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益德

賀益德

賀益德,1963年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農家,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先後任教於桂林陸軍學院、雙峰教師進修學校、湖南婁底師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在家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現代私塾老師。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國學研究所所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益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1963年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學術成果,教學經驗,

人物經歷

賀益德,1963年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農家,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先後任教於桂林陸軍學院、雙峰教師進修學校、湖南婁底師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在家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現代私塾老師。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國學研究所所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修持及現代套用。擔任“明德讀經班”主講教師。近年來主要講授“大學中庸導讀”、“論語選講”、“老子選講”、“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經典。
受龔坤堂、王憨山、曾彩初等親近私塾出身的老先生影響,大學時讀背大量的古詩文,工作後大為受用。1993年開始帶大學生讀“四書”,1999年讓女兒退學回家,專修經史,有親友見賢思齊,遂將孩子附讀其家,“家庭私塾”漸成氣候。後全國各地許多家長慕名競相把孩子送到他的“家塾”,良好的教育質量讓家長們放心、歡喜。歷今十餘年,吸引在家讀經教育的同道者,形成了湖南婁底賀益德老師家塾群,成績斐然,樹立起當代私塾的典範。其所在的大家庭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十佳書香家庭”、“第八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學術成果

賀益德教授13年來悠遊於傳統文化教育中,卓有成效,特別是其以自己的親身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理法齊備的教學法,可以深入淺出地解答讀經教育的各種問題。全書匯聚了其歷年來所作的《滄海一滴──略談讀經、教經的體會》、《家庭讀經實例》、《社會道德淪喪 教師責無旁貸》、《不信東風喚不回──傳統文化教學管窺》、《家學興 國運旺》、《魂兮歸來》等20多篇讀經教育文章,深受廣大家長和青年朋友的喜愛。
賀益德著作《家學興 國運旺》賀益德著作《家學興 國運旺》
2005年大智慧教育講座系列賀益德主講在家自學《家學興 國運旺》DVD珍藏版在廈門音像出版社公開發行。2012年賀益德先生編著的《家學興 國運旺》在世界知識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教學經驗

