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國家預算

資本主義國家預算

資本主義國家預算是指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法定程式批准的一定財政年度內的財政收支計畫。近代預算萌芽於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賦予英國議會以課稅同意權,1688年的“權利法案”規定了議會對政府用款的批准權,從而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預算雛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職能範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財政收支經常出現赤字、經濟運行不穩定等因素,資本主義國家預算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日臻完善。資本主義國家預算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中性預算向功能預算發展,即預算由純粹的財政收支計畫變為兼有政府干預經濟的職能;二是由單一預算向複式預算發展,即由一個預算來反映政府收支改為用多個預算來概括政府收支;三是由年度預算向長期預算發展,即在年度預算的基礎上編制遠景財政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本主義國家預算
  • 定義:指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法定程式批准的一定財政年度內的財政收支計畫
主要預算形式有:(1) 國民經濟預算。即將國民經濟中的所有部門分成消費者、企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四個經濟集團,由中央政府通過其預算的盈餘或赤字來調節四大集團的總收支平衡。(2) 績效預算。即依照企業成本分析法編列的預算支出形式。其步驟是: 按計畫決定預算,按預算計算成本,按成本來決定取捨。這一預算形式的最高發展即為計畫設計預算,其最大特點是將目標的設計、計畫的擬定和預算的編制結為一體。(3) 零基預算。即以“零”為起點,否定舊有預算項目與資金的必然延續性,重新、全盤考慮政府預算的收支內容,故又稱之為“不連續預算”。其工作步驟是: 以預算單位作為決策單位,由決策單位提供關於其業務計畫的各種可行方案,並正確列舉它們的預期成本和效益,最後通過成本效益的分析來選取最佳方案。(4) 充分就業預算。該預算依照充分就業水平上的國民收入編列,其實質是預算編制應以服務於就業充分,而不以收支平衡為目標。在這一前提下,預算既可有盈餘又可有赤字。如果存在失業的情況,就應增加預算支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