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實現機制研究(孫耀華創作環境科學著作)

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實現機制研究(孫耀華創作環境科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實現機制研究》是孫耀華創作的環境科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7月。

該書基於能源資源稟賦約束視角研究碳強度減排目標的實現機制問題,將能源資源稟賦對碳強度的影響分解為對經濟成長和碳排放的影響,從理論模型和經驗研究兩方面分析能源資源稟賦通過中介變數對經濟成長和碳排放,進而對碳強度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該書還構建零和收益一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對碳強度減排目標約束下碳排放權的省際分配問題進行研究。該書對於弱化“高碳”資源稟賦特徵對實現碳強度減排目標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實現能源富集地區的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實現機制研究
  • 作者:孫耀華
  • 首版時間:2020年7月
  • 字數:161千字
  • 類別:環境科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五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是緒論,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紹該書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主要內容及結構框架、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研究基礎,包括第二章,主要介紹國內外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並進行評述;第三部分是理論模型與分析框架的構建,包括第三章,從理論角度分析資源稟賦對碳強度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第四部分是經驗研究,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別研究省際碳強度的比較及收斂性特徵、資源稟賦影響碳強度的傳導機制和碳強度減排目標約束下碳排放權的省際分配;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議,包括第七章,在提煉全書主要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實施節能減排工作的政策建議,並指出該書研究的不足之處及研究展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章 碳強度減排目標約束下碳排放權的省際分配研究
第二章 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第七章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三章 資源稟賦影響碳強度的理論模型與分析框架
附錄1 中國及各省份1998—2016年碳排放量
第四章 中國省際碳強度的比較及收斂性分析
附錄2 中國及各省份1998—2016年碳強度
第五章 資源稟賦影響碳強度的傳導機制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導致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快速上升,使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與低碳經濟浪潮中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從國內角度看,中國經濟在經歷40餘年的高速增長後,以投資和出口為主要拉動力的粗放型、外向型經濟成長模式的弊端和危害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突出矛盾及國家經濟安全、能源安全領域存在的隱患,成為制約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實施節能減排不僅是出於履行國際義務與構建和諧對外關係的需要,也是實現國內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對外宣布的目標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碳強度要下降40%—45%。碳強度即單位GDP排放的碳量,作為包含能源結構、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等因素的綜合性指標,其不僅是碳排放效率和節能減排績效簡單、直觀的度量指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邊際減排成本和減排潛力,對未來中國碳排放總量和區域碳排放格局的變化有重要影響。因此孫耀華認為,未來中央政府在制定減排方案及分配省際減排任務時,碳強度的高低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也是孫耀華選擇碳強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

作品思想

該書運用空間面板數據模型及ZSG-DEA模型,對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的實現機制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省際碳強度的比較及收斂性特徵分析、資源稟賦對碳強度的影響及傳導機制分析、碳排放權的省際分配等。該書在理論及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從碳排放的角度看,中國及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不斷增加,說明現階段中國經濟成長模式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特徵和不可持續性,導致能源安全隱患和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說明總量(絕對)減排約束指標不適用於中國當代國情,而兼顧減排與經濟發展雙重考慮的碳強度(相對)減排約束指標是較為合理的選擇。沿海經濟大省及傳統製造業大省的碳排放最多,說明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是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雖然西部省份碳排放較少,但增長勢頭強勁,是中國未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貢獻者,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其碳排放過快增長。從碳強度的角度看,中國及各省份的碳強度逐年下降,說明中國實施的調整與升級產業結構和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西部能源富集省份的碳強度較高,而中部、東部省份的碳強度相對較低;省際碳強度不存在絕對β收斂現象,但呈現條件β收斂和“俱樂部”收斂態勢。一方面說明省際碳強度不會自發趨同,僅靠市場自發因素難以扭轉這種局面,必須依靠巨觀政策與市場力量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全國範圍內碳強度的下降和收斂;另一方面應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實施差異化的減排策略。
第二,中國省際碳強度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性和集聚特徵,在研究碳強度相關問題時應納入省際空間關聯效應,否則可能導致回歸參數有偏且(或)不一致。模型結果顯示,人口規模對省際碳強度變化無顯著影響,人均收入、產業結構、資源稟賦、政府財政支出、城市化進程促使碳強度上升,能源效率提高促進碳強度下降,市場開放度、外商直接投資、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價格對碳強度的影響雖為負,但均不顯著。與鄰近空間權重矩陣相比,綜合空間權重矩陣下的空間相關係數更大,控制變數的顯著性和模型擬合優度也更高,說明包含空間地理區位和資源稟賦特徵雙重效應的綜合空間權重矩陣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描述省際碳強度之間的空間關聯效應。
第三,資源稟賦對經濟成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說明在中國省級層面存在“資源詛咒”現象,豐富的資源稟賦通過抑制經濟成長和促進碳排放,進而導致能源富集地區的碳強度較高,並通過溢出效應對鄰近省份和全國範圍內的碳強度產生正向促進作用。對資源稟賦影響經濟成長的傳導機制分析表明,資源稟賦通過促進實質資本投資進而促進經濟成長,有利於碳強度下降,但通過對人力資本投資和企業研發投入產生“擠出效應”、阻礙外資流入、強化政府干預和阻礙製造業發展的途徑阻礙經濟成長,促進碳強度上升。對資源稟賦影響碳能源消費和排放的傳導機制分析表明,資源稟賦通過“資源詛咒”效應降低人均收入,進而抑制碳排放增長,有利於碳強度下降,但通過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阻礙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降低能源價格、降低市場開放度、阻礙外資流入和降低能源效率的途徑推動碳排放上升,促進碳強度上升。
第四,不同減排方案對各省份未來發展權益及區域間差距有重要影響。該書研究表明,基於ZSG-DEA模型的省際碳排放權分配結果,相對於人際公平原則、溯往原則、支付能力原則及傳統DEA模型下的分配結果,更能實現碳排放權的最佳化配置,且與各省份實際排放最為接近,避免了減排對各省份產能造成的大規模衝擊,也不存在減排的負激勵效應及對個別省份的“偏愛”。因此,運用ZSG-DEA模型對碳排放權進行分配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但該模型主要基於效率視角分配碳排放權,缺乏對公平原則的關注,因此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如生態補償等不可缺少。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資源稟賦約束下碳強度減排目標實現機制研究》
2020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6735-6

作者簡介

孫耀華,西安交通大學套用經濟學博士,西北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現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與產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