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華筠

資華筠

資華筠,女,1936年3月出生,漢族,原籍湖南。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評議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第五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12年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舞蹈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4年12月9日在北京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華筠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湖南耒陽
  • 出生日期:1936年3月
  •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9日
  • 職業:表演藝術家、學者
  • 主要成就:國際全國舞蹈比賽中獲金獎、銅獎
    為第一批尖子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成績綜述,舞蹈人生,自學成材,擔任所長,評價,論文,升華,

成績綜述

1950年入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央歌舞團獨舞演員、藝委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中國舞協第三至五屆理事。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資華筠1936年生。國家一級演員,研究員。歷任中央歌舞團領舞、獨舞領銜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5-10屆)委員。
資華筠是目前我國舞蹈界惟一獲雙項正高職稱(國家一級演員、研究員)的專家,無論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論、舞蹈教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同行及公眾中享有較高威望。出訪過50多個國家,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舞蹈表演藝術家和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資華筠,因病醫治無效,2014年12月9日在京去世。

舞蹈人生

資華筠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業餘學過鋼琴、芭蕾。1951年,她從中國戲劇學院舞蹈少年班入中國青年文工團,參加了第三屆(柏林)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表演藏族群舞《春遊》獲金獎。1952年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歌舞團――中央歌舞團成立,她再次入選,成為第一批建團演員。此後,她歷任過該團的領舞和獨舞演員、教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此期間,她先後在國內外演出古今中外風格迥異的舞目近百種,並於1955年、1980年兩度在國際及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她的首演代表作有:中國第一個取材於敦煌題材的女子雙人舞《飛天》,還有《孔雀舞》(領舞)及《白孔雀》(獨舞)、《思鄉曲》、《長虹頌》和深受青年人喜愛的三人舞《金梭與銀梭》等。1981年至1983年,她與王昆姚珠珠合作舉辦了舞蹈晚會,在全國各地巡演,得到熱烈反響。其中以其自創自演的舞目為主,展示了對民族舞蹈的審美追求,也就此為職業表演生涯畫上了完滿的句號。她坦言:“儘管我運氣不錯,獲得了不少榮譽,但‘文革’奪去了我作為舞蹈演員最寶貴的藝術年華,很難實現表演藝術的理想境界……”她的散文《永遠追求不到的“情人”――我心中的舞蹈》深刻地表達了她的心聲。
資華筠資華筠

自學成材

受家庭書香氣息的薰染和不甘於社會上對舞蹈演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資華筠長期堅持自學。她曾於1956年至195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進修,於1981年至1984年在陳翰笙英語研修班學習英語,但更多的是靠她“見縫插針、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不懈地自學。“文革”前,資華筠已經積攢了20多本讀書筆記。她自嘲:“自取百家奶,各門功課都是‘半瓶子醋’,但也慶倖免受應試教育之苦。”她總結了一套學習方法,將讀書分為:瀏覽、通讀、精讀;採取選擇性記憶;重視他人的鮮活經驗,將所學知識“格式化”後儲存於腦海,隨時靈活調用。

擔任所長

1987年,資華筠作為吳曉邦的繼任,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面對許多對“明星所長”表示置疑者,她就職演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是來上任而是來上學的,相信只要自己想學,任何時候都不晚。”
資華筠資華筠
當時,資華筠已有報告文學文集和不少散文問世,好心人勸她選擇“舞蹈家評傳”之類的研究課題,易出成果。但她認為舞蹈學科的本體研究基礎理論薄弱,要啃“硬骨頭”。根據多年來舞蹈實踐中的困惑和思考,她在語言學家、自然科學家的幫助下,從研究舞蹈之生成、發展與其諸多環境因素的關係出發,選擇了揭示舞蹈民族文化特異性的科研課題“舞蹈生態學”。如今,《舞蹈生態學導論》(合著)出版已10年,這門新興學科的開拓意義和基本原理,已為越來越多的舞界、學界人士所認可,成為舞蹈學博士研究生重點研修的課題。
1996年資華筠主動提出辭去舞研所所長職務,1999年卸任。至今她仍主持國家級、院級重點科研課題。從事理論研究以來,共出版了7部專著和大量有影響的舞評、舞論;4部散文集以及詩歌、電影劇本等文學作品,合計200多萬字。其中專著《中國舞蹈》曾獲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舞蹈評論《繁華中的憂思》獲第四屆中國文聯評論一等獎,這些成績均為舞界之惟一。她的散文也頗具影響力,曾被選入《20世紀經典散文集粹》等多種文集。

