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源調配理論就是關於生命體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受到環境資源有限性限制的條件下,為實現其生命活動的存在和延續而形成的資源調節與分配的規律,以及各種資源調節與分配對生命活動本身帶來的影響方面的規律研究的理論。
一、資源調配理論要點:
1、人體資源是有限的,包括生理資源和心理資源。
2、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資源分配需要整體協調。任何內環境或者外環境的異常變化都可能引起資源再分配。不同的細胞、組織、器官異常活動引起的資源再分配可以相互協調,也可以相互競爭。
3、資源調配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或者消除致病因素,促進自我修復。但資源調配本身對整體的影響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4、主觀意識參與資源調配。
5、機體自發性的資源調配的規律可以為人類所認識、利用。
6、資源調配理論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以及在這種思維方式指導下所形成的方法論。
二、資源調配理論的三大核心
1、微循環與細胞生存理論(適應性改變)
微循環是細胞的生存環境。
生存是一切生命體的本能,生活於微循環中的細胞同樣具備這一本能。
生存環境發生變化時,細胞會為了適應環境變化而對自身的生存狀態進行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生物學上,對這一變化的表述是:
適者生存。
在生物學上,細胞在生存環境中的狀態變化主要表現為:維持常態、增殖、損傷修復、資源不足時節能求生存,以及長期營養不良時畸形生長,乃至於癌變。
2、生存價值判斷中樞理論
生存既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前提條件。沒有生存,一切生命活動歸於虛無。求生存則永遠處於生命活動的首位。只有生存下來,其它一切生命活動才有意義。據此假設,在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著某種判斷環境變化並做出相應反應的回響系統。這個回響系統主要功能是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分析、整合,並做出最有利於生存的判斷和反應,相應的,這個回響系統被命名為“生存價值判斷中樞”。
生存價值判斷中樞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內外環境中的刺激信息,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綜合判斷,作出最有利於生存的決策和應對活動。生存價值判斷的目的是對接收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判斷並做出反應。生存價值判斷的結果是實現機體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為戰鬥、逃跑或者躲避風險進行最優資源調配,實現生存機率的最大化。
價值判斷迴路的維持需要資源,包括營養、能量等通過血液循環系統提供的資源,也包括由內、外環境變化刺激感受器產生的神經衝動和來自主觀意識層面的自我認知調節。
價值判斷中樞依據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判斷並將判斷結果輸出到效應系統,其效應系統包括被主觀意識感受到的部分、不能被主觀意識感受到的潛意識部分和不受主觀意識支配的各個效應器官如自主神經系統等。價值判斷中樞可能由某種迴路組成,稱之為價值判斷迴路。當各種環境變化信息被價值判斷中樞接收時,價值判斷中樞會形成一個價值判斷迴路。
當價值判斷迴路中的信息足以做出判斷時,價值判斷迴路做出判斷後會終止運行。價值判斷中樞依據價值判斷迴路對判斷結果進行解讀,進行反應並將反應結果輸出。
當信息不足,價值判斷迴路不能做出完整的判斷時,價值判斷迴路會因為該判斷過程未能完成而繼續運行,等待輸入更多的信息。在完成判斷之前,價值判斷迴路會一直運行直到收集到足夠信息作出決策。
要理解生存價值判斷中樞的意義,就必須先回到人類沒有形成人類社會的時期。在那個時期的自然環境中,環境變化以及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直接決定了個體的生死存亡。因此上,生存價值判斷中樞必須高效運行,才能為個體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
理解了生存價值判斷中樞存在的意義,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當今社會,即使已經沒有了生存威脅,但在潛意識裡,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只會關注眼前的一切,而不會為了未來進行遠景規劃。換言之,活在當下是本能,遠景規劃則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3、情緒-代謝相關理論
