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個自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根據美國德薩斯大學圖書館的資訊素養導修網頁 (英語)指出,資訊素養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

簡介,歷史沿革,確認所需資訊,尋獲資訊,

簡介

在日本,他們把資訊素養再細分為專注於從不同媒體蒐集情報(資訊)的媒體素養及專注於從電腦處理大量及高速的情報(資訊)的電腦素養。為了應付經濟變革等等的需要,日本的學校教育都非常著重培育資訊素養。
對於近年在香港積極推行的任務為本學習法(Task-based learning)及專題研習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資訊素養技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建立知識的框架。而另一方面,在態度方面,香港的課程對資訊範疇的品德教育比較強調。(參看香港國小資訊科技課程)

歷史沿革

“資訊素養”這個名詞其實早在1974年已經出現。當時,美國圖書館學會(ALA)舉辦贈再戒了「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第一次會議。當時,主席Zurkowski在會議中以提綱形式第一次提出這個名詞。到了21世紀,資訊素養這個名詞在教育界漸漸取代舊有的“資訊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資訊技能”(Information Skills),原因是“資訊素養”講求較高層次方面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而不是單單指能力或認知上的評估。所謂“素養”,源自英語的“Literacy”,即對於文字的讀寫能力。把這個概念對映到資訊科技,就是指學生或職員對資訊的解讀及製作能力。而資訊的樣式又林林總總,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體,例如:視覺媒體聽覺媒體電子媒體、流動媒體、網上媒體等。立邀棗因此,資訊素養可以說是把日常教學上的文學修養推廣至跨媒體的層次上。不過,正正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出版變得更容易,市民大眾要表達自己的聲音更方便,使我們日常可以接觸得到的資訊突然大幅增長。面對這高速及大量的資訊,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亦是學習資訊素養的重點。

確認所需資訊

理解問題所需要用的資訊,並籌劃如何尋獲。
利用六何臘故牛嬸法、腦力激湯法、腦圖等方式描繪出問題
預備問題所需的先備知識
由於知識的來源並非獨一,而格式亦各有不同,諸如:印刷式的書本、報章、雜誌,或非印刷式的電視節目、錄影、資料庫、網站等等。所以,作為一個資訊素養人,需要知道為何、何時及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資訊工具,並對所凝艱臭獲取的資訊作出批判性思考。
資訊素養並非一蹴即至的神功,而需要慢慢的培養。就好像說話蒸探及寫作技巧一樣,要透過不斷練習,取得經驗以後,就會做得更好。而經驗的累積,正主廈仔是透過對所研究的題目的資料及見解的搜尋、選取、評估而獲得。

尋獲資訊

網上:如何利用搜尋器尋找所需知識。
圖書館:如何利用圖書館內的分類目錄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評估資訊
辨別資訊的來源及真偽
套用資訊龍烏榆煮
對資訊著作權的認知及了解
對資訊著作權的認知及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