評價

資華筠是名副其實的舞蹈學科帶頭人,也是有名的嚴師。經她指導的博士生都很優秀,有的擔任著重要職務。提及此事,她謙虛地說:“教學相長”。當筆者對她的“雙料成果”表示欽佩,問及她自學成材的經驗時,她誠懇地說:“我因饑渴而學習,幸運的是遇到了許多恩師、益友,感恩之情更促動了我學習的積極性……”

論文

以傳播藝術之美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資華筠 【報紙】中國文化報 2010-09-01
中國的舞蹈藝術 資華筠 【期刊】藝術百家 2010-05-15
模里西斯中國文化中心新建大樓推波助瀾 資華筠 【期刊】對外傳播 2010-03-01
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中國舞蹈 資華筠 【報紙】科學導報 2009-12-28
話說中國舞蹈 資華筠 【報紙】光明日報 2009-12-17
新中國召喚我走向舞蹈生涯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9-12-01
舞蹈批評的文化品格與規律性 資華筠 【報紙】文藝報 2009-05-19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舞劇回眸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9-02-01
學生比天大——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8-10-01
專業舞人的職業尊嚴和對“舞蹈研究”的思考——一次與年輕舞蹈學子的談話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8-06-15
舞蹈批評的文化品格與規律性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8-03-01
關懷與激勵——陪同溫家寶總理參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 資華筠 【期刊】美術觀察2007-08-15
緬懷宗師風範 求索舞蹈學科學位教育之真諦 為吳曉邦誕辰100周年而作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6-12-30
科學理念與舞蹈美育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6-09-30
《試論》花鼓燈的"舞蹈生態幅"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4-12-30
繁榮中的憂思——舞蹈創作現狀的思考 資華筠 【期刊】福建藝術 2004-01-20
中國“百人藝術團”出訪南北美洲的回憶 資華筠 【期刊】湖南文史 2003-11-15
舞蹈生態學》學科闡釋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3-09-30
舞蹈憂思錄 資華筠 【期刊】藝術評論 2003-01-15
面向21世紀舞蹈學科建設的思考 資華筠 【期刊】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2-12-30
青春復燃似朝霞 資華筠 【報紙】人民政協報 2002-11-04
奧運精神與舞蹈評獎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6-05
關於強化舞蹈著作權意識的思考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5-05
“鼓掌文化”小議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4-05
反思文藝批評之七戒 資華筠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2-03-24
登上“金色大廳”舞台 資華筠 【報紙】人民政協報 2002-03-08