生存價值判斷中樞以及參與生存價值判斷的信息輸入系統和決策、執行系統共同組成了人體內的各種反應系統。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提高生存機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人體形成了一套“情緒——代謝相關”系統。即通過情緒反應調節機體內的資源分配情況以及機體的代謝狀態。根據情緒對機體代謝狀態的影響,可以將機體的情緒-代謝狀態分類成以下幾種:
(1)焦慮與預警狀態——低消耗狀態
(2)抑鬱和自我抑制狀態——節能狀態
(4)快樂與自我修復狀態——修復狀態
個體當時所處的狀態激活相應的情緒狀態,進而在體內產生相應的代謝狀態,以利於個體應對環境變化,提高生存機率。
三、資源調配理論的套用
資源調配理論認為一切的致癌因素最終都是通過影響了細胞的生存環境而發生作用。無論是人體整體水平還是細胞內部,都存在著強大的自我修復系統。發生短時間內的創傷時,只要細胞的資源供應充足,創傷不足以致命的時候,細胞的創傷可以很快得到修復。
癌細胞的產生和腫瘤組織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反映的就是細胞的局部生存環境發生了長期的改變。由於長時間、緩慢發生的資源供應不足,讓細胞有了發生緩慢的適應性變化的時間。細胞在長期的資源不足的環境中,在求生存本能的影響下,一方面調整代謝狀態以適應資源不足的狀況,一方面,資源不足也影響了調控細胞的各種調控因素對細胞的調節作用。最終細胞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畸形生長,形成了所謂的“癌組織”。處於這一階段的“癌細胞”中很難檢測出有“基因突變致癌”理論中所聲稱的“
突變基因”。所謂的“癌組織”只不過是一堆營養不良但生存能力很強的“病態”細胞而已。
這其中也確實有一小部分發生了“基因突變”,於是臨床上就可以檢測出這部分癌細胞確實發生了“基因突變”。但這在臨床實際情況中,並不是主流。
基於以上認識,資源調配理論認為,有一部分癌症患者是可以治癒的。
各種致癌因素,最終的共同特點都是破壞了細胞的生存環境在先,細胞發生“癌變”在後。一切的對癌症康復有效的措施,最終都是這些康復措施改變了細胞的生存環境——局部微循環得到改善。“
腫瘤微環境”學說也體現出人們開始重視微循環對腫瘤細胞的影響。
基於以上理論和現實,資源調配理論認為癌症治療的核心是: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調節情緒、釋放壓力,以及改掉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所有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個:改善細胞的生存狀態,激活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
人類的生存價值判斷中樞與相應系統形成於人類社會產生之前。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的人類生存狀態通常是:飢餓、逃跑、戰鬥、創傷與感染等。在這一時期的人類,飢餓和不停運動是常態,因此人體記憶體在著大量的升血糖因子,儲存脂肪以應對飢餓也是人體本能之一。這決定了人類應對飢餓的能力很強,儲存脂肪的能力也很強。這種脂肪儲存能力也是人體資源調配的一種方式。而人類消耗脂肪的方式很少,只有飢餓和運動。患病也會增加消耗,但在遠古時代,患病就意味著死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肥胖人群會越來越龐大。一方面是人體有儲存脂肪的本能,另一方面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不願意多運動,脂肪自然很容易在體內蓄積。
有很多關於肥胖的理論,說到底是大家不願意放棄美食的誘惑,不願意承認是吃多了才導致的肥胖。
實際上,無論是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還是從當今社會的現實中,生活水平好的時候肥胖的人自然多,貧窮的地方胖子少。這就是現實。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肥胖的原因是吃的太多,但減肥並不是說只要節食就可以。人體的代謝是由一整套系統組成的。組成人體的各種成分會按照比例進行代謝、消耗和補充。這一特點決定了肥胖程度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減肥策略。體重超標不嚴重的人,節食就可以減肥。超標過多,構成肥胖診斷標準的人,大量的脂肪流失會伴有大量的蛋白質等其它營養成分的流失,單純節食容易導致疾病。因而這類人反而需要補充蛋白質,並配合適量的運動來實現健康減肥。
在史前時代,環境變化引起“戰鬥-逃避”反應或預警反應等,機體在資源重分配機制下進行資源動員,隨著應對環境活動的發生,比如說戰鬥、逃跑等,動員起來的資源會被消耗掉,隨著運動結束機體重新恢復平衡。現代文明環境中,情緒——代謝相關反應系統仍然存在於人體中,能夠消耗這些被動員起來的資源的活動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常年就是吃飯、睡覺,上班、下班,很少活動,並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緊張或者壓力。那這些被動員起來的資源就很容易導致細胞發生適應性變化。在心血管系統,血管長期緊張而後重塑,血管彈性會降低,心律長期處於較高水平,自然而然的高血壓就形成了。
