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賀蘭山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軍事屏障,愛國英雄岳飛就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著名詞句。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前蘇聯奉行霸權主義政策,在我邊境陳兵百萬,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素有“軍山”之稱的賀蘭山脈,又一次成為我國北疆對敵
軍事鬥爭準備的前沿陣地。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2師奉命改編為陸軍第20師(代號5310部隊,83年改編為
蘭州軍區守備第1師)同來自全國新入伍的年輕戰士同時進駐到賀蘭山那天起,就同戈壁荒山為伍,與風沙為伴,構築“地下長城”,開始了戍守邊關的艱苦歲月。部隊初到賀蘭山,住無房:以洞穴為家;飲水難:要到幾十公里外拉含氟量嚴重超標的泉水;吃飯難:用三塊石頭支起行軍鍋進行野炊;食無菜:由於吃不上新鮮蔬菜,不少幹部戰士經常便秘,甚至患上“夜盲症”;行路難:交通全靠“驢吉普---毛驢車”。
在建設守衛賀蘭山的征程中,經受住了苦與樂、得與失、生與死的考驗。惡劣的自然條件,複雜的地質結構,簡陋的營盤和施工環境,使部隊在建山守山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幾百名官兵積勞成疾,82 名壯士倒下,32 位安息在賀蘭山烈士陵園。他們的英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勇士們以 “活著乾在賀蘭山,死了埋在賀蘭山”的誓言,出色的完成了國防施工、訓練等戰備任務,奉獻了青春年華,以生命和鮮血鑄就了 “艱苦創業、自覺奉獻”為內涵的賀蘭山精神。建國60周年前夕,已列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重大影響的43種革命精神之一,是蘭州戰區的5種傳統(西路軍精神、
延安精神、賀蘭山精神、青藏高原精神、咯喇崑崙精神)精神之一。
精神養成
賀蘭山史稱“關中之屏障,河隴之咽喉”,是華北和西北戰區的結合部,是首都北京的側翼,是蘭州、西安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軍事價值,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69年,面對世界戰略格局和我國
周邊安全環境的變化,原陸軍第二十師、獨立師、六十二師先後奉命應急擴編,由陝、甘、寧、青等地調防賀蘭山地區。“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鐵流滾滾,
戰馬嘶鳴,“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千軍萬馬雲集古戰場,沿著依稀可見的高牆遺痕,烽火台殘跡,開始了構築“地下長城”的宏偉工程,開始了戍守邊關的艱苦歲月,再現了“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的戰鬥風采。在這座巍巍屏障下擺開戰場,浴血奮戰創偉業,頑強守衛建奇功,擔負守備防禦作戰任務,以應對敵人的戰略突襲和長驅直入,掩護我軍戰略展開和國家轉入戰時體制。
賀蘭山地域遼闊,綿延五百餘里,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部隊初到賀蘭山,住無房、飲無水、食無菜、照明無電,同荒山為伴,與風沙為伍,以洞穴為家,三塊石頭支起鍋,山坡挖坑當做窩,乾糧蘸著鹽水吃,鐵錘鋼釺戰頑石,進行繁重的國防施工、營房建設和戰備訓練。許多連隊要到幾十公里外拉水飲用施工,有的團隊直至上世紀90年代仍飲用含氟量嚴重超標的泉水,因吃不上新鮮蔬菜,不少幹部戰士經常便秘,甚至患上“夜盲症”。因交通不便,機關幹部下基層、官兵外出看病辦事,大都靠步行。原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鈞在二十師檢查工作時,聽說一名戰士的母親來部隊看望兒子,因沒有趕上班車,戰士背著母親步行數十里趕回連隊,這位身經百戰、充滿傳奇色彩的將軍不禁潸然淚下,發出了“戰士可愛、可敬、可憐”的感慨,毅然下令為每個連隊裝備一輛毛驢車,每天撥給2.5公斤飼料,用來買菜、接送戰友和親人,被廣大官兵親切地譽為“驢吉普”,留下了空前絕後的佳話。就是在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條件下,部隊始終保持了高昂鬥志,記得當時廣大官兵最愛唱的一首歌是《賀蘭山就是我的家》,歌詞是:“千里戈壁飛彩霞,風雨高原開紅花,毛主席派我守邊卡,賀蘭山就是我的家。我愛賀蘭山每寸土,我愛陣地每捧沙,立志軍營創大業,賀蘭山下把根扎。沒有房,自己蓋,沒有水井自己挖;沒有菜,自己種,沒有道路自己開;誓叫荒原變綠洲,迎來陣地美如畫。”抒發了以苦為榮、以山為家的豪情壯志,表現出了高度的樂觀主義態度和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廣大官兵在常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下,進行艱苦的國防施工、營房建設和戰備訓練,三十餘載春夏秋冬,三十餘載風雨雪霜。廣大官兵在守山建山的過程中,情系賀蘭山,汗灑賀蘭山,把實現人生價值同祖國的安危緊緊聯繫在一起,“活著乾在賀蘭山,死了埋在賀蘭山”。把美麗的青春年華融入艱苦創業之中,進行艱苦的國防施工、營房建設和戰備訓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沒有磚瓦自己造,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經驗摸索乾,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在山溝、沙灘上建起了一幢幢正規漂亮的營房,播灑了一片片生機盎然的戈壁綠洲,修建了一座座堅固的國防工事。