“雖然是主旋律……”——創作現象透析之二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3-05
借鑑與套用的混淆——創作現象透析之一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2-05
反思文藝批評之五戒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2-01-05
“醜話”在先·道是無情卻有情 資華筠 【報紙】中國文化報 2001-08-14
新中國召喚我走上舞蹈生涯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1-08-05
重視舞蹈發展中的文化生態保護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1-08-05
難忘的友情——憶寶音巴圖二、三事 資華筠 【期刊】舞蹈 2001-06-05
面對新世紀的文化生態保護 資華筠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1-03-24
艱難的藝術跋涉 資華筠 【期刊】廣東藝術 1999-08-15
關於《舞蹈生態學》 資華筠 【期刊】南方文壇 1997-10-15
關於《舞蹈生態學》 資華筠 【期刊】南方文壇 1997-08-15
崇高的使命艱難的里程 資華筠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 1997-03-24
舞蹈編導“大腕兒”與“舞八股 資華筠 【期刊】中國電視 1997-03-15
現代舞的崛起與困惑 資華筠 【期刊】上海藝術家 1997-02-15
舞蹈編導“大腕兒”與“舞八股” 資華筠 【期刊】南方文壇 1996-12-15
舞壇不寂寞(續)——’95舞蹈縱橫說 資華筠 【期刊】廣東藝術 1996-10-15
舞壇不寂寞——95舞蹈縱橫說 資華筠 【期刊】上海藝術家 1996-08-15
舞蹈編導“大腕兒”與“舞八股” 資華筠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 1996-07-24
舞壇不寂寞——’95舞蹈縱橫說 資華筠 【期刊】廣東藝術 1996-07-15
評舞劇《邊城》 資華筠 【期刊】藝海 1996-06-15
從演員到所長——所長手記 資華筠 【期刊】上海藝術家 1996-04-15
一次真實的對話——《南方之舞》觀後 資華筠 【期刊】廣東藝術 1996-01-15
舞蹈縱橫談 資華筠 【期刊】求是 1994-09-15
東瀛舞鳳仙——日本鳳仙功舞踴訪華演出述評 資華筠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 1993-12-27
舞蹈與宗教關係的方法論研究 資華筠 【期刊】民族藝術研究 1991-08-29
從一雙珍貴的戲靴所想到的 資華筠 【期刊】人民戲劇 1979-04-16
訪問白求恩大夫工作過的醫院 資華筠 【期刊】世界知識 1960-11-26
大河之舞》啟示錄 資華筠 【報紙】光明日報 2003-10-15
墓前追憶沈從文 資華筠 【報紙】人民政協報 2002-11-29
關於“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思考 資華筠 【報紙】文藝報 2004-05-20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道遠 資華筠 【報紙】中國文化報 2006-09-21
《關於<如此>的題外話》的重提 資華筠 【報紙】中國藝術報 2007-08-17
關懷與激勵 資華筠 【報紙】中國藝術報 2007-09-21
走中國特色非物質遺產保護之路 資華筠 【報紙】光明日報 2006-09-22
關於“原生態”概念的探討 資華筠 【報紙】光明日報 2007-05-18
關注文化生態保護三十年 資華筠 【報紙】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03-27
文藝批評之“七戒” 資華筠 【報紙】文藝報 2008-07-15
專業舞人的職業尊嚴和對“舞蹈研究”的思考 資華筠 【報紙】中國藝術報 2008-09-12

