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是為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號)和《“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精神,加快推進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結合寧夏實際,制定的方案。2023年5月17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寧政發〔2023〕19號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7月4日
- 發布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 發文字號:寧政發〔2023〕19號
發文通知,方案全文,
發文通知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關於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寧政發〔2023〕19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綠化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司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23年5月17日
(此件公開發布)
方案全文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
為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號)和《“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精神,加快推進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結合寧夏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科學綠化之路。按照寧夏“一帶三區”(寧夏黃河生態經濟帶及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總體布局,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統領,以“一河三山”(黃河寧夏段及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保護和治理為重點,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加快形成綠量適宜、布局均衡、系統完備、結構合理、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促進黃河流域寧夏段協同治理,推動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構築祖國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
(二)建設目標。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600萬畝,修復退化草原100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森林蓄積量達到1195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科學綠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區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明顯增強,綠化機制更加完善,人與自然關係更加和諧,形成一批具有寧夏特色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
二、分區布局
根據全國和寧夏國土空間規劃,按照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總體要求和“一帶三區”生態生產生活總體布局,科學規劃綠化空間,將全區劃分為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和南部水源涵養區三個生態建設區。
(一)北部綠色發展區。位於寧夏北部黃河沿岸,北到石嘴山市惠農區,南至中衛市沙坡頭區,東至黃河東岸接鄂爾多斯台地,西至賀蘭山,包括寧夏引黃灌溉區,涉及13個縣(市、區),年降水量180毫米—240毫米,總面積約1800萬畝。自然生態系統有草原、森林、灌叢、濕地等基本類型。
該區域功能定位為寧夏重點開發區和國家農產品主產區,是寧夏現代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資源利用效益較高的“生態產業帶”,人水和諧、美麗宜居的“生態城市帶”,承載黃河文化的“生態文化帶”,是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核心區”。
以黃河幹流為軸,發揮黃河自流灌溉和賀蘭山生態屏障的自然優勢,加強沿黃濕地、現有林地、灌區農田防護林網的保護和現有退化林提升改造,構建覆蓋城鄉舒適和諧的綠色生態空間和多區域貫通的大格線防護林。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81萬畝。
(二)中部防沙治沙區。位於寧夏中部,東北靈鹽台地與內蒙古、陝西相鄰,西南衛寧平原與甘肅接壤,西臨引黃灌區,包括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同心縣、海原縣、中寧縣、沙坡頭區的黃土丘陵區,涉及10個縣(市、區),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總面積約4300萬畝。植被以草原沙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和灌木林植被為主。
該區域位於沙漠沙地邊緣、綠洲外圍,水資源匱乏、植被稀疏,林草資源分布具有較強的碎片化特徵,生態脆弱,植被退化現象明顯。功能定位為限制開發區域的防風固沙型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以封育為主,自然修復和人工促進生態修復相結合,實施鎖邊防風固沙工程,構建穩定的沙區人工植被群落,鞏固治沙成果,加大對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力度,大力開展檸條等灌木林平茬,發展特色林果業和沙產業。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278萬畝。
(三)南部水源涵養區。位於寧夏南部,北臨中部乾旱風沙草原區,東、南、西與甘肅接壤。包括六盤山及外圍土石山地和固原市黃土丘陵區,涉及6個縣(市、區),年降水量350毫米—550毫米,總面積約1700萬畝。區域氣候較為濕潤,植被類型多樣,有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山地草甸草原、溫性草甸草原和溫性草原等。
該區域是寧夏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重點區域,分布著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等黃河重要支流,動植物資源豐富、水源涵養功能地位重要,是保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區域。
以六盤山為生態軸線,示範推廣“彭陽小流域治理模式”,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造提升六盤山人工純林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到2025年,完成營造林241萬畝。
三、主要任務
緊密契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點任務,加強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機制,增強生態系統功能,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儲量,夯實先行區建設生態底色,構築祖國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
