護,使進香者履險如夷,使崇拜信佛的人都得到善報。

(25)句意:這就是所說的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吧!“極樂天宮”即彌勒淨土之最高境界。

(26)句意:梵淨山神靈名馳,自開闢以來極其興旺,信奉朝拜的人不異於雲流水涌,不僅有平民百姓,而且有王公大人。“啻”,不啻,不異於。

(27)句意:山靈之名早已傳入南京北京,令京城和名布政司、撫按、道府的達官貴人傾慕嚮往,或解囊捐資,或不辭辛勞嚮往朝拜,都希望能往生淨土。“黃帝”,華夏民族的祖先;安期“即安息之期。“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按安期”意為:沒有不希望以後能象做夢一樣結束塵世,脫離苦海,往生西淨土。另一種說法認為“安期”即安期生,“莫不……”句,意為:都希望在夢中接納安期生一樣的仙術,既知過去,又知未來。

(28)“真”即聖真,仙人;“斯”這裡,指梵淨山;蛻穎即脫穎,句意:自古以來得道成仙,無不於此凝神,於此脫穎。實系溢美之詞。

(29)“殫”,竭盡。在“著”於“以”之間疑掉一“難”字。句意:其它神仙遺蹟,標積題記,許多燦爛顯著之所難以盡述。

(30)“播亂”即播州之亂,即萬曆27年(公元1599年)至28年(公元1600年),播州(今遵義一帶)土司楊應龍起兵與明王朝庭抗禮,曾派其子楊朝棟帶兵扼守梵淨山,以為退路。明軍進剿,爭以梵淨山寺廟為營,結果使廟宇被毀。“希”稀疏之意。“運數”運氣、氣數;使然,導致必然結果。句意:自從播州之亂以後,(梵淨山遭破壞的訊息)傳聞四方,前往朝拜進香的人逐漸稀少,再已難象以前那么興盛了。也許是佛祖命運中本來就該遭此劫難。

(31)“第”,次第,權衡。此山靈異,如同千載一日,十公可貴。

(32)句意:我以為世道的興隆,全憑佛神給予的命運,而山嶽的顯赫爽朗,主要來自修飾和培植。

(33)有幸碰上仁義明智之君在位,百神相依,其德澤遍及八方,恩惠施及眾人,實在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34)“天”即皇帝,通常稱之為天子;“鑾”,金鑾寶殿,指皇帝上朝理政之所。句意:因為皇上衰憐名山的荒蕪頹廢,特對妙玄賜以“欽命僧”號,由他來組織重建金頂正殿,就好比萬歲聖上親自到那裡一樣。

(35)大意:根據欽命,望各撫按、道府、衙門商協調行動,使連線四府(銅仁、思南、石阡、思州)的梵淨山與國運一起興隆。

(36)“玉簡金書”《辭源》:“玉制之簡,上刻文書,以祭告名山川之神”。“佇見”文等。名意;祭告山神的文書,期待能與其他人類文明一樣同放光彩。

(37)因為山靈,鄭重作序。

(38)原碑文在作者署名後還有一大段附文,載明與重建金頂有關的各級官員姓氏,僧侶法號以及石匠姓名等,共百佘人。

(39)落款,明朝萬曆戍午(公元1618年)二月吉日。
註:《敕賜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山腳,邊上建有"蘑菇石旅遊接待站",此處海拔227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