升華

“人生有涯”,一個偶然的生命從呱呱墜地到走向眾生平等的必然,中間的過程構成了無限重複與無限變化的種種可能。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人的生命過程是重複大於變化,只有絕少部分人能夠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升華,就像一個高高躍起的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長滯空的瞬間一樣難得。資華筠從藝的60年,就是一個不斷升華、不斷向上的生命過程。
從一個優秀的金牌舞者,到一個創立學派的舞蹈理論家,再到一個關心社會、關注人生、在社會生活中獨具影響的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資華筠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升華,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過程,在最後輕盈一躍、展翅騰空之前,也許有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困惑、彷徨、掙扎、求索,也一定付出了超出常人想像的努力。假如說她早年放棄讀書考大學的“正常”途徑而做了專業舞蹈演員需要克服的困難主要是來自社會、家庭對舞蹈事業的偏見的話,那么,當她“功成名就”,成為萬人矚目的著名舞蹈家之後,在舞蹈理論研究領域孜孜以求,最終開宗立派,以《舞蹈生態學》等一系列著作成功地“華麗轉身”而成為舞蹈理論家,則要克服包括自身在內的許多障礙和不足。藝術的實踐與理論之間,既有著密切的通道,也有著森嚴聳峙的壁壘,真正能夠打破這壁壘的人,真是太少太少了!這一點,在所有藝術領域裡,舞蹈領域尤甚。因為舞蹈實踐主要靠的是肢體,靠的是從早期即開始的嚴格甚至嚴酷的肢體訓練。而理論家所需要的,恰恰是能夠擺脫身體的羈絆、“上窮碧落下黃泉”、遨遊六合之外的心與腦的歷練。我曾在一個座談會上聽到一位著名舞蹈家談到資華筠文章時由衷的敬佩與讚嘆。那位舞蹈家說:“我讀華筠的文章時總在想:她怎么能讀這么多書呢?”這句話,是真誠的,同時,也是真實的。它真實地反映了絕大多數舞蹈實踐者對資華筠的看法和認識,也同時襯托出資華筠從肢體舞動到思想舞動這個升華過程的難能可貴。
資華筠從舞者到學者的升華給人的啟迪很多。先賢曾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為3種原因或3種力量的結合。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最早提出一個治史者要具備才、學、識3種不同的優勢。清代的大學者袁枚更清晰地把三者的關係比喻為“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才”是天生的,尤其在藝術領域,“才”是第一位的,沒有“才”,就是無鏃之箭,稱不上是武器。“學”是後天的,是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有“才”而無“學”,終難成大器。所謂“江郎才盡”的悲劇,常常是恃才輕學的結果。而“識”卻很難說是先天即有還是後天習得,它常常是直覺、悟性與經驗統一後形成的正確判斷。資華筠有舞者之才,有後天不斷的努力與學習,更有在關鍵時刻“翻身下馬”和“縱身上馬”的勇氣與識見。妙齡之時,她“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在舞台上“大顯身手”;韶華漸逝,她通過艱苦的努力,把“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這佛教所說的“五根”“五識”及時過渡到依心而起的“意”,從“色法”而“心法”,從物質的色界轉為心與腦袋的靈界,才能在古稀之年仍能在無形的舞台上展現另一種智慧之美。
從追求“美”到追求“真”,是舞者到學者的轉變;而追求“善”與“善行”,則需要另一種升華。作為朋友,我最欣賞資華筠的,其實是她多年如一日的直心、直言與直行。資華筠的直言,是留給所有認識她的人最深刻的印象。她可以拖著病體為朋友和需要她幫助的人奔波,也常常會不顧對方的感受和“面子”隨口扔出一句讓人不免尷尬的話語。因此,有一些朋友會把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委託”她去說,她也曾因言而得罪一些人。依資華筠的聰明,她不可能不知道言行的因果,但她常常不顧後果,“仗義執言”。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狀態下,資華筠完成了她生命中最後的升華,成為一個關注社會和普通人生活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無關所學專業,更無關學歷、學位和職稱,而是“關心個人利益之外”的事務的人。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資華筠對她個人利益之外的公共事務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從數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到她對周圍人與事的臧否與牽掛;從提案在天安門廣場為普通民眾修建公共廁所,到為了保護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呼籲、奮鬥。應該說,她作為一個公眾知識分子的形象是高大的,雖然這個角色身上的光輝沒有舞蹈家在聚光燈下那樣耀眼奪目。尤其在她年已古稀並身染重病的情況下,她仍然積極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諸項工作,並身體力行,令人不禁在敬佩的同時感嘆她生命力的旺盛與堅強。
當然,除了才、學、識之外,成功還需要命運的特別眷顧。講到命運,我知道資華筠是長存感恩之心的。因為她不能不感恩,命運對她實在是太好了,總是在她生命過程的不同時段給她那個時段最需要、最稀缺的東西:少時,給她姣好的容貌和婀娜的身姿;及長,給她學習的渴望與能力;漸漸老去的時候,不但給她智慧和慈悲的情懷,甚至依然讓她長久保持著青春的激情、青春的體態、青春的肌膚。奇怪的是,對命運特別眷顧資華筠這件事,我和她的絕大部分朋友一樣,沒有絲毫的妒忌或不滿。在慶賀她從藝60周年的時候,我真誠地祈禱:願命運繼續垂青這個美麗的生命,讓她的生命成為一個永遠的奇蹟!她是值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