(一)科學銜接國土綠化相關規劃。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檔案精神,實施好《黃河流域寧夏段國土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規劃(2020—2025年)》,開展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科學編制《寧夏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21—2030年)》,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合理規劃造林綠化空間,落實科學綠化重點措施和任務,實現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疊加至同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保證年度國土綠化任務帶位置上報入庫、帶圖斑下達到縣。(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配合,國家林草局規財司、生態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挖掘綠化潛力。根據國土“三調”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科學研判各生態建設區域的地質地貌、水資源分布、植被類型等因素,最大限度把綠化潛力發揮出來,推進科學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蓄積量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在空間規劃中挖掘。按照國家下發的適宜造林綠化空間圖斑,統籌考慮土地前置評估條件、土地適宜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開展調查評估,挖掘適宜造林綠化空間,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科學合理安排年度綠化任務。在生態建設區域拓展。針對生態建設區劃定位和水資源分布,北部綠色發展區加強退化森林草原改造修復,完善沿黃城市帶黃河兩岸、交通主幹道、主要灌溉渠系等防護林網,見縫插綠、應綠盡綠,推進莊點綠化,打造宜居環境;中部防沙治沙區按照灌草為主、喬灌為輔,建設喬、灌、草合理搭配的穩定植被群落,在地下水位較淺的丘間沙地適當補植樟子松等喬木,形成疏林草地,提高植被蓋度;南部水源涵養區推進以重要河流、溝道和小流域為單元的系統治理,調整林分結構密度,向近自然林過渡,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碳匯能力。在特色產業和沙產業上擴面。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子,聚焦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特色經濟林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利用荒山荒地發展枸杞種植,推進枸杞標準化基地建設、提升種植效益。培育蘋果、紅棗、紅梅杏等特色經濟林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草原司、發改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三)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採用疏伐、修枝、補植、平茬等森林撫育綜合措施,推動治理林分退化,最佳化林分結構,改善林分質量,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六盤山過密人工純林。採用撫育間伐等措施,對六盤山地區的過密低效人工純林實施近自然林改造,促進形成多樣性植物群落,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穩定性。灌區防護林。對現有的大格線防護林實施改造提升,完善林網體系、提升防護功能,打造“塞上江南”大格線防護林網景觀。檸條等灌木林。採用“隔帶平茬”方式,對檸條等灌木林進行平茬,促進更新復壯,提高林分質量。加大平茬物的加工利用,發展檸條飼料加工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雙贏。(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農業農村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荒漠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四)全面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將林草資源管理納入林長制,健全國土綠化成果保護和執法體系,強化資源監管。採取實地檢查、年度抽查、遙感影像判讀等方式,加強對新增森林資源的檢查核查,穩步提升森林覆蓋率。加強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落實。推動林草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套用,建立資源動態管理、數據實時跟蹤的精細化管理體系,提升林草資源監管能力。提高裝備現代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強化森林草原防火設施配套,嚴格管控野外火源和松材線蟲病監測等關鍵環節,全面提高綜合防控能力。(自治區林草局牽頭,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防火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五)開展示範建設。通過技術集成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生態修復樣板。
1.開展綜合示範。實施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增加區域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改善區域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區域生態系統功能。六盤山生態功能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綜合示範。以六盤山生態功能區為核心,從小流域綜合治理向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轉變,開展區域林草植被最佳化、溝道坡面預防治理、退化濕地修復、國土空間最佳化整治等,提高林草資源總量,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築牢六盤山生態安全螢幕障。羅山地區防沙治沙綜合治理國土綠化試點示範。以羅山生態功能區為核心,對羅山區域的紅寺堡區和同心縣開展系統化綜合國土綠化,實施羅山西麓生態系統高質量綜合提升、羅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和羅山東部三山井沙化土地生態治理,有效控制區域水土流失,提升林草綜合植被蓋度和質量,持續鞏固生態碳匯能力,進一步加強羅山生態系統保護,築牢羅山生態安全螢幕障。(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自然資源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濕地司、荒漠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2.推動專項示範。開展防沙治沙、防護林、退化草原修復、生態經濟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專項示範,打造科學綠化示範點。防沙治沙專項示範。強化沙漠沙地邊緣生態屏障建設,鞏固提升沙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探索“產業治沙”“工程治沙”“系統治沙”等可持續發展的寧夏防沙治沙新模式。按照沙區和黃土丘陵區域自然條件及檸條等灌木生長狀況,選擇3年—5年未撫育的檸條等灌木林進行平茬,促進更新復壯,推進灌木資源利用。建設防沙治沙示範基地10萬畝。防護林建設專項示範。在現有的平原灌區大格線防護林網基礎上,採用疏伐、補植、修枝等撫育措施,進一步完善大格線林帶架構、提升防護功能。以村莊規劃為引領,充分利用村道、巷道、房前屋後等空閒地開展綠化美化和庭院經濟,打造喬、灌、花、草、果相結合的村莊園林景觀。建設示範防護林0.5萬畝、綠化美化示範村莊50個。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專項示範。根據不同的草原類型和立地條件,按照退化程度選擇適宜的技術措施,科學實施治理修復,恢復草原植被,提升草原生態系統功能,促進林草融合發展。建設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示範基地1萬畝。