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圖書館

費縣圖書館

費縣圖書館前身為費縣通俗圖書館,成立於1926年,至2005年年底,費縣圖書館擁有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工作人員13名(其中副研究館員3人,館員6人,助理館員和管理員4人),藏書13.3萬冊,雜誌報紙4萬餘份(冊),微機61台,設第一借書室、第二借書室、電子閱覽室、報紙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兒童閱覽室、老年閱覽室、圖書館管理培訓中心、采編室、業務輔導部、資料室、期刊報紙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費縣圖書館
  • 前身:費縣通俗圖書館
  • 成立時間:1926年
  • 面積:1500平方米
歷史沿革,成果,展望,

歷史沿革

1926年(民國15年)前後建費縣通俗圖書館,館內有《大公報》、《實業報》、《東方雜誌》等報刊,供讀者閱讀。
1929年(民國18年),改稱費縣公立圖書館。1932年(民國21年)撤消,藏書併入縣民眾教育館圖書館。
1932年縣立民眾教育館成立,內設閱覽部,有圖書室3間,閱覽室3間,藏書約千冊,多為古典作品,亦有部分現代文學作品。報刊有《民國日報》、《大公報》、《費縣黨政周刊》、《論語》、《東方快覽》等。
1935年,民眾教育館改稱縣立圖書館。抗戰爆發後關閉。
1940年,日軍在費縣設新民教育館。內設圖書、閱覽兩室。
1945年日軍投降後關閉。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對圖書館事業十分重視。
1952年,縣文化館設圖書室,有房舍4間,
1962年,藏書19865冊,借閱12600冊次。
1965年,共接待讀者25000人次,並建立了與基層的業務聯繫,開始進行基層輔導。
1966年,房舍增至7間。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圖書室被迫關閉,藏書全部封存,終止了一切業務活動。由於無人管理,屢次被盜,損失大半。“文化大革命”後期,圖書室一度開放,外借圖書多為政治理論書籍。
1978年11月,費縣圖書館成立,館址在縣文化樓一樓、館舍面積250平方米,為文化局下屬事業單位,設為辦公室、借閱組、采編組、輔導組、文物組。
1985年,圖書館樓建成,1989年11月,圖書館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先進單位。
到2005年年底,費縣圖書館擁有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工作人員13名(其中副研究館員3人,館員6人,助理館員和管理員4人),藏書13.3萬冊,雜誌報紙4萬餘份(冊),微機61台,設第一借書室、第二借書室、電子閱覽室、報紙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兒童閱覽室、老年閱覽室、圖書館管理培訓中心、采編室、業務輔導部、資料室、期刊報紙庫。費縣圖書館的藏書主要服務於本地的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一直以農業類圖書和學習類圖書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本縣藥材、板材等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圖書館又增加了工業類圖書的採購,2003年起,圖書館針對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紡織服裝城、醫藥化工城、木業建材城”三城建設集中採購了大量的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木業建材方面的圖書,使科技類圖書達到惡劣圖書總數的30%,為本縣的經濟騰飛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成果

費縣圖書館歷來都十分重視讀者工作,全天對外開放,藏書排列採用分類種次號排架法,內設圖書目錄,供讀者來選擇,外借方式有個人外借、集體外借、館際互借、預約借書、郵寄借書以及資料代查、送書上門等,為了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作用,提高圖書資料的利用率,由原來的封閉型管理逐步向開放型管理過渡,科技圖書資料實行開架借閱,對科技人員節約冊數、節約期限方面給予照顧,全部期刊報紙實行開架借閱,對有條件的村莊、廠礦、企事業單位實行集體借閱,並根據需要送書上門。搞好各項服務的同時,圖書館組織工作人員認真學習,加強業務研究和 學術研討。近幾年,部分人員在國家、省市以上報刊陸續發表一些文章,如孫士山在《山東省圖書館季節刊》上發表《試論新形式下圖書館的創新與發展》等,反映了圖書館職工隊伍素質向深層次發展。

展望

1、大力建社區圖書館,推進圖書館網路化建設。在各住宅小區、村文化大院逐步建設社區圖書館,建立健全鄉村三級圖書館網路。
2、大力增加電子書籍的收藏量,推進圖書館數位化建設,收藏重點轉向以電子形式存儲的資料庫或包括聲音、圖像、電子表(資料庫)的複合文本。逐漸從“書本圖書館”向“電子圖書館”
3、大力增加電腦等先進設備,推進圖書館自動化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