水鈉瀦留本來也是資源動員的結果之一,這一結果導致了血容量增加。一方面血管收縮了,一方面血容量增加了,血壓升高也就順理成章了。
每一個臟器都有其壽命,使用過度必然會導致它的功能提前耗竭。
史前時代是不存在一日三餐的。飢餓是常態。人體內升血糖因子眾多而降血糖因子除了運動就是胰島素了。降血糖因子少也反過來說明了早期人類更多時候需要應對的是飢餓。
現代社會,人們不僅解決了飢餓問題,更是在吃的方面形成了豐富的飲食文化。一日三餐美其名曰為了維持體內血糖的平衡。在實質上,一次三餐是過度使用了胰腺的胰島素分泌功能。
換句話說,以前,人體一天甚至幾天才吃一次東西,而且很多時候吃不飽,那胰島素相應的一天甚至幾天才分泌一次,而且分泌的量也不多。如今的時代則不同了,每天不僅要分泌三次甚至更多次胰島素,而且頓頓飽餐需要頓頓分泌大量胰島素。這樣的結果必然就是使胰腺的功能提前用完了。一旦胰腺的功能耗盡,那它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必然會大大降低。於是糖尿病就形成了。
懂得了2型糖尿病形成的原因,那我們自然就會明白,對於2型糖尿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就是要規律飲食,維持一個合理的體重——體重過高自然增加消耗,自然增加食量,自然會增加胰腺的負擔。
治療方面,一個是減輕胰腺的負擔。也就是儘量通過運動的形式來降低血糖,另一個就是合理飲食。需要一提的是,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糖,合理的運動還可以改善微循環,促進胰腺細胞的自我修復。
精神因素也需要加以重視。即積極地進行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建立安全感,激活機體的自我修復潛能,也有助於病情恢復。
資源調配理論認為,腦部活動不平衡,某些腦區長期資源供應不良,某些代謝過程不能完成,或者部分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清除,在腦內集聚,導致部分腦組織代謝異常,出現所謂的“老年痴呆”的種種症狀。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就是
β-澱粉樣蛋白的大量沉積。基於這一認識,資源調配理論認為,
阿爾茲海默病的治療除了飲食營養之外,更要重視將運動和腦力活動相結合的方式,來增加腦部某些區域的腦血流量,使這些區域的腦細胞的資源供應情況得到改善,從而恢復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
圖書目錄
基礎篇 資源調配理論基礎
第一章 資源調配基礎理論
第一節 資源調配理論要點
第二節 人體資源是有限的
第三節 資源調配需要整體協調
第四節 資源調配的目的
第五節 資源調配機制可利用
第六節 自主意識參與資源調配
第七節 資源調配理論是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第二章 資源調配系統的層次劃分
第三章 資源調配系統的生理基礎
第一節 神經系統
第二節 心血管系統
第三節 呼吸系統
第四節 消化系統
第五節 運動系統
第四章 資源調配理論的心理學基礎
第一節 情緒和情感
第二節 常見情緒
第三節 心理-生理相關理論
第四節 常見生理-心理治療技術
第五節 應激
第六節 應激障礙
套用篇 資源調配理論套用
第五章 一例特殊的甲溝炎引發的思考
第一節 甲溝炎概述
第二節 特殊的甲溝炎
第三節 資源調配理論的誕生
第六章 關於腦功能的一些認識
第一節 腦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價值判斷中樞與價值判斷迴路
第三節 價值判斷中樞、價值判斷迴路與資源調配
第四節 情緒與資源調配
第五節 資源調配理論對部分心理學理論的認識
第六節 關於記憶
第七節 關於腦的開發
第七章 資源調配理論與癌症
第一節 什麼是癌症
第二節 為什麼人們對癌症充滿恐懼
第三節 當代醫學對癌症的研究
第四節 對當前癌症形成與治療理論的思考
第五節 癌症康復建議
第八章 肥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資源調配與肥胖
第三節 心理因素與肥胖
第四節 怎樣減肥
第五節 節食減肥謹防“厭食症”
第九章 高血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資源調配與高血壓
第三節 鹽敏感性高血壓
第四節 酒精與高血壓
第五節 睡眠與高血壓
第六節 高血壓的康復建議
第十章 2型糖尿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資源調配理論分析
第三節 從進化的角度看糖尿病
第四節 糖尿病的康復建議
第十一章 阿爾茲海默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資源調配理論分析
第三節 阿爾茲海默病的康復建議
第十二章 資源調配理論套用總結和再認識
第一節 資源調配理論與套用總結
第二節 資源調配理論的再認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朱智強,男,出生於1974年,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