賀蘭山惡劣的自然條件,複雜的地質結構,原始的施工工具,簡陋的營盤和施工環境,使部隊在建山守山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國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數以萬計的官兵無私奉獻,獻出了青春年華;幾百名官兵積勞成疾,受傷致殘;近百名戰友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至今仍有32人安息在大武口青山烈士陵園,忠誠地陪伴著賀蘭山。一個名字,一座豐碑;一串名字,一組群雕。他們以無怨無悔的奮鬥,塑造了賀蘭山忠誠衛士的光輝形象,鑄就了不朽的賀蘭山精神,書寫了光彩奪目的人生和歷史。
如同任何一種革命精神的生成都需要以必要的付出為代價一樣,賀蘭山精神不僅是思想理論的結晶,更是奮鬥實踐的結果,它凝結著賀蘭山衛士的實踐與拼搏、生命與心血,在生與死的煉獄中鑄就,在血與火的熔爐中誕生,在苦與樂的對峙中培養,在得與失的較量中升華,經歷了一個不斷實踐探索、與時俱進、日趨豐富完善的歷史過程。賀蘭山精神作為一種革命精神,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是傳下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逼出來的;具有生動的實踐性,是乾出來的;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是帶出來的。賀蘭山精神雖然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環境中培育產生的,卻成為了推動我區部隊建設巨大的精神力量。
縱觀賀蘭山精神的生成軌跡,對我們有以下啟示:賀蘭山精神的形成並非一時所為、一級所為、一代所為,而是賀蘭山歷代官兵長期繼承優良傳統、發揚延安精神的必然結果和寶貴結晶,只有弄清賀蘭山精神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環境,才能深刻認識其重大價值;我軍優良傳統與鮮明地域特色緊密結合的賀蘭山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只有深刻理解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揚實踐。新的歷史條件既為弘揚賀蘭山精神提供了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只有堅持辯證科學地指導,才能確保弘揚賀蘭山精神紮實有效。
歷史背景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前蘇聯奉行霸權主義政策,國家安全形勢受到嚴重威脅。素有“軍山”之稱的賀蘭山脈,又一次成為我國對敵
軍事鬥爭準備的前沿陣地。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2師奉命改編為陸軍第20師(83年改編蘭州軍區守備第1師)同來自全國新入伍的年輕戰士同時進駐到賀蘭山那天起,就同戈壁荒山為伍,與風沙為伴,構築“地下長城”,開始了戍守邊關的艱苦歲月。以“活著乾在賀蘭山,死了埋在賀蘭山”的誓言,經受住了苦與樂、得與失、生與死的考驗,有的致傷致殘, 82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32位官兵安息在賀蘭山烈士陵園,出色地完成了國防施工、備戰訓練等任務,以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以“艱苦創業、自覺奉獻”為實質的“賀蘭山精神”,是人民軍隊43種精神之一。
核心價值
駐寧部隊的魂魄就是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肯定、被軍委總部作為解放軍具有重大影響的43種革命精神之一、列入全軍思想教育教材的“賀蘭山精神”。“賀蘭山精神”集中概括為:“志在國防、艱苦創業,牢記職能、自覺奉獻,求真務實、銳意進取,軍民團結、共謀發展。”它鼓舞、激勵和引導數代官兵艱苦奮鬥、自覺奉獻,成為駐寧部隊的優良傳統和特有政治優勢,是維繫廣大官兵團結奮鬥、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和寶貴精神財富。
五.意義
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和豐厚土壤。偉大的實踐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動偉大的實踐。賀蘭山精神是寧夏軍區部隊在延安精神孕育下,經過數代官兵在30多年守衛賀蘭山、建設賀蘭山的實踐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軍優良傳統與鮮明地域特色、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其精神實質是“艱苦奮鬥,自覺奉獻”,核心內容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基礎是堅定的
共產主義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人生觀、軍人價值觀,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文化底蘊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民眾基礎是老紅軍、老八路以及一代又一代賀蘭山好衛士。
價值觀的作用
