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從生態視角下探索打破資源區域路徑依賴的“鎖定”條件,完善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評價體系,構建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生態補償模式,建立經濟轉型中各利益主體的博弈激勵機制,進而提出資源型區域生態轉型路徑的具體措施,為政府制定經濟轉型升級政策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初步建立了生態視角下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創新研究架構體系。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相關基礎理論與資源型區域界定 第三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鎖定和解鎖辨析 第四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 第五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中利益博弈與激勵機制分析 | 第六章 生態視角下資源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分析 第七章 多維視角下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 第八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創新路徑體系的實證分析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 附錄 |
創作背景
資源型區域的經濟轉型是世界性難題,長期重工業化的發展模式使得資源富集區的產業經濟水平較低,缺乏科技含量高和創新能力強的產業支撐,導致區域經濟產業鏈條短和經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最終不得不經歷由初期資源高強度開發到資源枯竭期的“資源陷阱”,由此引發嚴重的經濟增速放緩、環境破壞和失業等問題。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資源開發與補償、資源產業衰退與援助、新舊產業續接與發展和生態環境等關鍵性矛盾,亟須通過經濟轉型路徑創新破解發展瓶頸和生態困境。因此,基於生態視角的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創新,是促進資源型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也是實現資源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創新研究:基於生態視角》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界定了資源型區域。該書根據資源的空間分布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功能區,這四類主體功能區承擔著特定的功能,規定著一個地區的空間屬性和發展方向,如產業結構升級、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等;根據資源的生命周期可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各類型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主要依據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差異來確定。該書既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定性角度界定資源型區域,又從定量的角度,以城市行政區域、經濟指標、社會特徵為依據,提出資源型區域界定的原則和標準。
該書提出動態生態補償的思想。以資源開發及其初級加工為主導的資源型區域,存在經濟成長方式粗放、資源損耗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現象,如何破解資源型區域發展難題,跳出資源優勢陷阱,實現區域轉型發展,是其面臨的重大難題。所以,該書通過設計調研問卷,了解資源型區域資源開採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掌握資源型區域生態補償實際情況,運用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經濟學理論,系統分析資源生態環境難題的成因和形成機理,分析生態補償標準的組成,構建資源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有效解決資源生態環境難題;同時通過動態仿真,確立生態補償的標準,建立生態補償考核和監督機制,實現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並以資源型區域平頂山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保證資源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順利實施。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國興,經濟學博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巨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自然資源經濟學會世界資源經濟分會常務理事,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黃河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