枸杞等生態經濟林建設專項示範。充分利用寧夏特色經濟林發展優勢和增長潛力,推進生態與產業相結合,加快經濟林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收渠道,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建設果用枸杞和葉用枸杞生態經濟林示範基地1萬畝、蘋果等特色經濟林及設施果樹示範基地1萬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專項示範。立足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實際,科學布局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空間和產品結構,有序擴大種植規模,加快構建現代葡萄酒生產、質量、行銷和服務全產業鏈體系,將寧夏賀蘭山東麓打造成黃河生態涵養示範區和西部特色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成為聞名遐邇的“葡萄酒之都”。建設釀酒葡萄示範基地2萬畝。六盤山森林質量提升專項示範。開展近自然經營,對六盤山地區密度過大、林分退化、易遭雪壓危害的人工純林實施間伐等撫育措施,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地生產力和綜合效益。建設規模10萬畝。(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農業農村廳、賀蘭山東麓園區管委會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荒漠司、發改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六)創新管理和政策。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40號)等檔案精神,結合實際,創新管理模式和支持政策。
1.落實綠化目標責任制。落實《森林法》,實施林長制,進一步明確各級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建立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科學防沙治沙,強化主要沙漠沙地邊緣地區生態屏障建設,阻止沙漠沙地擴大、侵蝕。落實森林草原防火目標責任,增強預防監測水平,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9‰以內,草原火災受害率控制在2‰以內。落實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目標責任,持續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攻堅行動,嚴格檢疫執法,統籌抓好美國白蛾、森林病蟲、鼠(兔)害等有害生物監測防治。(自治區林草局牽頭,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防火司、荒漠司、林場種苗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2.推行國土綠化落地上圖。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空間,運用國家造林綠化落地上圖管理系統和寧夏科學綠化感知系統,統一基礎數據、技術規範、上圖軟體,實現年度造林種草任務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逐步實現任務計畫、作業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撫育管護等環節科學管理。對各類林草資源和重大生態工程項目的技術標準、數據採集、分析評價、成果套用、共享服務、資金撥付等,統一實行動態監測,提高國土綠化科學管理水平。(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自然資源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草原司、荒漠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3.推行國土綠化規划水資源論證。堅持“四水四定、以水定綠”原則,科學論證國土綠化用水需求,統籌考慮生態用水情況和綠化目標,組織開展論證,根據不同區域水資源條件,科學確定營造林模式,確保各級綠化用水總量和用水方式合理、有效、可操作。最佳化各地生態用水配置,根據不同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資源分布循環情況,逐級最佳化河湖生態流量,強化生態用水保障。鼓勵推行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合理安排綠化規模和模式,挖掘綠化節水潛力,提高生態用水利用效率,拓展可利用生態用水總量。強化論證結果運用,發揮綠化用水指標在國土綠化規劃和年度任務計畫中的約束作用,在中北部地區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無灌溉條件下限制種植耗水量較大的喬木樹種;在南部地區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區域,營造多樹種結合、喬灌草搭配的近自然林,切實做到以水定綠,穩步推進雨養林業。(自治區林草局牽頭,水利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草原司、荒漠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4.用好國土綠化政策。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參照國家公益林補償標準,逐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深入推廣“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推動義務植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行差異化造林綠化補助政策,加大林草信貸支持力度,林業貸款體系採取一年一補、據實貼息的方式,年貼息率為3%。加快推進森林保險體系建設,積極開展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森林產權屬於各級人民政府的,保險費財政全額補貼,森林產權屬於其他組織(個人)的,保險費財政補貼90%。(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財政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荒漠司、濕地司、規財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5.推進林草改革。圍繞國土綠化、資源管護、產業發展等推進林草改革,健全完善林草治理體系,提升林草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行林長制。建成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管理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功能完善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體系和制度體系,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監管嚴格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機制,實現森林面積、蓄積量、草原質量和綜合效益持續增長的“四增”目標,森林草原火災、有害生物、資源破壞和違法案件得到有效控制的“四控”舉措全面落地見效。深入推進山林權改革。加快山林地“三權分置”改革,放活山林地經營權。拓展山林權融資功能和規模,構建“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的林業金融服務機制。推進以林養林、以地換林新模式、新路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綠化、荒山造林、生態修復等。加大山林資源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投資林草,加快培育多樣化、多層次的新型綠化經營主體,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財政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發改司、規財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6.