一、賀蘭山精神是在服從命令、聽黨指揮的長期教育與傳承中形成的,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牢牢抓住堅定信念、鑄牢軍魂這一根本
賀蘭山精神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駐寧部隊堅決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命令,從風光秀麗的銀吳平原、黃河岸邊,奉命應急擴編進駐賀蘭山,開始大規模國防施工和作戰準備,廣大官兵在“逆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的惡劣環境中,把對黨的忠誠置於獻身國防的崇高事業中,培育形成了與我軍優良傳統相結合,並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賀蘭山精神。16年後,這支部隊又堅決服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撤編揮淚離開賀蘭山。但是,駐賀蘭山部隊表現出來的這種顧全大局、服從命令、聽黨指揮的政治覺悟和軍魂意識,至今在寧夏軍區部隊發揚光大。當前,面對多種思潮湧動、多元價值觀碰撞、多種信仰並存的時代,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要弘揚賀蘭山精神中赤誠無私、忠誠於黨的這種優良傳統,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聽黨指揮的政治意識。
我們要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更加深入地抓好軍魂教育。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也是我們特有的政治優勢。當年,賀蘭山部隊之所以在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保持了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靠的就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如今,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落實根本制度絲毫不能鬆懈。
二、賀蘭山精神是在與駐地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中形成的,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牢牢抓住熱愛人民、服務人民這一宗旨
我軍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確立為自己的根本宗旨。當年部隊進駐賀蘭山以後,與駐地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看人民高於自己,學人民改造自己,愛人民勝過自己,為人民捨得自己”,軍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今天我們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投身地方經濟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不斷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和民族團結,為駐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年,賀蘭山部隊在惡劣環境考驗面前,堅持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靠的就是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不管形勢任務發生多大的變化,但服務人民的宗旨一點也沒有變。熱愛人民是人民軍隊最高的行為準則,也是革命軍人的價值追求所在。當前,我軍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軍隊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沒有了當年賀蘭山部隊所處的惡劣環境的考驗,這對官兵堅持熱愛人民的價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部隊越要時刻牢記我軍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與人民血脈相連,靠人民的養育和支持發展壯大。
寧夏軍區給水團是在賀蘭山精神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典型代表。長期在西北五省和內蒙等乾旱缺水地區從事水文地質工作,建團34年來在為民找水打井等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2007年,我們軍區黨委安排給水團赴陡坡村執行找水打井任務,解決了該村323戶民眾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問題。該村全體村民致信胡總書記匯報此事,胡主席作了“希望再接再厲,做出更大成績”的重要批示。寧夏軍區黨委充分發揮給水部隊優勢,在1996年實施“百井扶貧”工程的基礎上,實施了“百井支農富民”工程,決定在寧夏中南部乾旱帶打井160眼,幫助農村民眾致富奔小康。目前已成井101眼,解決了16萬人、25萬頭牲畜飲用和10萬餘畝設施農業灌溉用水問題。
三、賀蘭山精神是在積極備戰、防禦侵犯的環境下形成的,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牢牢抓住保衛國家、建設國家這一職責