讀經如學畫(《家學興 國運旺》自序)賀益德
我1963年2月出生於湖南中部一戶農家,從小奔跑在藍天白雲之下,綠水青山之中。稍長,為父母分擔放牛、砍柴的任務,後來又學著割草、插秧、鋤地、播種、澆水、施肥……。國小、國中正碰上“文化大革命”,每天唯讀半天書,所以勞動時間比讀書時間還長;因為勞動必須出早工,有時還要出夜工。乾農活是不能取巧的,一鋤的功夫下不去,就有一塊土翻不過來;一刀的功夫下不去,就有一把草割不下來……農諺說:“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古人講究“耕讀傳家”,耕田與讀書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卻有一個完全相同的要求:誠實。如果說誠實是人性的經典,風吹日曬、蟲鳴鳥叫是天地的經典,那么我一直薰習到14歲。
同時喜歡繪畫,家裡的門板、野外的石壁,全被我用撿來的堊石塗滿了五花八門的人物形象。父親見我如此,以為此技便於將來學油漆匠,就加以鼓勵,初一的時候讓我拜在陳四知先生門下,後來又拜在匡水洋先生門下。但匡先生遠在縣城的文化館,請教不方便,就在14歲那年轉學到了縣城的雙峰一中。王憨山先生也在文化館,他雖然是寫意花鳥畫大師,但也常常在素描方面指點我。後來雙峰一中校長換了曾彩初先生,他詩、文、書、畫以及人格均有很高的修養,我與老人家後來成了忘年交,他當時也給了我一些繪畫方面的寶貴開示。但到了高二的時候我就擱下了畫筆,因為“文化大革命”結束,高考恢復,功課很緊,而我興趣的重心轉移到了文學方面去了,直到1992年我去湖南師大美術系進修一年,才第二次過了一把繪畫癮。
賀益德賀益德
四年學畫的經驗告訴我,繪畫要升堂入室,第一要臨摹經典作品;第二要內行的老師示範和指導;第三要面對實物多多寫生;第四要精通一家,參加百家,自成一家;第五自始至終要保持一個根本態度;反求諸已,即畫不好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怪別人。我後來帶領孩子們讀《論語》、《孟子》碰到難關的時候,只要仔細回憶一下當年的學畫經歷,就能悟出一些闖過難關的方法,這才明白經典文化教育就是人生藝術教育,其原理與學繪畫、學音樂是一樣的,所以中國古代教育非常重視藝術訓練,孩子們讀經之外,還要學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奧秘;我們必須用領悟藝術的態度領悟經典,經典才會“活”起來;不如此的話,經典就會變成僵死的“八股”而被千夫所指。
我小時候常常和龔坤堂老先生來往;龔先生教過半輩子私塾,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使我佩服至極;後來我又遇到羅應生先生、王憨山先生、陳雲蒼先生、曾初彩先生,他們一一都是私塾出身,文學修養很好,風采出眾;只有王維新先生沒有讀過私塾,但能整本背誦《西廂記》,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潛移默化著我。到了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歷史文選》的曾慶鑒老師又鼓勵我們背誦古書,我親耳聆聽他在課堂上背誦了《論語·堯曰章》。這一時期我很想當文學家,讀林紓、魯迅、郭沫若、鄒韜奮等人的傳記,知道他們都從小背誦《四書》、《五經》、古文、詩詞,就努力模仿;所以大學四年我常常逃課坐在荔枝樹上讀誦古文、唐詩,人搖樹也搖,被人傳為笑柄。假期也怕浪費時間,寫信求父親在家鄉物色古文老師,又認識了王子圭老先生;王先生自謙學問不高,但他有一位朋友學問比郭沫若先生還好,我可以去請教他;我此時的偶像正是郭沫若,生活中常常模仿他的派頭,被同學笑話是“賀沫若”;我就十分仰慕而又誠惶誠恐地拜訪了學富五車的陳介如先生,以後又多次交流和通信,但一直沒有稍減心中的仰慕和惶恐。陳先生有一篇《評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發表在《湖南師範學院學報》上,所引資料全憑記憶,一揮而就,辭精義奧,卷舒自在,是我極為心折的大手筆;後來又知道陳先生的父親陳士芑前輩有一首詩收在《飲冰室詩話》里,就買了此書來看,第一六七節引用的就是陳太老師的詩,梁啓超評價為“工力甚偉”。這些身邊的榜樣對我震動極大,回到學校後,荔枝樹就搖得更加厲害了。
進入青春期以後,我開始煩惱重重,又用功過度,後來得了嚴重的失眠症;扁桃體炎經常發作,後來轉化為頑固的慢性咽喉炎,使我幾乎無法繼續教師這一職業。煩惱、疾病逼迫我反省、調整,我就常常讀《莊子》、《明儒學案》、佛經等書,並試著用功,慢慢地端正了一些錯誤的人生觀,身體竟然不藥而愈.這一奇妙的體驗,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生起了真誠的信心,從此不現崇拜文豪而由衷地仰慕一切聖賢;以前背在肚子裡的古文詩詞,也完全換了另一種理解,如獲新生,喜慰無量。
我學佛常常請教陳玉老醫師,陳醫師原是僧人,法名隱蓮,建國後在雙峰縣中醫院以針灸濟世,最後幾年又現僧相,圓寂後肉身不壞,隱蓮法師以身作證,告訴我們經典文化是多么真實。
賀益德作品賀益德作品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受用和信心,使我自然生起了傳播的熱情;1993年開始在大學生中講《四書》,一直講到2002年。也要求學生們背誦,默寫,也多少有一點效果,但我很不滿意;我也帶過幾個學生畫畫,與講經相比,踏實和有效得太多了;我很疑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1997年底,無量光居士寄給我一本王財貴先生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我一口氣讀完,如受雷電擊。此時我女兒已經8周歲,我一直隱隱約約覺得她應該背誦經史古文,但沒有人提醒我,就白白耽誤了8年。讀完王先生的文章,我立即行動起來,從此開始了兒童經典教育生涯,到今天為止我已進行將近10個年頭,加上在大學的試驗就有14年了。
各種形式的教學一一試驗之後,我覺得教經典必須像教繪畫、書法或鋼琴那樣,一個老師、一部經典、一門深入、學生動手、老師點撥……才能真正成功。以繪畫為例,臨摹畫譜等於背誦經典,但畫譜擺在面前,如果沒有內行老師的示範和點撥,由著自己的性子和私見亂臨一氣,是很難入門的,所以老師的正確指導非常重要。入門一定要正確,林黛玉很嚴厲地呵斥她:“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學不出來的!”然後鄭重其事地教了她一條正確途徑。香菱不經這一番點撥,就誤入歧途了。讀經、背經、用經的岐途也很多,如果誤入歧途,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頑固的習氣,再來糾正就很費勁了。一本畫譜、一個內行的老師,是讀經的必要條件。但現在我們都不是讀經的內行怎么辦?也不要怕,只要誠心學習,反求諸己,雖不中不遠矣。臨畫之後要多看畫,讀經之後要多讀史;臨畫有了基礎必須寫生,讀經有了基礎必須套用;學畫成功的標誌是作品感動人,如達·文西最感動人的畫作是《蒙娜麗莎》;讀經成功的標誌是人品感動人,如李世民最感動人的場面是“貞觀之治”。讀經、學畫都必須堅持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則:反求諸己,所以讀經如同學畫。學畫自始至終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讀經也應該是這樣;可我在大學講經的時候,學生只是坐在台下被動地聽,聽,聽,既不自己讀誦,也不自己抄寫,又不自己領悟,更不自己實踐,就如學習繪畫只聽理論,沒有操作,所以效果很差。我後來就將教繪畫的經驗移去教經典,鼓舞人心的效果很快就顯現出來了,我非常驚奇而且高興;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經典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語文、英語、數學等科目的教學中已經消失了一百多年,居然還保留在比較如法的美術、書法、音樂乃至體育教學中,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去體會、挖掘、借鑑,真正的經典教育就會很快恢復和發揚,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書香家庭書香家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