探索碳中和模式的植綠增綠機制。鼓勵縣級林草部門開展碳匯造林及碳匯森林經營,多維度多形式提升碳匯增量。加強中幼林撫育提升、退化林改造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濕地保護修復,持續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能力。建立寧夏林草濕碳匯計量與監測體系,完善林草濕生態系統碳計量與碳監測網路化建設,實現自治區、縣兩級碳匯計量、監測工作常態化,有力支撐科學評估林草濕碳儲量和碳增量,積極服務“雙碳目標”重大戰略。探索構建林草濕碳匯監測核證管理機制,積極融入碳排放市場交易管理體系,形成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草濕碳匯交易核證管理模式。(自治區林草局牽頭,生態環境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草原司、濕地司、保護地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七)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充分發揮林草科技創新在培育林草資源、提高林草質量、轉變林草生產方式、引領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1.提升國土綠化科技創新水平。開展國土綠化關鍵技術攻關,探索研究退化防護林提升改造、近自然林培育、草原保護修復、病蟲鼠(兔)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加大科技投入,示範、轉化、推廣一批實用管用的國土綠化科技成果,提升國土綠化技術水平。選派科技特派員下鄉入企,遴選基層林草科技推廣員和林草土專家,支持基層科技人才培養和技術團隊建設。推動幹部、技術人員交流,定期互派幹部掛職交流、開展技術指導培訓。(自治區林草局牽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科技司、生態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2.加強良種、鄉土樹種草種培育。引導現有苗木生產經營者調整育苗結構,促進苗圃地由單一的生態綠化種苗生產向多用途綠化美化苗木生產轉型。鼓勵支持社會經營主體以鄉土樹種草種為主開展良種選育工作。支持建設3個—5個主要鄉土樹種、特色經濟林良種保障性苗圃,推進6個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樹種結構調整,加強4個自治區級良種採種基地經營管理,提高良種生產供給能力,增強特色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力度。挖掘和發揮國有苗圃種苗生產基礎作用,夯實國土綠化種苗基礎。(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財政廳配合,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生態司、發改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3.完善國土綠化標準體系。在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項國土綠化技術標準的同時,針對寧夏實際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價等標準體系。探索國土綠化規划水資源論證等綠化配套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國土綠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水平。(自治區林草局牽頭,科技廳、水利廳、市場監管廳配合,國家林草局科技司、生態司、草原司、荒漠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4.開展智慧林草雲平台建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研發寧夏智慧林草雲平台。通過綠化空間與潛力分析功能,解決“在哪造”問題;通過植被格局最佳化配置輔助功能,解決“造什麼”問題;通過生態修復模式與算法模型功能,解決“怎么造”問題;通過天空地一體化林草感知技術,把綠化地塊管理納入林長制系統,解決“怎么管”問題,有效提升國土綠化精準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自治區林草局牽頭,財政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國家林草局資源司、生態司按職能分工支持指導)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保障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確保科學綠化示範區建設取得更大實效、發揮更大作用,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更好生態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主體作用和國家林草局指導作用,採取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林草局共建形式,共同推進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國家林草局與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成立“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雙組長制,雙方分管領導分別擔任組長,國家林草局生態司等相關司局、自治區林草局等相關廳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自治區林草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自治區林草局為領導小組工作聯繫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領導小組協調人。領導小組原則上每年召開1次—2次會議,研究審議建設中的重要事項,協調推動解決重大問題,安排部署重要工作。共建過程中涉及的其他具體事宜,由國家林草局、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確定。(自治區林草局,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按職能分工負責)
(二)加強政策支持。堅持局地共建,以自治區為主。國家林草局加強對試點示範區建設的指導,在政策機制、項目安排、資金計畫、科研立項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協調相關廳局,從資金投入、綠化用地、生態用水、採伐管理、科技創新、宣傳引導等方面創新機制,支持開展科學綠化試點示範區建設,並按照本實施方案,抓好各項建設任務和支持政策措施的落實。(自治區林草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科技廳,國家林草局生態司、資源司、規財司、科技司、宣傳中心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加強宣傳引導。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弘揚科學綠化理念,普及科學綠化知識,倡導節儉務實綠化意識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興綠良好氛圍。重大綠化項目建設方案必須開展科學論證,徵求公眾意見,確保流程公開透明,增強社會監督力度。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和科學綠化宣傳,總結推廣國土綠化、防沙治沙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多渠道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自治區林草局,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宣傳中心按職能分工負責)
(四)加強考核評價。將科學綠化實施情況納入林長制考核內容,對各級政府和部門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對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通報表揚和獎勵。(自治區林草局牽頭,相關廳局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