報效國家是軍人的天職。當年,賀蘭山部隊就是在國家主權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以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實施戰備、訓練和國防施工任務,賀蘭山精神就是在報效國家的這種大背景下形成的。當前,我們講報效國家,就是要大力弘揚
愛國主義精神,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密聯繫在一起,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對我們軍人來說,從參軍之日起,就要時刻聽從祖國的召喚,隨時準備奔赴戰場,為人民而戰,為國家而獻身,這是革命軍人
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高表現。我們要服從服務於國家利益全局和發展大局。堅決克服那種認為軍隊參加國家建設影響部隊戰鬥力生成的錯誤觀念,牢固樹立經濟社會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意識,引導大家認清只有強大的國家,才有強大的國防,有了強大的國防,也就有了強大的國家。要放眼世界,胸懷全局,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現實安全與未來安全,維護國家生存利益與發展利益雙重歷史重任。
四、賀蘭山精神是在建設賀蘭山、守衛賀蘭山的戰場上形成的,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牢牢抓住軍人主業、獻身使命這一中心
當年,駐賀蘭山官兵“活著乾在賀蘭山,死了埋在賀蘭山”的豪邁氣概和致傷致殘毫無怨言的獻身意識啟示我們,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要抓住軍事訓練這一軍人主業,把訓練場作為大課堂,堅持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官兵積極投身軍事訓練,以軍事訓練的落實促進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確保不辱時代賦予當代革命軍人新的歷史使命。
五、賀蘭山精神是官兵在實現個人價值、堅守革命氣節中形成的,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牢牢抓住知榮明辱、弘揚新風這一關鍵
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當年,老賀蘭山戰士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為榮譽而頑強戰鬥,湧現出了一批“虎兵”和“賀蘭山好衛士”。他們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是要堅持多年來從未間斷的賀蘭山好衛士評選活動,引導官兵牢記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錘鍊知榮明辱、崇尚英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質。
精神凝聚力量
“賀蘭山精神就是我們的脊樑,如果丟了賀蘭山精神,我們的腰桿兒就挺不直了。”近日,寧夏軍區某團網上團史館的留言薄里一位叫做“賀蘭衛士”的網友發表了這樣一條說說,受到523人的點“贊”和評論。“爭當‘賀蘭山衛士’是我們每一個賀蘭山人至高無上的榮譽,它也是支撐我們愛國奉獻的精神支柱。”該團政委王文濤向筆者解開了這個疑惑。
據了解,網上團史館、連史館是該團傳承賀蘭山精神的網路主陣地,賀蘭山軍事文化已發展成了一種網路文化。在團政工網上,他們還開設了“官兵心語”“軍旅播客”“紅色線上交流中心”等專欄,為官兵在網上互動交流提供平台,團政工網每月評選出一名“賀蘭衛士”張榜在網站首頁。
賀蘭山精神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代代賀蘭人在建山守山過程中孕育、形成和發展的寶貴財富。這個團作為傳承弘揚賀蘭山精神唯一保留下來的建制團隊,對“艱苦創業、自覺奉獻”的賀蘭山精神他們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該團每年都會組織官兵走進賀蘭山烈士陵園,向“活著乾在賀蘭山、死了埋在賀蘭山”的英雄前輩們深深地鞠躬。每年野外駐訓期間,他們都要組織官兵翻越賀蘭山,在賀蘭山里組織野外生存課目訓練,感受老一輩賀蘭山人是如何在“住無房、飲無水、食無菜、照明無電”的艱苦環境戰鬥下和生活,學習他們“三塊石頭支起鍋、三根木棍搭起窩”而不叫苦、不喊累的以苦為樂精神。
為使年輕一代官兵感受厚重歷史、認清使命之重,該團還開辦了賀蘭山精神系列講座,邀請年近九旬的李懷珠等老賀蘭人講述建山守山的艱辛往事,用故事當“藥引”,現身說法教育新一代賀蘭山傳人。他們認真梳理團隊歷史上護送周恩來勞山脫險,以及新時期參加賀蘭山指揮坑道施工、銀川機場空難救援、黃河平羅高仁段搶險等圖文影像資料,編印成《歷史的定格》資料彙編,讓官兵在聆聽一個個故事中了解先輩足跡、感悟優良作風。他們充分發揮“賀蘭山戰士軍樂隊”的文藝演出優勢,積極創演反映賀蘭山精神的節目,到區內各地開展“賀蘭山軍事文化進百村”活動,為駐訓友鄰單位送去戰地巡演,將賀蘭山精神發揚廣大,激發廣大官兵獻身強軍實踐的熱情和動力。
參閱資料
1.《金戈鐵馬戰友情》、《守望賀蘭》、《賀蘭雄鷹》集體創作
2.《中國社會報》(賀蘭山中永遠的豐碑) 作者王德忠
3.《華興時報》(忠魂拌賀蘭)作者楊泉麓、(賀蘭山備戰永懷念)作者李登峰
4.《大力弘揚賀蘭山精神集聚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正能量》作者李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