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預算論是指主張預算收支不必保持平衡,並為支大於收的赤字預算進行辯護的理論。20世紀以前,早期的資產階級財政學者們認為,維持財政收支平衡是理財必須遵循的原則,並認為赤字預算是財政危機的信號,增發公債是財政破產的象徵,健全的財政預算,必須堅持收支平衡,儘量減少公僨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字預算論
- 屬性:經濟術語
1929—1933年間發生世界經濟大危機。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通過財政政策“拯救”經濟危機,使資本家免於破產,於是赤字預算論紛紛出籠。如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美國的經濟學教授漢森,他們認為預算收支平衡不是國家理財的原則,負債多少也不是衡量一個國家財政穩定的尺度,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弱,不在於財政的盈或虧,而在於國民所得的增或減。只要事業發展需要,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公債(一定數量)使之起“加倍率”和“加速率”的作用,增加國民所得。因此,借債對國家財政沒有影響,還可將國家的經濟從恐慌中“解救出來”。國家財政資金經常短缺,不一定象徵國民經濟的衰退,財政虧空不是壞事。赤字預算論者認為,擴大國家預算支出可以刺激需求,促進就業和消滅危機。事實證明,赤字預算得到的是相反的效果,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愈演愈烈。赤字預算論是為帝國主義的擴軍備戰和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政策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